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发展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前三季度规上工业总产值63.7亿元、同比增13%
“两山”转化绘新卷 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本报记者 谭绍丁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在大力发展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上聚力用劲,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践行“两山”理论、服务绿色发展的实际行动,探索出了一条“两山”转化的河源路径。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3.7亿元、同比增长13%,产值加速向百亿级迈进。青山绿水的生态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强产富民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彰显了主题教育的新成效。
调研开路
蹚出产业发展“新路子”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市各级各部门坚决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深入基层、深入行业,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推动调有所获、研有所用。
我市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51.3亿立方米,位居广东前三名,人均水资源量达5000立方米,为全省、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倍以上。尤其是万绿湖深层水经高压自然滤净,浮游物几乎为零,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这也为我市打造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在调查研究选题上,市委、市政府围绕省委赋予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使命任务,紧扣当前制约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性问题,精准选定《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子,推动河源加快绿色崛起》为调研课题,示范带动全市领导干部领题调研,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找问题、寻对策、补短板。
调研课题确定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河源市水饮料产业园等调研,推动全市共查摆堵点难点问题9个,提出对应措施11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5篇,深入推动解决发展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的堵点、难点、淤点问题,为加快培育发展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打造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我市还扎实做好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后半篇文章”,将大力发展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作为正面典型案例并开展解剖式调研,市领导同志在调研成果交流会暨典型案例剖析会上深入剖析研讨,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切实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进一步明晰了“两山”转化河源路径、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思想方法和实施路径。
四驱并进
书写产业发展“新篇章”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决策部署,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着力做好平台、招商、项目、环境“四篇文章”,加速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向百亿级迈进。
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深入推进总面积8.3平方公里的水饮料产业园建设,在用地、用水、用气、投资、技改等方面实行优惠奖补,规划建设京能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全力保障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所需的蒸汽热能供应,帮助企业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
我市着力加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链招商。截至目前,已争取到中储粮市区直属库规模由19万吨扩容至45万吨、新建容量60万吨规模的东江直属库项目,引进了华润怡宝、今麦郎、紫泉饮料、白象食品等一批项目落地,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积蓄充足动能。
今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和“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落实市县领导同志挂钩联系项目机制,成立市政府要素保障专班,建立重大项目定期会商机制,实施“一项目一专班”全流程服务。10月24日,我市举行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农夫山泉三期、白象食品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结构质效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正式动工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新增投资额8.71亿元,成为拉动全市制造业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我市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数字政府2.0”建设,在产业园区全覆盖设置企业服务中心,推动企业办事实现“一站式”“一门式”办理。同时,大力推广“用地清单制”、“标准地”供应、“带项目”供应和“交地即开工”等便利化举措,吸引了越来越多知名水饮料及食品企业、上下游企业落户河源。
造福于民
答好“绿富”双赢新考卷
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是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题教育中,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将“两山”理论贯彻到高质量发展全过程,通过盘活生态资源、打造绿色名片,积极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借绿生金加快实现“绿富美”共赢。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发力厚植“绿色家底”,统筹整合资金23.3亿元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打造新丰江九里湖等13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常态化开展“同饮一江水、共建绿美林”主题活动,强化新丰江水库及其主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万绿湖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在这一系列有力举措下,我市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排名全省第一,进一步夯实了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根基。
今年,我市出台《河源市发展水经济产业若干措施(试行)》,拿出真金白银助企惠企,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我市对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的“厚爱三分”,打通了优质水资源和水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通道,水饮料企业产值税收率达10%以上,充分证明了河源水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进一步彰显了我市绿色产业的“成色”。
“在园区务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我非常满意。”近日,谈到河源水饮料产业园,源城区源南镇墩头村村民老何连连竖起大拇指。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水饮料产业园创造稳定就业岗位约900个,带动源南镇双下村成为全市村集体收入“第一村”,2023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200万元、同比增长20%,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的好处,主题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