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断加强深河两地“硬联通”和“软衔接”建设
融湾融深步伐再提速
■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快速推进,为河源“融湾”“融深”构筑快速通道。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业缘相融,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是河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2023年,河源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围绕落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抓牢用好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内挖优势、外抓机遇,扎实推进交通互联、产业协同、要素互通,努力把“短板”变为“潜力板”,围绕高质量发展奋起直追。
梅龙高铁等“融湾”“融深”快速通道加速构建,“反向飞地”建设节节推进,营商环境“深圳模式”得到广泛复制推广……如今,放眼河源大地,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渐入佳境,“1+1>2”的聚合效应不断显现,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正以此为契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文:本报记者 梁驱远
■图:本报记者 邓宇权
“硬联通”水平不断提高 铺筑“融湾”“融深”快车道
全域全面“融湾”“融深”,交通是先行官。河源路网建设对速度、对容量的追求,也映照着山区城市对高质量发展的渴求。
2021年12月,赣深高铁建成通车,河源正式迈进“高铁时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总投资166亿元、正线全长95.6公里的梅龙高铁项目目前正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今年建成通车;广河高铁被列入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机场段已开工建设……从单一通道到多通道交互演进,高速铁路的建设正为河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进一步把“融湾”“融深”落到实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轨道交通重新定义河源绿色崛起的脉络时,公路、水路建设也“不甘示弱”,打牢了河源“融湾”“融深”的骨骼基础。2023年,河源围绕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畅通“融湾”“融深”的“动脉血管”目标,在新改建改造国道、省道路面135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400公里的基础上,不断加快推进龙寻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目前,龙寻高速公路已正式进入沥青路面摊铺阶段,项目土建工作已接近收尾;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各标段正紧锣密鼓进行各项施工;河紫高速公路、东江航道扩能升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项目建设“前线”捷报频传,河源迈向“双区”的步伐更快。通过不断完善路网建设,把自身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串点成线,强大的交通联接正让河源逐渐成为连接珠三角和大内陆的黄金通道,成为珠三角要素资源外溢与产业延伸发展的大腹地。
两地“牵手”更加紧密 产业协同水平持续提升
当前,粤东西北各地正在“融湾”“融深”中“大显身手”,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态势。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要在“融湾”“融深”这条赛道上实现突围争先、错位发展,就必须大胆破旧立新,以“思路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在深度“融湾”“融深”大背景下,河源立足深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集中力量推进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反向飞地孵化基地”等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全市产业结构实现跃迁式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新一轮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机制,河源加快推进深河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建设,其中深圳南山(连平)共建产业园、深圳南山河源国家高新区共建产业园目前正稳步运营。值得一提的是,由东源县与深圳盐田区联合成立的河源东源(深圳盐田)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基地,将依托盐田区的港口、海洋优势,坚持盐田所需、东源所能,积极探索两地生态发展区与沿海经济带“湖海”联动,在东源打造“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湖海产品预制菜基地”“湖海特色旅游”等海洋经济创新项目。
双向奔赴,是“飞地经济”的精髓所在。作为最早探索布局“反向飞地”建设的粤东西北城市之一,2023年河源各县区先后在深圳建设“反向飞地孵化基地”项目,通过将本地优势产业“送进城里去”,实现在异地培养本地发展的新动能。同时,河源大力构建“双区研发—河源孵化—河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体系,持续开展河源科技企业“湾区高校行”系列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举办科技成果对接活动16场次,256家企业参加对接活动,促成54项成果落地;面向大湾区成功举办第二届河源市创新创业大赛,吸引253个项目参赛,成功吸引一批优质项目在河源落地。
招商引资是加速“融湾”“融深”的必要手段。通过建立深河两地联合招商机制,河源携手深圳前往长三角、广西等地开展联合招商,以“深圳+河源”的模式吸引省外企业落户;在深圳成功举办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链招商活动,共签约项目58个、投资总额234.8亿元;举行深河农业合作招商推介会,现场签约农业项目41个,有力推动河源优质农副产品“融湾”“融深”。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市场主体量质齐升
2023年,河源积极对标对表“融湾”“融深”,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做到精准服务、精细服务、高效服务,努力实现与“双区”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软联通”,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再发力。
市场准入是展示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去年以来,河源先后成立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对标优化,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四减”等措施,实现1112项政务服务事项“环节、时限、跑动、材料”四要素与深圳同标准办理,办事标准、流程、时效加快与珠三角地区接轨。
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也是河源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河源通过推出76个“一件事”服务,投放1468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对1603项政务服务事项开展二次统筹等举措,实现市域范围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批。其中源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更是获评全省县(区)级标杆政务服务中心。
河源还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工作,率先在全省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保,成立全省首家农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推动要素配置更加优化。
“融湾”“融深”,不仅是历史的回归、是时代的命题,更是河源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必经之路。接下来,河源将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深河对口帮扶协作,奋力推动“融湾”“融深”再提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