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农民从“靠天种田”向“靠科技种田”转变

河源农业创新升级“科技范”十足

2024-06-13 09:33:30 来源:河源日报

8243fa10d563e20d104c3baf057d69b7_hyrbs0613001_005_01_s.jpg

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内,水稻呈小型方阵紧密有序排列。 见习记者 郑琦钰 摄

□本报记者 陈星

从精心培育良种提高粮食产量,到引进先进技术推动养殖智慧化,再到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河源农业创新升级的图景在河源大地随处可见。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我市围绕加快农业强市建设目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提升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加大良种良技良机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提升农业生产品质,让广大农民从传统的“靠天种田”向现在的“靠科技种田”转变。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56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林业、渔业产值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8.9%、7.9%。

良种为要 用“芯”提质效

在东源县柳城镇的万绿智慧无人农场里,广两优油占、庄两优429、泽优1号等多个新品种水稻呈小型方阵紧密有序排列,呈现出高低错落、颜色各异的形态。在观景台的一侧,一块50多亩的农田里种植了1300多个试验品种,将培育出更多优质新品种。

“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航天系列农产品有15个品类,共23个产品,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满表示。该公司自成立以来,聚焦种业“芯片”,发挥科技创新效能,与国家植物航天育种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研究,定向开发符合三产需求的新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市全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速推进创新主体和种业企业落地,通过不断推动种业发展,做强“种子芯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努力保障粮食安全。据悉,全市首个自主选育、申报国家审定的“万绿华晶占”品种已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第一轮区试,约2年后可进行试种推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感温型杂交稻品种航丰两优225、香稻品种华航欣香占已经申报品种审定。

良技赋能 转型升级技高一筹

在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太二公司)水产养殖场,直径6.2米、深1.45米的陆基水桶依次排列,桶内水流不断。“我们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配备微滤机、生化池和增氧机等设备,通过对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循环再利用,有助于渔业绿色循环发展。”太二公司相关负责人丘雪兰表示,今年该公司投苗量600万尾,产量450万斤,产值可达7200万元。

发展绿色水产养殖是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锚定以发展工厂化养殖为主的设施渔业提效破局,广泛发动农户利用新型镀锌板帆布养殖池(桶)进行经济效益高的名特优水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工厂化养殖水体达36977立方米,同比增长52.63%;水产品产量4109吨,是2022年产量的4.59倍。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稳步推动我市渔业发展,是新技术助推我市养殖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目前,高床发酵养殖、多层楼房养殖和种养循环现代农业综合体等生态养殖模式也在我市逐步推广,楼房养猪、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良机发力 粮食生产更高效

如果说传统农业主要靠人,那么,现代农业关键在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正在不断为传统农业发展赋能。“目前,我们公司配备有11台水稻插秧机、2架植保无人机、3台烘干机、2台热泵烘干机,还建设了育秧棚,提高育秧效率。”龙川县丰兴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温永敏表示,农业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帮助周边农户解决种植难题,有力调动了他们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我市水稻种植机耕机收普及率已经超过了70%,全市共有45个烘干点,大型合作社基本实现了机械烘干,有效减少了雨季稻谷晾晒不及时造成的损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靠人种田”向“靠机种田”转变,我市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行业协会的工作指导,支持鼓励合作社成立区域农机服务中心,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一步夯实了我市粮食安全的根基。目前,全市有各类拖拉机、插秧机、农用无人机近2万台,早稻机耕率达98%,有效保障了耕种生产作业需求。

    上一篇:执笔绘绿意 共建生态城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