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
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
■本报记者 王亚娇 杨坚
在全省创新建立“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在全省12315效能评估评价考核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2023年度位列全省第五,2024年上半年位列全省第三;“龙川县组建‘强村公司’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案例从全省300余个优秀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为20个全省各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之一……当前,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已成为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目标和真切心声。
改革,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把自主改革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成功破解一批制约河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打造形成一批具有河源特色亮点的改革成果,为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提供了源源动力。
坚持新思想引领 立足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近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各项部署,科学谋划、扎实推进我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源实践的强大动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直以来,我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改革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决落实“一把手”亲自抓改革要求,坚持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加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百千万工程”典型地区“微改革”项目、民生“微改革”项目等改革工作落地见效。
《深圳市与河源市营商环境对口帮扶工作方案》《河源市贯彻落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分工方案》《绿美河源生态建设集成式改革工作方案》……一项项改革举措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国资国企、点状供地、“一镇一改革”等重点改革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激发我市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汇聚起持续攻坚破难的强大合力。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48.22亿元;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获省第一档首期注入资本金2.4亿元、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6个;东源县完成国家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验收,正创建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国家级创新型县;龙川县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新思想引领,立足全局谋划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依靠人民在推动改革中实现共建共享,才能以正确的战略决策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聚焦高质量发展 运用创新思维增强活力
近日,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同意19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我市紫金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蓝塘镇单元)、连平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两个方案获批,这将对我市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等重点任务起到积极作用。
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途径,哪里有瓶颈制约,哪里就是主攻方向。我市聚焦痛点堵点,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运用创新思维,不断塑造新优势新动能,真正做到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两个多月前,龙川县铁场镇举行“富民工坊”顺嘉玩具厂揭牌仪式,这是龙川县探索“强村公司”+“富民工坊”模式,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激活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的生动实践。
培育“富镇强村公司”,我市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河源发展的“新路”。按照省“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我市着力破解“不敢干”“不会干”“不能干”等问题,指导各县区积极培育“富镇强村公司”,有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目前,全市已有9个镇990个村(社区)成立了132家“富镇强村公司”(其中镇级84家、村级48家),让231个村平均增收近5万元。其中,《龙川县组建“强村公司”,探索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被省委深改委评为“广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之一。
涓涓不塞,是为江河;破冰除棘,是为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对全市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入库纳统等实行全周期管理,动态更新项目信息和入退库情况;在全省率先探索出台了投资工作“自画像”评价机制,对各县区投资工作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画像”、科学评价工作成效,营造了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以深圳市为标杆优化全市政务服务办理事项,对市级1206个政务服务事项,有力促进我市办事标准、流程、时效与珠三角地区接轨……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将创新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必将以改革的“关键变量”获得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抓紧做实大文章 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幸福厚度”
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连着“民”。
近日,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新增设了急诊科,为患者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急诊急救服务。此举将进一步满足河源国家高新区企业员工及周边镇村群众的就医需求,保障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高效的医疗救治,也是我市通过创新建立“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的一个缩影。
创新建立“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是河源聚焦民生热点难点、精准解决民生诉求的一项务实之举。自2021年以来,由市委书记、市长轮流聚焦一个主题,与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以“每次破一题”的方式,统筹调动相关责任部门的力量,推动解决一批群众集中反映的高频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问题清单”变为民生“幸福清单”,持续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幸福厚度”。目前,市委、市政府先后聚焦“看病难”“饮水难”“上学难”等13个主题,与群众进行深入交流,我市各县区均已对照市委、市政府做法,建立起“面对面”机制,组建了工作专班,推动全市形成围绕主题、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面对面”工作体系。
同“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一样,24小时便民购药模式、优化城乡居民养老金认证服务机制、商品房契税网上办理、优化高龄老人津贴发放机制等民生“微改革”也是我市瞄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现实、直接的问题,通过小而精、快而准的改进措施,推进民生改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毅前行,登攀不已。全市上下正以改革的实际行动、实际成效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