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扔进一个筐” 今朝“细分四个桶”
——河源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综述

■文:本报记者 朱晓颖
■图:本报记者 李何山
“它是什么垃圾?”“能卖的丢蓝色,有害的丢红色,厨余垃圾丢绿色,其他垃圾丢黑色。”2019年,关于生活垃圾四分法的科普段子火爆网络。
2020年,《河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出台,全面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实现了市中心城区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分类设施全覆盖,666个分类投放收集站点完成升级改造,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0.85%。
如今,在大街小巷、公园广场,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志愿者走进小区、学校、公园、商场,带领群众践行垃圾分类,居民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遍布街头巷尾的垃圾分类桶不再是摆设,河源形成了人人参与垃圾分类、处处都有志愿服务的生动局面。
从投到尾
不断深化循环利用
垃圾分类环环相扣,前后联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整体成效。出现在我们普通人眼前的,更多是处于前端的垃圾分类,而在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外,还有后续多方参与的垃圾回收、运输分拣及垃圾处理环节。
在江东新区和平村,一座日处理3吨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正利用微生物处理专利技术,将厨余垃圾气化分解。这台可达90%减量的“消化器”,能将剩余10%左右的产出物变成生物菌肥,可直接用于园林绿化、果蔬种植,日常操作无废水、无废气、无固废排放。
江东新区在探索生活垃圾处理上走在前头,率先探索将垃圾分类收运整合纳入环卫市场化工作,鼓励资质企业全面承接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垃圾分类工作,在实现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同时,产生了经济价值,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目前,全市已建成厨余垃圾处理设施5座,日均处理能力9.3吨;建成规模化可回收物打包分拣中心1个,日均处理能力20吨;建成有害垃圾暂存点2个,总暂存规模6吨;建成大件垃圾处理站2个,日均处理能力55吨;启动3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日均处理规模2700吨。从源头到末端,分类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循环利用的不断深化,为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宣传造势
让垃圾分类成为日常
标有“垃圾分类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的公交站牌、屹立在公园广场的“垃圾分好类,环境更优美”的宣传标语……在河源,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宣传标语,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垃圾分类的常识。
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等率先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设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分别在中心城区11个镇(街道)成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开展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活动1753场,参与人数3.75万人次,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公共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掀起“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新高潮。
近年来,我市依托新闻媒体开展垃圾分类全覆盖、阵地式宣传活动,通过报刊、微信、视频等多种平台,累计刊登垃圾分类相关报道129篇,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广告3800余条,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市教育局指导各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互动实践活动累计131场,覆盖中小学生3.93万人次,形成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好氛围。在诗词楹联标语征集大赛、“世界环境日”“城管开放日”“河源万绿湖马拉松”等大型活动中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22次,参与人数1.6万余人次,发放宣传单张3.8万余份,覆盖居民5.9万户以上。开展专项宣传培训12场,培训办公区、文教区、医疗机构、社区、物业小区责任人521人,不断强化垃圾分类法定责任落实。
齐抓共进
让“随手扔”变“随手分”
垃圾分类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社会文明意识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一直保持高位推进、统筹规划的态势,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实现专班化运作,形成以“党政统筹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区县党政一把手负责、乡镇街道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
目前,《河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四级联动实施方案》已出台,常态化开展联动活动,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修订了《河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成立2个督导组,持续对全市84个重点公共机构和10个对外窗口单位开展督促整改落实;印发了《河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全域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发改、生态环境、商务、教育、市场监管、邮政管理等部门相继出台了13个指引性文件,开展源头减量专项检查54次,督导商场、企业、校园、酒店、餐饮机构等171个场所整改工作;推进源城区上城街道、新江街道和江东新区3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及市供销社、市总工会等63个示范单位建设,一系列的生活垃圾分类行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