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唱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强音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2023-12-12 10:21:00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龙川县以古榕树为地标,打造“榕树下宣讲”品牌,有力引导群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本报记者 方新苗

东江潮涌,风正帆悬。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源实践,离不开思想的指引、精神的支撑、文化的滋养。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以来,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焕发新气象,为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坚强思想保证、有力舆论支持、强大精神动力。

铺开新时代河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画卷,亮点闪耀,催人奋进。宣传思想文化的力量,如静水深流浸润心田,如战鼓擂响奋进征程,始终与河源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高举思想旗帜

真理之光照耀奋进征程

思想之旗引领新征程,理论之光照耀奋进路。

进入新时代,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全市上下深学细悟笃行,凝聚党心民心,筑牢思想基础。

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引领作用,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健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2018年以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77次集中专题学习,通过集中研讨、专题学习、实地调研等形式,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认认真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建立县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列席旁听机制,推动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聚人心——

南门码头,大榕树下,龙川县百姓宣讲团成员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生活感悟,用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语言向群众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政策。

理论宣讲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近年来,“榕树下”“禾坪说事”等百姓宣讲品牌深入人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龙川音乐快板《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紫金县花朝戏表演唱《党的二十大报告意深长》等“宣讲+文艺”理论宣传精品;精心组织主题演讲比赛、线上线下知识竞赛、百名学习之星评选活动,广泛开展“学习强国”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三进”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入脑入心。

理论阐释力度更大、范围更广——

仅今年,已推出56个《河源日报》理论专版,刊发理论文章129篇,近半数作者为河源本地理论研究人员;建成“学习强国”河源学习平台。同时,持续开展“学习强国”“粤学习”等学习平台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发挥“两中心一平台”和“粤学习”网上理论传播作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群入圈”。

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春风化雨的理论宣讲、更具传播力的理论阐释……一系列新举措、新突破、新成效,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源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壮大主流舆论

时代强音响彻东江之滨

好故事要用心讲述,好声音要动情传播。近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饱满的热情触摸时代脉搏,以生动的笔触记录时代变迁,用一件件整版刷屏的优秀作品,壮大主流舆论,讲好河源故事、传播河源声音。

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调研河源指示要求,市、县各级媒体开设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等专题专栏,展现全市上下贯彻落实的实际行动。

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我市各级媒体浓墨重彩、有声有色地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河源实践”“河源经验”“河源探索”的精品力作。围绕省委、市委中心工作,河源日报社先后策划了《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强经济·促发展》《河源制造·青年力量》《制造业当家·高企做引领》《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高质量发展》《绿美河源》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性报道,形成宣传强势,反响热烈;河源广播电视台推出《高质量发展·河源这样干》《急难愁盼 面对面办·回音壁》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性报道;河源晚报社关注民生热点,做强“身边事”“身边人”等栏目,打造晚报特色,均取得良好宣传成效。

“河源米粉DOU美味”短视频大赛话题曝光量逾800万次、“早餐河源”系列视频全网播放量超500万次……今年4月以来,全市新闻媒体聚焦河源米粉这一特色产品,打出出彩“连环招”,策划推出了短视频、微信推文等原创融媒产品150篇(条),相关报道累计阅读播放量超2000万次,推动河源米粉加速“火出圈”。短视频已成为讲好河源高质量发展故事的重要途径,其中河源日报平均每天推出4条短视频产品,受到网友追捧。

主流媒体唱响主旋律的同时,我市还采用“政府主导+主流媒体实施+网红带动+全民参与”的模式,通过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开设“发现河源之美”话题,发动全民创作,多点位、爆发式传播河源形象。

除了注重生动鲜活的主题报道和重点活动策划,我市不断加强对外新闻宣传,河源形象、河源声音在中央和省主要媒体的重要版面、时段频繁“露脸”“发声”。今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频道栏目播发河源电视新闻40余条次,“新闻联播”播出有关河源报道3条,已超过往年全年播出总数。中央电视台新闻、科教、发现之旅等频道走进河源采访拍摄播出《“画”说陂角》《我的家乡菜·河源篇》《活力高新区 魅力新河源》《原味乡间·河源篇》4个纪录片,宣传推介河源经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特色美食;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2次在我市直播连线,报道连平桃花和和平灌区工程建设;“央视新闻”客户端先后推出了《“村BA”来了!广东畲族乡篮球赛火热开赛》《骑行大湾区 山海深呼吸》《上新了 恐龙蛋!来广东河源 漫游远古恐龙世界》3场网络直播,报道万绿湖开渔活动并配发一篇评论《为“鱼”不为“渔” 万绿湖的生态辩证法》,河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澎湃动力向外界传递得更远、更广、更深入。

注重以文化人

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12月1日,我市首部文明行为促进类地方性法规——《河源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有效弥补了我市在文明行为立法方面的空白,对我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移风易俗,在全社会树立崇德向善、共建文明的鲜明导向。

社会正能量不断凝聚——全市获评2023年“广东好人”1人、广东“新时代好少年”2人,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展现时代新风新貌。

精神文明创建提质拓面——推出“我爱我家·文明河源”系列报道352条次;评选表彰2022年度河源市文明镇8个、文明村30个、文明单位8个。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市建成实践中心7个、实践所101个、实践站1442个,实现了镇、村100%覆盖,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235个。

文以化人见行见效,让文化之美充盈社会空间,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市不断加强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河源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原创音乐会、“万绿河源美·碧水东江情”摄影采风、“万绿湖·星稻田”音乐节、萧殷学术研讨会暨《萧殷全集》新书发布会等主题文化文艺活动相继举办,“大美河源·百姓舞台”“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接连上演,一道道“文化盛宴”、一场场惠民演出,把欢乐送到群众家门口,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加码”。

客家古邑,文脉悠长。大型现代花朝戏《接你回家》、微视频情景剧《赵佗回河源》、电影《阮啸仙》、文学作品《萧殷全集》、歌曲《历史选择了你》、《国家人文地理 河源》分卷、2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客家人》等一批赓续河源文脉、彰显河源精神的精品力作相继呈现在观众眼前,展现出河源文艺的新气象。

为加快实现全民共享文化成果,我市还在推进城乡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上加快了步伐: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深入。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站在新起点,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