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河源国家高新区贯彻落实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全力打好产业建设“大会战”

勇当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的主力军和标兵

2025-02-14 09:57:52 来源:


■河源国家高新区以会战的状态、攻坚战的力度,掀起全区开发建设新高潮。



6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召开,吹响了全市产业建设“大会战”号角。会后,河源国家高新区迅速传达学习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12日,河源国家高新区就全力打好产业建设“大会战”进行再部署,以拉弓满弦、起步冲刺的姿态,全力以赴抓项目、强产业、开新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作为全市工业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138”具体安排,紧密结合“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积极落实市“大会战”“五大抓”要求,扎实开展2025年河源国家高新区产业建设“大会战”,拼赢八大攻坚战,以会战的状态、攻坚战的力度,掀起全区开发建设新高潮,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在争做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中勇挑大梁、勇当标兵。

拼赢产业集群能级提升攻坚战

产业强市,项目为王。

电子信息产业、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机械与模具产业是河源国家高新区的三大主导产业。该区多措并举提升产业集群能级,着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强龙头扩赛道、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增动能快增长、机械与模具产业拓领域挖潜力,力促产业堆头及龙头项目数量实现增长,积极争做全市产业培优立柱的标兵和先锋。

一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三增一稳”。推动可穿戴智能产品赛道量级增长,推动无人机赛道成新增长点,推动能源电子赛道较高速增长,促进骨干企业企稳回升。

二是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实现“三增一强”。力促产业堆头及龙头项目双增长,加快粮食深加工赛道落地成型,推动中储粮项目加快建设,推动预制菜赛道聚集增效成势,促进“一线三区”产业布局支撑强实。

三是推动机械与模具产业增产,形成汽车注塑模产业规模堆头;加快模具加工中心、模具城配套及模具交易市场项目建设投产,扩展模具产业链配套及平台服务功能,推动汽车冲压模具及大型压铸模具项目抱团落户跨江融合发展区。

四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依托手机检测中心、金地创谷等科创平台加快构建成果转化应用创新链,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低空经济、物联网等新业态项目,大力引进与园区三大主导产业相关联的重大项目,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五是助力企业“智改数转”。出台促技改、促增长等政策,精准服务企业增资扩产、智改数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六是积极培育商贸及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模式,抓好限上社消零增长,加强通讯终端、食品饮料、模具检测等服务,组织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活动。

拼赢招商引资提效攻坚战

经济要发展,招商是关键。

一是全面强化招商机制。认真落实大招商优服务机制,落实“一把手”招商,积极落实招商首席服务官机制,强化“每周日招商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多部门同步介入招商工作机制,提高专业化招商能力,在全市形成标杆示范。

二是全方位拓展招商渠道。推动以商引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等招商模式,抓好大湾区深耕和华东华北重点区域开拓,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三是突出抓好产业及招商政策研究。深化产业研判研究。深化园区三大主导产业研究,定期更新丰富三大主导产业研究报告、目标企业库等;制定招商政策合规清单,推动招商工具箱提质增效。

四是突出抓好龙头大型企业招引。聚焦三大主导产业领域,瞄准行业领军企业,围绕电子信息引进全国500强或上市公司生产基地项目,围绕水饮料及食品、机械与模具引进行业龙头项目,积极引进优质项目落地。紧紧围绕可穿戴产品、无人机、能源电子、新材料等四条重点产业链加强链条项目招引。

拼赢产业空间突破攻坚战

拼赢项目建设管理投产提速攻坚战

抓项目建设就是促发展。

一是提速签约动工和联合验收。以“拿地即开工”倒逼流程改革提效,全面实施签约动工和联合验收专班流程化改革,锻造业务能手团队,实现“一岗多人”和“一人多岗”,推动工业项目动工全流程压缩至100天内,促进拿地至动工最快压缩至64天内,推动超八成落户项目提交“拿地即开工”申请;全面深化联合验收机制改革,提高供地效率。

二是提速在建项目投产上规达产。加强项目用水用电、生产环评、节能审查等方面审批和许可工作服务指导,实现“验收即试产”;积极协调海关等有关部门,对重点企业设备进口等需求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确保项目“无障碍”投产;加强企业生产现场走访,关注企业客户审厂、验厂进度,进一步加快企业投产上规。

三是强化龙头项目全程专班服务。采用“双甲方”“蹲点”等制度,充分发挥华勤工作专班协调服务作用,加强与华勤公司的沟通联系,强化项目服务管理,确保华勤项目一期稳产达产、二期加快建设;服务重大项目提产扩能,助力西可无人机项目持续快速增长;推动省、市重点项目压茬建设。

四是全面强化卡壳项目处置盘活。加强专班专责工作,坚持每周召开项目督办会,创新“招商+盘活”模式。

五是全方位加强项目建设质量管理提升。推行项目管理服务官、施工单位黑名单等制度,争取获评省级优秀项目1个以上。

拼赢产业园区运营提质攻坚战

产业园区是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交会点,以园区提质筑牢经济之本。

一是协同推进主平台建设发展。加强同源城、东源“三区”联动,确保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通力合作、实现共赢,力争今年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0个以上。

二是打造一流深河合作园区。强化与合作园区管委会协调运作,推动合作园区取得更多招商成果和“反向飞地”合作成效,谋划打造升级版深河产业共建园区;支持推动南山产业园二期建设,共同打造产业共建示范标杆。

三是强化园区建设资金保障。加快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努力争取跨江项目、南片区项目、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建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

四是强化用林用地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市自然资源、林业等有关部门支持,全力保障园区开发建设、企业项目落户及配套设施建设等用地需求。

五是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园区。深入落实“双碳”行动,充分发挥云计算中心、智慧环保监测平台的强大效能,实时监测水质状况、污染源排放等关键指标,确保园区生态环境全面达标。推动网格化管理实现信息化,实时采集网格数据,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和科学决策水平;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数字化赋能提升,推动无人机飞巡执法管控全面日常化。

拼赢创新协同发力攻坚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搭建重点企业培育库,推动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体量增长。围绕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保障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针对性强、力度大的激励扶持政策,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发展潜能。

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全年新增企业技术中心3家以上,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3家以上,推动5家科研院所与园区“三大产业”企业开展有效项目合作25个以上。

三是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建强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加大对孵化载体的培育指导力度,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次有序成长。

四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政校企合作,继续支持西可、中兴等企业与本市中高职院校合作,推动“智汇+”河源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及高新区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系统化运作,引导更多“双区”科技成果在河源国家高新区转化落地。

五是全市制造业人才集聚地效应持续凸显。提升人才服务质效,持续优化园区人才信息库,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专家智库,加快发放首批高新区人才卡,增强各项政策措施对科技创新及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用好华南理工大学“人才飞地”“人才联络站”平台作用,通过全职或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和深河对口帮扶协作工作机制等,整合优势资源,更好集聚人才。

六是推动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业空间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推动跨江融合发展转入落户项目建设期。推动年内打通深河东江大桥等进出通道,推进205国道跨江段建成;力争爱康、钜宝项目全面动工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及路网建设成型,加快推进汽车模具产业及新材料产业抱团项目落地,科学谋划启动推进市场化标准及定制厂房建设。

二是加快完善“一线三区”食品饮料产业空间及配套建设。加快破解滨江大道、泥金路拆迁难点问题,全力推进泥金路和滨江大道市政工程建设,配合市交通运输局、源城区做好通用码头整体建设,推动中储粮东江直属库与码头同步建成运营。加快蒸汽供热管网延伸建设。

三是推动标准厂房建设使用实现项目拎包投产。力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二阶段一标及(二期)一阶段工程、模具加工中心、模具城配套及模具交易市场项目(居住公寓)尽快完成土建工程、装修工程。

四是有效盘活产业用地空间,并强化产业空间管控。

拼赢国企改革攻坚战

国有企业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头戏”。

一是强化“管委会+开发公司”机制。全面建立国企内部激励型薪酬制度,形成市场开拓、资产运营、降本增效、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成效导向;优化国企成本评审流程、国企协同联合发展格局,提升润业公司产业平台建设能力,提升招商公司招引项目专业化能力,提升开发公司运营管理精益化能力。

二是强化国企市场化改革。深入贯彻执行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工作方案,强化国企产业平台运营能力,推动国企开拓市场,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

三是全力防控国企金融债务及工程欠款风险。高度重视国企金融债务重大风险处置稳控工作,强化国企工程管理,加强廉政风险排查。

四是强化国企管理运营团队建设。结合国企发展需求和工作实际,强化产业运作、成本控制、金融管理、工程建设等专业化人才招聘,打造更加适应市场化发展的国企管理团队。

拼赢营商环境提升攻坚战

厚植沃土万木兴,换得有凤远方来。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

一是提升“软环境”全覆盖服务,支撑企业项目无忧发展。完善“一会三专班”项目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强化会议牵引指挥调度作用,提升微信小程序、网格服务等渠道主动收集问题诉求能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资源投入到服务企业发展全过程,实现企业诉求问题“园内收集、快速解决、闭环管理”;通过健全深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行机制、建立市直四所学校直接对接服务机制、整治人力资源市场乱象等方式提升招用工服务;积极强化工业物业精细化管理服务,着力打造中小微企业投资创业“首选地”;扩大电子证照覆盖范围,打通粤商通平台与审批系统数据壁垒,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

二是完善“硬环境”,保障员工群众安心生产生活。推动市人民医院高新区深河门诊部增设120急诊服务、新设耳鼻喉科,探讨开设中医科相关事项。全力支持集团化办学,推动广师大河源高新区实验学校宿舍楼新建工作,推动市教育局选派市直公办学校年轻优秀和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广师大河源高新区实验学校、广师大河源高新区实验学校(大塘校区),提升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充电桩建设,力争新建成光储充一体化项目3个,推动厂区内和市政公共停车位同步增长,力争今年新增停车场2处、停车位约200个。

三是实施以2025河美共赢篮球联赛高新区大区赛为牵引的系列联企旺区行动。认真组织举办2025河美共赢篮球联赛高新区大区赛、高新区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飞手技能大赛等赛事活动,结合园区实际推动体育与文旅、商贸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一条由乔丰科技实业(河源)有限公司、广东爱乐飞航空博览投资有限公司、高新区图书馆和江滩公园组成的科技创新工业旅游线路,与农夫山泉、百家鲜等现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形成工业旅游新热点;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图书馆、工人文化馆及其周边,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成高新区文化活动的聚集区。

四是抓实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社会发展大局稳定。全面落实河源国家高新区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力打造高质量产业家园。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防线,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打好打赢产业建设“大会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全面推动“党建+网格化”深入见效。强化党建引领重点工作机制,落实“党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方案,强化网格员企业服务、督导安全生产、政策宣传、指导企业党建、三防应急等工作服务能力。

三是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扎实开展模范机关、“四强”党支部建设,实施机关党组织书记党建“一把手”项目,推进机关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打造“两新”党建品牌,持续深化“两新”领域党支部评星定级、党员积分制等工作;采取定制主题党日套餐、组织生活清单等形式,提升党群服务阵地实体功能。

四是全面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走深走实。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规范提质财政评审工作;持续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从严整治“躺平”现象;增强廉洁自律和服务意识;持续推进巡察整改工作。

五是坚持不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特约记者 李晓 聂燕民 张立 通讯员 谢彦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上一篇:山歌里的旧社会农民日常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