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 聚民心 见实效
我市基层理论宣传走“新”更走“心”
龙川县百姓宣讲团在登云镇东山村榕树下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本报记者 谢少娜
围坐在小小的禾坪,一起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一起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听党员讲党的故事……日前,随着“禾坪说事”活动的深入开展,紫金县凤安镇的“禾坪”知名度越来越高,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兴趣,大家纷纷为这种“接地气”的活动形式点赞。
在紫金县凤安镇,禾坪不仅仅是晒谷场,还是当地推动文明实践的“议事厅”,也是宣传解读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乡村振兴等政策法规以及开展理论宣讲的重要阵地。
紫金县凤安镇的“禾坪”模式,是该镇打通理论宣讲进基层“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近年来深入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一个缩影。
基层理论宣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坚持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工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精心策划和打造了“禾坪说事”等基层宣讲品牌,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坚定、通晓政策、善学会讲的优秀宣讲人才,打通了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传递到基层一线的“最后一公里”,汇聚起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专家+骨干”
多元宣讲队伍用“大土话”讲通“大道理”
“我是一名护士长,每天都坚持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为人民群众服务,这就是我的初心。”近日,在龙川县开展的“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宣讲活动中,龙川县宣讲团成员、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胡珍在龙川县佗城镇南门码头古老的榕树下,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分享自己的故事。
此次跟她一起组成宣讲团的成员还包括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黄永红、“广东好人”邱金周、“南粤消防救援卫士”谢振威等。宣讲中,他们分别结合各自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感悟,用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语言向群众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政策、讲好龙川故事,用“大土话”讲通“大道理”。
理论宣讲队伍是理论宣讲的前提和基础。为做好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我市在培育建强大众化宣讲队伍的同时,也注重发现发掘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加入宣讲队伍,建设多元融合宣讲队伍,推动理论宣讲深入开展。
为重点抓好集中宣讲队伍建设,建强用好市、县两级党委宣讲团这个集中宣讲的主阵地、主力军,我市组建了理论宣讲专家库,广泛吸收党政机关领导、社科理论专家学者等领域优秀人才,选优配强宣讲队伍。据悉,2022年以来,我市先后4次组织市、县两级党委宣讲团,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等重大主题,深入机关、县区、乡镇、校园、工厂等开展集中宣讲,累计超3300场次,受众近16.5万人次。市委宣传部、龙川县委党校还获评2022年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另一方面,我市大力实施“百姓宣讲”工程,从全市先进典型、人民教师、革命先烈后代、志愿者、党员(含入党积极分子)、企业家、红色文化讲解员、乡村振兴驻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文艺工作者等10类群体中,挑选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熟悉市情民意、政治责任感强的代表为成员,组建“十路宣讲轻骑兵”队伍,以“学讲话、讲故事、谈感受”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进”基层宣讲活动,抓好百姓宣讲队伍建设。去年以来,全市共开展百姓宣讲近1300场次,受众20多万人次。
“理论+文艺”
形式创新让百姓宣讲“活起来”“亮起来”
“党的二十大精神方向明,高奏凯歌向前行,学习宣传贯彻好,抓落实、抓执行……”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龙川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原团长杨作炬在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的基础上,通过写、画、讲、唱、演五种艺术形式,按照文艺创作的规律要求,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伟大成就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目标要求编排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音乐快板《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该作品运用“理论+文艺”的形式,借助快板这一载体形式,以群众一听就懂、一传就开的宣讲方式,创造性地把理论宣讲融入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该作品还获得了2022年全省宣讲微视频大赛二等奖。
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充分利用网络“微视频”“微动漫”以及H5等传播手段,推出一系列理论宣传+文艺、+动漫、+客家方言等理论宣讲精品,推动理论宣传教育“活起来”“亮起来”。其中,龙川县原创音乐快板《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的创作和运用,就是我市创新理论宣讲形式的一大突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理论宣讲也不例外。面对不同的受众,宣讲的形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为此,我市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形式,力争让党的创新理论更深入人心。各县区积极组织引导基层干部和宣讲员走到群众身边,面对面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其中,龙川县发挥乡村大榕树数量多、群众乘凉休闲较集中的优势,挑选出50个榕树宣讲点,组织道德模范、“龙川好人”、最美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与基层干部群众开展面对面交流宣讲,打造了“榕树下”百姓宣讲品牌,受到省委宣传部多次通报表扬。
此外,我市还结合群众需求,坚持把讲理论、讲政策、讲故事结合起来,用活本地特色文化资源,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宣讲。紫金县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主要内容进行创编,通过花朝戏表演唱的形式,创作了花朝戏表演唱作品《党的二十大报告意深长》,用饱满的热情、客家方言、生动的表演方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除了创新宣讲方式,我市始终牢牢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建立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目前,我市已建成15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了2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整合理论宣讲平台1066个。我市作为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拥有省级红色革命遗址277处,充分用好红色教育基地,注重挖掘传承红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宣讲活动。其中,源城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利用辖区内河源革命烈士陵园、上村村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开展宣讲活动,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第二课堂”;市委党史研究室组建党史宣讲团,深入村居、革命旧址等地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如今,公园广场上、乡村榕树下、农家小院里、工厂车间里……各种场景下的宣讲早已成为我市基层理论宣讲的常态。一场场理论宣讲如同一粒粒“红色种子”播撒在河源大地,用小切口展示大主题、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让群众感悟理论宣讲的魅力,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内涵,感受新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宣讲中进一步凝聚共识,坚定制度自信,明确行动方向,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