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聚焦四大主题 狠抓工作落实

河源各界热议高质量发展焦点话题,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注入新活力

2025-02-06 09:53:53 来源:河源日报

昨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擂响了奋进催征的金鼓。围绕“百千万工程”、产业建设大会战、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等4个焦点主题,聚力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我市政、企、学、研各界代表在河源分会场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

坚持产业赋能 打通融合堵点 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第一组召集人、市委常委、秘书长孔德胜,副市长岳阳与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县区相关负责人及专家智库代表就“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主题畅所欲言,为我市在新的一年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良好开局献上“金点子”。

结合资源禀赋

做活农文旅产业大文章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心之一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关键在于产业的蓬勃发展。

孔德胜指出,要创新运用“133”工作法,根据县域产业禀赋,发展好本县区的工业和农业特色产业,同时全面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美丽新乡村,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社会多元参与、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力争在我市县镇村各层级、各领域打造形成一批“百千万工程”标志性成果。

浙江新神农美丽乡村学院院长林荣斌表示,将以产业发展为主要方向,在乡村创客社区的建设服务标准、创客培养、乡村振兴标杆项目发展、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运营模式、写好河源土特产文章五个方面工作再聚焦、再发力。

源城区委副书记黄焕辉表示,将充分发挥春沐源、客天下、巴伐利亚三大景区综合带动效应,以万绿大道、桂山大道等为主线,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旅游消费资源,扩大特色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做精老城游、工业游、乡村游、康养游等特色品牌线路,连线成片打造现代乡村产业走廊。

东源县委副书记邓山表示,将因地制宜整合农文旅资源,用好万绿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字招牌”,深度整合库区六镇农文旅资源,积极推进“低空+旅游”产业,全力建设世界级“湖泊+”高质量旅游景区;充分发挥紧邻市区的优势,招引一批特色鲜明、引流旺城的城郊休闲项目,发展研学游、亲子游等近郊游,为市民休闲玩乐提供新选择、新体验。

紫金县委副书记杨通达表示,将聚焦特色做优农业产业,加快建设以茶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动丝苗米、柑橘、南药、禽畜等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并锚定文化、生态、乡村、康养、美食等多元旅游形态,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品质提升等多领域深耕细作,加快打造“双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江东新区委副书记巫志宏表示,将以打造“夜”经济带为主要发力方向之一,加力优化中骏商圈商业业态,支持十里东岸商圈消费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完善步行街、夜市等消费基础设施,培育特色餐饮一条街、一批多元化消费场景,打造河紫路—中骏世界城—大学城“夜”经济带,带旺城区人流和消费。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邓春华表示,加强指导各乡村振兴示范带把规模小、布局散的产业有规划地进行统筹整合,将现有特色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布局一批产业强镇、产业强村,串珠成链,强化规模化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而形成龙头带动、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

市文广旅体局产业科科长曹源表示,将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主动与省内外市县对接共享,打造一系列以促进农文旅消费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新文旅消费场景,打造具有新的集聚功能的新业态,以高品质的文旅产品促进省际及省内的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送。

规划引领发展

抓好城乡融合发展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新的实现形式和载体支撑。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百千万工程”实施的重点。

龙川县委副书记邓彬斌表示,将加快推进龙川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实做细各片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并联式推进起步区首期项目的规划设计、征地拆迁、施工建设等各项工作,提前谋划后续项目前期工作,做到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

和平县委副书记王在腾表示,将扎实推进省际边界“阳明客乡”乡村振兴示范带连线成片建设项目,结合大坝镇和上陵镇典型镇村建设,瞄准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项目建设,通过绿道、碧道等设施串联,构建起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省际边界乡村振兴示范带。

连平县委副书记王昌龙表示,将进一步深化典型镇村培育帮扶协作,积极向上级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深入推进实施一批美丽县城示范工程,加快培育建设第三批典型镇村,连片打造绿美精品、南国桃源和历史文化三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全面提升镇村产业、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打造出更多精美的连平样板。

市发改局副局长吴中洋表示,将实施规划建设提升行动,推动各县区落实县城规划和方案,大力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大力支持推动龙川新城开发建设和东源、紫金试点建设,率先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市住建局副局长曾伟锋表示,将聚焦乡村振兴示范带连线成片建设、选树培育典型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高效推进以中铁广投为主、本地建筑业国企和民企共同参与的建筑业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助力县镇村协调发展。

强化要素保障 吸引项目落地 打响产业建设大会战

第二组召集人、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廖继聪召集市有关单位代表和企业代表,围绕“大招商优服务落项目,打响产业建设大会战”主题,共同探讨如何在新的高度挺起河源产业脊梁,并为河源产业建设献上“金点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廖继聪指出,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坚定产业建设的信心和决心,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紧抓低空经济等发展新机遇,大抓招商,夯实基础,扩空间、强配套,完善园区运作机制,优化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打造营商环境“金名片”,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市商务局副局长吴金华表示,将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各级党政领导亲自参与招商,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招商效率,创新招商模式,巩固提升传统招商模式,探索实施资本招商,推进标准厂房招商和链式招商,吸引优质项目落地;优化服务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招商铁军,通过培训提升招商干部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强化实践锻炼人才。

广东紫泉饮料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万苗表示,希望政府继续精准施策,助力解决制约生产效益和竞争力的问题。同时,企业将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拓展国内外市场。在政府支持下,该企业计划2025年增资1亿元,为河源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市发改局副局长刘小宁表示,将持续组织实施《河源市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按照“强支柱—培新兴—固生态—提服务”思路,助力打好产业建设大会战。同时,将坚持“项目为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此外,市发改局还将强化产业平台建设,提升集聚产业发展动能,并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市科技局副局长叶小权表示,将聚焦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构建以高企重新认定企业为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后备军的梯次培育体系,并深入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同时,市科技局将探索科技人才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此外,将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并积极开展科技金融服务。

强保障优服务

做强产业平台载体

江东新区党委委员、总经济师陈俊辉表示,将明确产业方向,完善“3+2”产业布局,打好产业集聚“攻坚战”;实施产业发展平台“东扩、南拓、西优、北调”战略,推动“五大平台”提质升级,打好平台扩容“阵地战”;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模式,打好招商引资“狙击战”;强化“项目为王”理念,抓实项目“6张清单”,打好项目建设“突破战”;落实“大招商优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无漏洞服务,打好营商环境“持久战”。

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副主任谢朋儒表示,坚持大抓产业、平台、项目、企业、环境,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产业方面,优化布局,聚焦主导产业,拓展新赛道,力争招引更多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在平台方面,夯实园区基础,完善发展机制,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在项目方面,助力企业增资扩产,夯实招商基础,提升签约水平,推动项目落地和竣工投产。在企业方面,加大培育力度,强化工业技改攻坚,助推达产提质增效。在营商环境方面,实施要素保障、审批提速、服务提质和精准解题攻坚行动,加快打造发展高地。

广东白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洪磊认为,在河源政务服务的助力下,白象食品在河源建立的华南地区首座生产基地,按照严格质量标准推进工厂建设,克服雨季影响,现已进入内部装修和附属设施建设阶段。同时,集团总部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致力于将河源工厂打造成低碳环保、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厂。白象食品将进一步开拓华南市场,保障产能供应,并为河源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市政数局副局长陈桂华表示,为确保产业建设大会战政务服务领域工作的顺利推进,将以持续擦亮我市“就近好办”改革品牌为契机,建立任务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定期跟踪督办,逐项抓好落实,进一步提升基层“就近办”“更好办”服务水平。

坚持绿富同兴 激活发展动能 以绿美河源生态建设赋能河源绿色高质量发展

第三组召集人、副市长谢春艳召集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优秀企业经营者代表等,围绕“深化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推动河源绿色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为深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建言献策,为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贡献力量。

点绿成金

推动生态增值增效

谢春艳指出,要以实现兴林富民为目标,创新推动生态价值有效转化,大力推进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实施“1136点绿成金”工程,积极推动“森林+”多彩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和旅游条件成熟的优势,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多彩森林康养文化品牌,加快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

市林业局局长何志锋表示,将高效率推进“1136点绿成金”工程,围绕打造100万亩油茶产业基地、10万亩竹产业基地,着力抓好茶(油茶和茶叶)、森林药材、竹3大项林业经济产业,积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等绿色产业。同时,用好用活国家、省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支持,强化各项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争2025年林业产值达60亿元。

龙川县副县长陈育晚表示,将以“龙川山茶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为契机,着力建立“龙川山茶油”品牌推广机制,大力开展“龙川山茶油”品牌升级行动,实现品牌赋能产业发展。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龙川山油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深化油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山茶油产品全过程管控,全面提升山茶油的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山茶油生态化、产业化、品牌化。

和平县玉岭农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格刷表示,将进一步扩大无患子中药材的种植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并加大在无患子深加工领域的投入,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与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新技术,为推动河源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逐绿而行

实现城乡绿美提升

“绿美河源生态建设,苗木保障是重要一环。”连平县兴能苗圃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臣建议,通过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优先选用乡土阔叶树种进行绿化造林,提高生态修复的质量与可持续性;搭建科研转化平台,攻克苗木培育难题,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全市苗木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绿色产业升级与苗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更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推动苗木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苗圃观赏、林业科普为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经济模式。

江东新区党委委员孙伟兵表示,将深入实地摸清各镇(街)村(居)的用地及可提升空间,合理规划好种植面积、数量、树种等,科学做好2025年绿化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采取“定向供苗”模式,与多家苗圃场签订供应意向协议,确保2025年绿化苗木供应。持续开展2025年“奋战百千万 大家一起干”“六千工程”专项行动,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在江东新区全域开展备耕造林、植树绿化行动,推进绿美江东生态建设;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量化村民行为,利用物质、精神双重激励的方式,激发村民自主参与到绿美江东生态建设中来。

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刘彪平表示,将持续推动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全面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提升,科学优化城市园林绿化结构,系统提升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品质;深入推进绿化管养示范点创建,全面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示范谋划设计,着力推动打造布局合理、体现地方特色、功能多样的城市绿化管养示范点;推动城市公园草坪和林下空间等开放共享空间扩容增量,增强城市绿化空间通透性,坚持优化服务、增添设施,全面构筑“人、园、境、享”高度和谐统一的开放共享新模式,着力构建高品质城市绿美生态环境。

立足市场需求 开发文旅新品 多点发力推动农文旅体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组召集人、副市长曹建忠与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县区相关负责人、基层代表、企业及行业协会代表就“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激活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主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整合特色资源

夯实融合根基

曹建忠指出,我市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群众体育基础深厚,要充分利用“乐游河源”活动带来的活力,搭建好更加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的宣传推介平台,对各县区的特色农业、文化遗产、秀美山水等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立足市场需求开发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整合串联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线路,推动村庄变景区、农产品变文旅商品、农村文体活动变文旅消费活动。

东源县副县长吴丽琴表示,东源将主动融入环“两山”引领区,深入挖掘沿线特色,分别打造以生态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体育运动等为主题的万绿湖东岸康养产业带和以湖滨休闲、亲水娱乐、特色民宿和廉政教育为主题的万绿湖西岸休闲度假产业带,探索打造低空经济、综艺节目等新业态、新场景。

源城区副区长黎映花表示,将继续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康养、民俗非遗、体育健身等相结合,培育壮大民宿露营、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农业观光、康体养生、科普研学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在景点打造、路线优化、推介宣传等方面延链补链强链。同时,深入开展“跟着赛事游源城”促消费系列活动,继续办好河美共赢篮球联赛等富有农趣农味的乡村赛事活动,充分释放农文旅体融合新活力。

加强品牌培育

打造特色名片

广东省万绿湖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勇表示,万绿湖风景区将持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创新打造“山水湖集·非遗在景区”系列活动,继续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项目展演、抛绣球客家婚嫁沉浸式体验活动,开展汉服巡游体验活动、主题跨年星空音乐会、穿越万绿湖徒步活动、环万绿湖自行车骑行活动,推出四季文旅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围绕放大体育赛事活动品牌效应,把河美共赢篮球联赛办得更红火,河源市篮球协会秘书长叶华兵表示,将邀请高水平球队参赛,提升赛事竞技水平与观赏性;增设趣味体育项目、篮球文化展示等活动;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设计特色赛事标识与周边产品;结合篮球联赛与乡村节庆,举办民俗表演、文化展览等活动,并开发乡村文化主题的创意产品;以篮球联赛举办地为核心,精心设计“篮球赛事+乡村旅游”线路。

聚焦进一步扩大河源农文旅体资源的品牌影响力,河源市壹线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青松建议,应积极对接中央、省级媒体,让更多版面、时段宣传河源的农文旅体融合项目;鼓励本地主流媒体深挖河源农文旅体产品,利用本地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对参与文旅宣传的自媒体,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对积极宣传河源文旅的自媒体达人进行评比表彰。

完善联动机制

提升融合成效

市国资委副主任殷新伟表示,将以“乐游河源”小程序为切入点,整合市属国资系统资源,并通过创新举措,协同联动河源手信、市农批中心、农贸市场及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等相关主体,与国内知名旅游平台合作交流。打造集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研学实践、红色教育和生态文旅于一体的一站式教育文旅综合体。

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党支部书记叶永权介绍,该村与文旅公司开展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并把“古建筑探索+农耕文化”设置成研学课程,采取“公司+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万家旅舍”运营模式,鼓励村民发展民宿;创新打造“仙坑古村探案”大型悬疑解谜主题周末营等活动。

河源市幻蓝古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源市十八植塾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焕瑜表示,该公司结合“美丽庭院+经济”的建设模式,挖掘本地的传统手工技艺,结合东江客家染布技术制作手工艺品,并在庭院中定期举办手工制品展览,让更多妇女群众参加扎染技能培训;积极对接手工制品订单,提供手艺型“妈妈岗”,为周边妇女提供就业机会。

■统筹:梁驱远

■采写:梁驱远 雷宇烁 陈星 曾競

    上一篇:民富产业旺 乡村生活美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