抓项目 强产业 拼经济
河源将全力以赴打好产业建设“大会战”,全面掀起高质量发展新热潮
■去年我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年产值实现近百亿级规模,势头好、动能足,今年将加快农夫山泉三期、白象食品等项目建设,向更高目标迈进。
■华勤技术(河源)项目。今年我市将努力实现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向“跟跑者”和“并跑者”转变,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加快向“并跑者”和“领跑者”转变。
■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区。我市将全力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加快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特色园区。
核心提示
春光为序启新程,策马扬鞭再奋蹄。昨日,继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后,河源迅速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这是河源自2023年以来,第三次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聚焦高质量发展,吹响了产业建设“大会战”行动号、奋进号、冲锋号,全面掀起抓项目、强产业、拼经济的新热潮,为河源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何乘胜追击、乘势而上?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会上,各产业园区、相关部门、项目代表纷纷表态,将用行动诠释忠诚,以业绩彰显担当。
抓平台——
建设产业“大平台” 打造发展“双引擎”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是河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市通过推进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区建设,积极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跨江融合发展区建设是我市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华勤技术(河源)项目作为跨江融合发展区的重点项目之一,自2024年3月落户我市以来,该项目建设进展迅速,目前累计量产耳机281万套,实现货物产值近2000万元。二期工程于2024年8月16日进场开工。
华勤技术(河源)项目的快速推进,为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跨江融合发展区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华勤技术(河源)项目的带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吸引了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现如今,跨江融合发展区正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骆世文表示,将加快推动跨江融合发展转入落户项目建设期,配合支持市相关部门,推动年内打通深河东江大桥等进出通道,推动爱康、钜宝项目上半年动工建设。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一直以来,水经济产业园的建设是我市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以水经济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引进优质项目,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随着广东白象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的落户,水经济产业园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已初步形成了以水饮料及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涵盖了瓶装水、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多个领域。在加快完善“一线三区”食品饮料产业空间及配套建设上,河源国家高新区将进一步加快破解滨江大道、泥金路拆迁难点及推进工程建设,打通中储粮片区物流通道。
抓园区——
科学绘制“路线图” 发力主战场做强主支撑
产业园区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创新驱动的主阵地。新的一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在产业集群能级提升、产业项目招引提效、产业空间拓展、产业项目建管产提效、产业园区运营提质和产业环境优化提升六个方面攻坚突破。
在做大产业平台方面,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在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机械与模具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围绕可穿戴产品、无人机、能源电子、新材料等四条重点产业链,着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一批“高研值、高技术”的创新型及专精特新企业。同时,推动跨江融合发展转入落户项目建设期,加快完善“一线三区”食品饮料产业空间及配套建设,推动落实水经济产业园1000亩、中储粮配套500亩、预制菜集聚区25万平方米厂房等产业空间保障,加快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二阶段一标及(二期)一阶段、模具加工中心、模具城配套及模具交易市场项目(居住公寓)等厂房空间建设使用,强化对预征和已征土地的空间管控。
在提升工业主战场的聚集力方面,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机械与模具产业,力促产业堆头及龙头项目数量实现增长。如推动华勤技术(河源)项目打造成为全国最大蓝牙耳机基地,培育做大可穿戴智能产品增长赛道;推动禾望、京泉华进一步扩大产能、品类,加快京泉华二期、泰高二期等建设投产,保持能源电子产业整体较高增长速度;推动白象食品建成投产,农夫山泉三期、紫泉增产达产,发挥龙头企业不断汇集的堆头体量效应等。同时,力争2025年招引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30个以上、超5亿元项目6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3个以上,投资总额超60亿元。
此外,河源国家高新区还将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今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以上;推动食品饮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以上,助力全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力争机械与模具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以上。同时,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
抓产业——
打赢产业建设五场硬仗 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向600亿进军
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我市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源实践的重大举措。我市将产业建设“大会战”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主抓手,要求打赢“招商引资提能增效”“抓项目落项目”“‘万亩千亿’大平台建设”“企业梯度培育”“立柱架梁”五场硬仗,在新的高度挺起河源产业脊梁。今年,我市将大抓主导产业发展,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向600亿元进军,机械与模具产业年产值向150亿元看齐,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年产值向100亿元突破。
市工信局局长张敏表示,今年我市将继续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紧紧围绕大招商优服务机制,坚持大抓产业、大抓平台、大抓项目、大抓企业,以大会战的决心、力度、机制,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精神抓产业建设,着力夯实当家之基、积蓄当家之能、勃发当家之势,加快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
一是大抓产业,做大做强“1+3”产业和培育打造县区专业园区。要促进我市产业更加深入地“融湾”“融深”和融入珠三角产业链分工,努力实现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向“跟跑者”和“并跑者”转变,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加快向“并跑者”和“领跑者”转变。同时,积极引进更多的体育用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和平,打造体育用品专业园区;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产品附加值,并引导其下游精深加工项目集聚,打造蓝塘钢铁新城;引导连平家具产业、玩具产业不断朝着专业化、品牌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二是大抓平台,加快工业主平台建设和各县区产业园的“熟地”储备。建立完善各县区产业园“管委会+国有公司”开发机制,加大园区开发配套建设,增加园区工业项目“熟地”储备和标准厂房盘活利用。三是大抓项目,建立“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督促项目投资方按照投资合同设定的时间节点和要求,加快项目建设投资进度。另一方面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尽可能缩短项目审批办理时限,促进项目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是大抓企业,推进存量企业优化提升和工业经济稳增长。力争今年100家企业开展技改,通过技改实现增资扩产,力争全年实现技改投资增长5%,并带动工业投资增长10%的目标。要支持企业创建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抓项目——
力争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38个以上
2月6日,走进华勤技术(河源)项目生产车间一线,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各类精密设备有条不紊地执行任务,现代化工业气息扑面而来……
1月14日,深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揭牌并正式投入运营,成为深河两地积极落实国家智能制造战略部署的重要成果体现。作为首批落户园区的华勤技术(河源)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年产能达3600万台。据统计,华勤技术(河源)项目自2024年11月开始量产,目前累计量产耳机281万套。
华勤技术(河源)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3年内年产值可达30亿元,力争打造100亿元规模产能的全球最大蓝牙耳机智能产品生产基地,为河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不仅是华勤技术(河源)项目迈入建设“快车道”,河源金三维智造有限公司、乔丰科技实业(河源)有限公司等项目发展势头同样强劲。据统计,2024年,河源金三维智造有限公司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33.9%。该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营业销售收入6亿元以上,年创税2400万元以上。2024年,乔丰科技实业(河源)有限公司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287.7%。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1.25亿元,年纳税6750万元。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企业兴则经济兴。2024年,我市先进制造业“1+3”产业加速集聚,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动能持续增强。据统计,去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实现前移进位,达到369亿元;工业投资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1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创历史新高。其中,先进制造业“1+3”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57%,拉动全市工业增长贡献近70%。其中,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机械与模具产业分别增长8.8%和9.6%,远高于全市平均增速。
河源市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走全面自主创新技术路线,该公司打破了国外高频(高速)宽带射频滤波芯片的垄断局面,率先建成国内首条8英寸5G/6G体声波滤波芯片IDM生产线,实现高频高速宽带体声波滤波芯片国产化替代,2024年出货量超5亿颗。2025年,该公司将紧紧围绕“广东强芯”工程战略部署,加快高端滤波芯片及其模组的更大规模产能建设,助力提升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政府有干劲,企业有信心。今年,我市将按照创新引领、效率优先、优化结构、要素协同的原则,紧紧抓住大招商优服务机制这个“牛鼻子”,聚焦平台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培育、服务提升等关键环节,以产业建设大会战的决心、力度、机制,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精神抓产业建设,加快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全市力争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38个以上,其中超5亿元制造业项目18个以上、超10亿元制造业项目7个以上,投资总额超320亿元、增幅不低于6%。
■统筹:刘昕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王亚娇 雷宇烁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邓宇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