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文化传承,接地气有活力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河源文化建设成就综述

2024-09-28 09:15:00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曾競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河源正扬帆奋起,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今天的河源,文化越来越有看头、有听头、有说头、有写头。传承优秀文化,融入时代精神,打造一座芳华绽放、馨香四溢的城市。传承先人文脉,发扬今人智慧,继续为岭南文化的丰富深厚作出河源应有的贡献。推进文化发展改革,河源正逢其时。

从点到面

以文化为城市铸魂

在市区,藏着一个书香氤氲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河源市图书馆星河丹堤分馆。走进馆内,沉浸式文化阅读空间和极具设计感的装修风格让市民在空余时间走进书房,沉醉在悠然书香中。“这里的环境优雅舒适,文化气息非常浓厚,可以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放松身心、增长知识,还可以交到许多书友,真是不虚此行。”市民宋华芳在参加一场阅读活动后说。

漫步市区大街小巷,像星河丹堤分馆这样充满书卷韵味、带着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无不展示着城市的精致细节和文化魅力。它们既是众多公共图书馆的“便民终端”,也是读书休闲的好去处,甚至已成为河源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近几年来,我市全面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为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服务提供可靠阵地。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起来,一个个特色文化品牌亮起来,公共文化的“阳光”正普照城乡每个角落。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彰显着城市的精神和文化高度。我市按照新标准升级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和方式,目前达标率65%以上。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取得成效,源城区被评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连平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五新”模式、紫金县“百姓戏剧广场”建设被评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民生工程,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近年来,随着市民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河源市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第七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参评工作,市图书馆、源城区图书馆及东源、和平、紫金县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连平县图书馆为国家二级馆,龙川县图书馆为国家三级馆。开展“两中心融合”试点建设验收工作。截至2023年底,完成“馆校共享图书”项目二期建设,共建设服务点42个,新建2个“粤书吧”和1个“粤文坊”。

从有到优

非遗绽放新活力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9月15日晚,2024年全国秋季“村晚”示范活动在东源县仙塘镇南园古村启幕,“舞火龙”“赏花灯”“游园”等具有河源客家特色的非遗节目火上央视,满满节味香飘全国,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客家古邑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魅力的发散之源。近年来,我市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深挖客家文化资源内涵,提炼特色文化符号,全面推广“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名片,塑造“六色”文旅等具有河源客家文化特色的品牌,擦亮以赵佗文化、阳明文化、颜氏文化等为代表的客家名人文化招牌,形成“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河源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节”“紫金花朝戏文化艺术周”“汶水塘捕鱼节”“蓝大将军出巡节”“追龙”等民俗品牌活动。同时,通过组织客家文化论坛、方言学术研讨会、客家山歌赛等活动,让非遗文化传下来、活起来、动起来,持续焕发青春,让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留住非遗文化之根是传承和发扬的基础。我市撑起一把非遗“保护伞”,打出一套“组合拳”:举办“河源遗珠耀南粤”系列活动之河源市第三届客家童谣表演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展演、非遗城际展示展演等系列活动;完成2022年度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初评工作;创排系列传统戏曲剧目,其中在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戏曲票友大赛中,紫金花朝戏《花烛泪》选段“心中焦灼鱼难捕”获铜奖、《盘夫》获优秀奖,原创客家非遗舞蹈《猫狮少年》在广东省第七届少儿舞蹈大赛荣获作品表演金奖和编导创作金奖。

“接地气”才能“有活力”,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我市筑牢非遗文化之基。一项项创新举措,不仅让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非遗传承与文物保护珠联璧合,让河源文化熠熠生辉。近年来,河源市深入开展文物保护,不断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加快推进客家文化“双创”工程,以更大力度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其中,“五兴龙县委批准‘参加五兴龙游击队名册’”等90件可移动革命文物公布为广东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确定了第四批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啸仙故居修缮工程初验工作;建立河源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河源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库;编制《河源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开发专项规划》,并启动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创建河源市古生物研究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河源在传统名片上书写绚丽新篇章。

由小及大

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

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文化大院里欢歌曼舞,文艺舞台搭进乡间大院……这一幕幕在市区、在乡镇、在村里已成为新常态。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全力推进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我市建成第一批河源流动艺术馆,开展墩头蓝传统染织工艺创新产品展等主题展览;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河源。开展戏曲进乡村、进校园展演活动,围绕“春节”“世界读书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和展览培训,进一步促进群众业余文化队伍的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大放异彩,群众文艺创作繁花似锦,戏剧事业薪火相传,书画艺术翰墨飘香。大型现代花朝戏《接你回家》完成创编并首演,成功举办“我的家乡多么美”原创作品音乐会;创作《客家乡韵》大型山歌人文纪录片,全面展示河源客家山歌丰厚意蕴……

用“心”耕耘换来累累硕果。在2022年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和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少儿花会)评选中,我市共有14件作品获奖;在我最OK广东全民才艺大比拼总决赛中,我市有1件作品获金奖;在第十五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中,我市参赛团体和个人分别获合唱团和个人银奖;在“风雅颂”第七届广东省朗诵大赛中,我市收获4金1银;在广东省第七届少儿舞蹈大赛中,我市参赛选手摘得桂冠。

时代催人奋进,使命担在肩上。“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让我们以更大力度、更强自觉推动河源文化高质量发展,用刚健厚重先进质朴的文化滋养民族气质、引领社会风尚,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河源实践的崭新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