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生活更有质量更有温度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河源民生事业成就综述

2024-09-30 10:41:12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邹茹玉

今年秋季开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教育集团正式揭牌成立,源城区高埔岗学校、高新区实验学校、高新区大塘小学作为教育集团成员校由广师大委托代管,有望办成新一批优质品牌学校。这一创新举措,无疑给我市的基础教育注入一剂强心针,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让更多乡村学生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助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厚植民生向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桩桩件件,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民生工作的重要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在用心用情为民服务中推进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河源民生事业有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人民群众则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生活也更有质量、更有温度。接下来,我市将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8月30日上午,市民邓女士作为市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新生家长代表,参加并见证了市直义务教育学校2024年秋季起始年级“均衡分班”现场会。“均衡分班”活动,是我市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的重要一环,“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打消了我们对分班问题的疑虑。”邓女士的感受也正是广大家长的心声与期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我市围绕加快优质公办学位供给、加大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两项工作重点发力,重点关注农村教育问题,牢牢守住教育安全这条底线,持续推动河源教育高质量发展。

去年,全市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4560个,新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4485个,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6所、新增学位8060个,新增普通高中学位900个、公办中职学位900个,优质学位供给持续加大;“双减”工作稳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和“百校千师万生”高质量发展行动;3家教育集团入选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全市教育系统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教育公平日益彰显,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由市政府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共建的广师大河源校区于2020年10月正式启用,填补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空白。依照“河源之所需,广师大之所能”的发展理念,广师大河源校区正致力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校区、职业教育人才“中高本硕”贯通培养的引领校区,为我市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

提高医疗水平,守护群众健康

“现在身体不舒服,首先想到的就是打电话问问沙医师。”自从签约家庭医生后,龙川县老隆镇涧洞村叶叔已经习惯了每月都到老隆人民医院进行身体复查。在年前的一次家庭医生团队入村上门为村民免费体检时,叶叔被发现血小板异常,在该院医生的提醒和协助下,他到上级医院进行了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近半年多来,叶叔的身体各项指标都能维持较为良好的状态。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承载着广大群众健康所系的责任,是我市实施医疗体制改革中落实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截至去年底,我市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为72.33%,“群众求医”变成“医生送医”。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高位推进,家庭医生团队与基层群众建立联结,为基层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卫生与健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素之一。根据党和国家的相关部署,河源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全市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水平,守护好人民健康,推进健康河源建设。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我市着力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其中,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先后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由暨南大学与市政府合作共建的深河人民医院启用后,造福一方百姓;市人民医院在省人民医院跨区域联动“一对一”合作共建紧密帮扶下,高水平医院建设能力稳步推进,河源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的诊疗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河源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以上,适龄女性第一剂次HPV疫苗接种覆盖率达97.31%;异地可直接结算项目、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人群实现“三个全覆盖”,省内跨市就医实现“四个率先”;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四级医保经办服务全覆盖……这些关系百姓福祉的民生福利与支持政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让民生温度可触可感。

对接城乡促充分就业,民生兜底助安居乐业

9月19日,江东新区临江镇就业驿站服务点揭牌运营,不少村民来到这里查询就业信息,寻找心仪的岗位。这是我市深化就业服务改革、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规划设立79个就业驿站服务点,旨在推动就业服务的便捷化、精准化、多元化,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与福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千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如何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十大行动,开展公共创业服务进校园、校企人才对接,落实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生社保补贴及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服务等措施,举办各类招聘活动,着力扩大就业渠道,提供不断线服务,就业形势保持稳中向好。

今年38岁的钟小萍于6年前接受“南粤家政”培训后,转行成为了一名月嫂,在这份职业中她得到了成长,实现了自身价值,成为“金牌月嫂”。

“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是我省促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三项工程,有力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其中,201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南粤家政”工程,充分发挥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紧密对接“双区”城市民生需求,推动家政服务行业提质、扩容、增效。我市结合客家地区特色培育和打造的“河源阿嫂”“槎城管家”家政服务特色品牌,为市民和社会所认可,也得到粤港澳大湾区客户的青睐,成为河源家政行业的亮丽名片。

多年来,我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通过深入贯彻实施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社保待遇水平。一系列的民生兜底举措,使我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更公平可持续,人民安居乐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