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聚力谋良策 笃行不怠谱新篇
——市政协2024年工作综述
向省政协报送调研报告8篇,向市委市政府报送相关调研成果11篇,共提出49个方面154条建议;立案的145件提案100%办复;探索创建18个政协委员助力“百千万工程”实践基地;争取资金800多万元推动和平县古寨镇渔潭江大桥顺利开工建设,解决周边5000多名群众出行难、学生上学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回眸2024年,市政协履职硕果累累、可圈可点,一个个翔实的数据、一件件真实的案例、一张张厚重的答卷,绘就了全市政协工作的最美底色。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这一年,市政协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8”具体安排,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作为政协履职的主线,以协商有方、监督有力、参政有为的实际行动助力河源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 把牢正确思想政治“方向舵”
大道同心,砥砺奋进。
市政协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政协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
这一年,市政协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召开市政协常委会会议6次、党组会议25次、主席会议19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12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深度汇聚改革合力,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累计到各县区宣讲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场次,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深学细悟全会精神。同时,把深化理论研究作为抓好理论武装的重要一环抓紧抓实,组织政协委员、政协参加单位、专家学者等深入开展政协理论研究,编印《河源政协理论与实践(2024)》一书。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累计开展集体学习17次、集中研讨5次、举办专题辅导2次,推动纪律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学增智提升履职能力,通过一次次大学习、大讨论,机关党员干部和广大政协委员实现了理论水平大提升、思想认识大转变,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各项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聚焦中心大局 凝聚高质量发展“政能量”
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政协力量就汇聚到哪里。
一年来,市政协通过全体会议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广泛协商,形成意见建议300多条,分类整理后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围绕13个议题组织开展重点协商活动,共召开常委会专题议政协商会3次、提案办理协商会6次、界别协商会3次、对口协商会3次。
数字无言,行动有声。梳理2024年政协履职情况,市政协牢牢把握政协性质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2个‘1+3’产业集群”“文化强市建设”“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等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尽政协之能,展政协之长,倾政协之智,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贡献政协智慧。
——围绕我市城乡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组织开展市县(区)政协联动专题调研和民主监督,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摸清问题所在,直击痛点难点、提出意见建议,形成《关于推进我市城乡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专题调研和民主监督报告》。
——做好关于“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工作,形成市政协《发展特色产业夯实壮大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及县区5篇调研报告。
——围绕农产品品牌建设、硅产业发展、米酒产业培育壮大等课题深度调研,形成《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专题视察报告》《关于推进我市硅基新材料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推动我市米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等成果,有效助推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河源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围绕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健康婚育新风尚等广泛开展调研视察,为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参考。
——围绕发挥侨的独特优势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深入调研,就充分发挥广大河源籍海外侨胞血缘、地缘、商缘、文缘等独特优势,搭建起河源与世界经济、文化等沟通的桥梁,共谋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这一年,市政协向省政协报送调研报告8篇,向市委市政府报送相关调研成果11篇,共提出49个方面154条建议。政协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契合度越来越高,助力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
筑牢民生之基 奏响履职为民“最强音”
争取上级500万元资金,支持和平县4个镇发展乡村产业,为35个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争取各级资金800多万元推动和平县古寨镇渔潭江大桥顺利开工建设,解决周边5000多名群众出行难、学生上学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争取1391万元资金,支持东源县锡场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争取资金1561万元支持东源县双江镇下林村开展美丽家园建设……翻开市政协2024年履职的“民生账簿”,桩桩件件饱含深情,点点滴滴温暖人心。
为民造福是人民政协的初心所向、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市政协始终将为民履职铭记在心头上,落实到行动中,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信访包案工作,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助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履职路上,足音铿锵。
这一年,市政协常委会围绕提案工作的全局性基础性定位,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凝聚各方共识,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提案工作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围绕我市高质量发展和民生关切问题,积极提交提案,立案的145件提案全部办复,其中涉及民生事项80多件。每一件提案、每一条建议,都是委员们凝结智慧的“金点子”,在反映民声民意、促进科学决策、广泛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市政协还引导和组织政协委员及机关干部积极参与扶危济困、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组织全市政协系统2000多名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参加“政协委员齐行动·共建绿美同心林”植树活动,捐款捐物超160万元,种植5片“委员林”共51亩;组织委员和机关干部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文明交通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工商联界别委员工作室继2023年后持续支持“乡村群众无忧保”项目,从“医、食、住、行、教”五方面为河源市建档立卡脱贫户(除特困人员外)和监测对象9.4万余人购买保险,两年来共筹集资金386万元,已理赔案件1882件、金额490万元;市政协委员扶残助残工作室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向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家庭捐赠慰问金和爱心物资,资助残疾学生、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51人次;市政协委员及社会爱心人士筹资13万元,对连接江东新区临江镇梧峰小学和附近村庄的泥泞小路进行拓宽、硬底化,改善周边1000多名群众出行条件。
广泛凝聚共识 画出民主团结最大“同心圆”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市政协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化与党派团体合作共事,努力为其发声发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密切联系界别群众,坚持常态化走访政协委员,加强与外出乡贤、社团商会的团结联谊,健全走访看望委员及接待和处理委员来信来访制度,鼓励委员在招商引资、产业对接等方面主动作为,推动更多项目、技术和人才向河源聚集。
去年以来,市政协对我市工商联和7个民主党派实现走访全覆盖,邀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市政协调研和民主监督活动19场89人次;共走访委员150人次,开展港澳地区市政协委员“河源行”活动,召开港澳地区委员座谈会2次。
同时,市政协注重发挥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和委员主体作用,加强基层协商平台建设,巩固提升98个乡镇(街道)政协联络工委和5个界别委员工作室建设。创新思路举措,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及其企业优势和作用,在我市五县一区和江东新区、河源国家高新区先后探索创建18个政协委员助力“百千万工程”实践基地,延伸基层协商触角,推动委员力量下沉。各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委员在行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人才库”“智囊团”的优势与作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召开企业融资座谈会、联农带农发展生产、举办养殖培训班、专家指导桃农防控病虫害等,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沟通合作,更加密切联系服务群众。
在市政协门户网站发布信息361条,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158期500条,编发《河源政协》杂志4期,在市级以上媒体刊播政协新闻110多条,刊发“河源文史”栏目45期,播出“政协委员直播间”“口述河源文史”栏目各52期。成功举办“弘扬东纵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专题座谈会,制作一个视频(《东纵之光》)、出版一本书(《东纵烽火》)、收集一批文物、召开一场座谈会,进一步弘扬东纵精神和河源红色文化,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让政协好声音、河源好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年来,市政协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同心圆”越画越大,政协故事越讲越精彩。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新的一年,市政协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建言资政更有用、凝聚共识更有效、民主监督更有力,奋力书写政协履职尽责的新答卷,不断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新局面。
■本报记者 周慧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