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龙川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题开路

助力“百千万工程”提速 推动全面振兴

2025-01-15 11:38:22 来源:河源日报
■龙川县携手企业共建富民工坊,将产业引进乡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龙川县积极探索产业转移共赢模式,携手深圳宝安创建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

■龙川县鹤市镇河布村探索“强村公司+苗圃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和“绿富双赢”激励机制,走出一条“绿富双赢”的发展道路。

■“龙川1号公路”将10余个旅游景点串珠成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核心提示

“龙川1号公路”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篇典型案例和2023年广东省“交旅融合发展”十佳案例;龙川县执“绿”为笔、绘就“绿富双赢”新画卷,入选2024年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典型案例;龙川县助力深圳市宝安区“反向飞地”提升区域帮扶协作质效做法,入选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的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翻开2024年龙川县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台账,成绩非常亮眼。去年以来,龙川县聚焦“全面振兴”使命任务,创新体制机制,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题开路,加快推进54大项167小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走出一条县镇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龙川路径。

探索产业转移共赢模式

“飞地经济”提速增效

临近春节,走进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入眼的是忙生产、赶订单的生产场景。在深圳市景弘瑞讯电子有限公司线路板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其中,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下称科创中心),是龙川县携手深圳宝安成功创建的全省首个“反向飞地”园区。

龙川县紧抓“百千万工程”实施、推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北有序转移的政策机遇,扎实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产业有序转移共赢模式,携手深圳宝安创建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龙川企业融湾出海桥头堡、宝安龙川共育未来企业加速器、广东省新型对口协作示范点,以“前店后厂”“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的产业合作模式,开辟“孵化在深圳、转化在龙川”的产业招商和产业培育新路径。同时,推进以龙川新城为节点的“正向飞地”建设,进一步拓宽“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道路。

科创中心成立以来,创新招商方式,建立粤港澳大湾区11个招商联络处和14支招商小分队,科学绘制“招商地图”。2024年,全县新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43.8亿元,其中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3个;优化企业服务,设立“周二企业服务日”,建立入驻企业“代办制”“包办制”和县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困难,促成17个大项目动工建设。目前,园区企业及科研院所全部完成入驻,每万平方米产值达3亿元,超过深圳优秀园区标准。

截至2024年11月,科创中心已入驻机构6家、企业10家(含原本转移至外省的9家企业),企业入驻率达95.13%,正式投产10家,达产后年产值可达4亿元,年创税收2100多万元。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科创中心实现了龙川、宝安和入驻企业三方互利共赢,走出一条龙宝“飞地经济”双向奔赴路径。龙川县助力宝安区“反向飞地”提升区域帮扶协作质效的做法,入选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的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探索“交通+”新模式 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2024年10月8日,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邮政局公布了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龙川1号公路”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典型案例。这是龙川县交通领域改革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效之一。

“四好农村路”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年来,龙川县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国家级示范县为抓手,围绕“绿色崛起”主题,结合龙川县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特色产业及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创建“龙川1号公路”特色品牌。

这是一条乡村振兴路。“龙川1号公路”在龙川中部地区打造了130公里的示范环线,选取黄石万亩茶园、龙川矿泉水厂、皮潭村、枫树坝、甘陂畲族少数民族村、霍山景区、霍山综合服务驿站等沿线资源节点,实施沿线道路路面、景观、安防提升,连接起近50个行政村、10个特色村,将霍山、绿油花果树小镇等10余个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一环多联”格局,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及交通基础设施等深度融合,取得扎实成效。

推动了“交通+产业”的深度融合。龙川县将农村公路与产业相结合,重点发展高山油茶、有机蔬菜、优质水稻、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当地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改善农村产业发展环境,包括黄石镇油茶山基地新公路在内的多条“产业路”投入使用,实现了“修好一条路、发展一片产业、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

推动了“交通+文化”的有效融合。龙川县重点实施省道238线至李同军红军故居公路工程等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将沿线的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李同军故居等红色景点“串珠成链”。打造丰稔镇十二排至黄岭美丽农村路,融古村于全县全域旅游之中,“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围绕畲族文化、客家文化的传承与打造,在甘陂畲族村重点实施路面硬化、路面拓宽、“白改黑”等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改善Y809、CM90、CM85等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打造具有畲族特色风情的道路景观,助推少数民族特色村建设。

推动了“交通+旅游”的有机融合。按照“一路一景、一路一品”理念,龙川县以“龙川1号公路”为依托,将分散的旅游景点串珠成链,成功打造了霍山旅游专线公路、赤光绿油小镇环线、丰稔五色茶岭环线等“乡村景观路”,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路通到哪,振兴就在哪进一步提速。赤光绿油花果树小镇坚持以路兴产、路产融合,大力发展路衍经济,开发沿线葡萄采摘园、农家乐、民宿等旅游资源,带动茶油、葡萄等特色产业。Y418线结合霍山景区旅游联动发展,大力实施提档升级,并结合沿线景观风貌特色,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缤纷花海等景观路段,配以景观构筑如木框架、观景台等供游客拍照打卡,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形成“花海经济”,促进沿线农家乐等农村服务业发展,带动沿线5万多人增收致富。

如今,龙川境内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部连通三级及以上等级路。“交通+”新模式助推霍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田心镇甘陂畲族村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绿油花果树小镇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打好改革组合拳 释放镇村发展活力潜能

要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必须要大抓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释放县镇村发展活力潜能。

去年以来,龙川县各级各部门围绕“百千万工程”,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谋划好、推动好本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有效破解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为工作推进破除“藩篱”打通“梗阻”。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一批创新型、引领型改革任务在龙川落地见效。

深冬时节,龙川县鹤市镇美丽圩镇入口、金鱼河河道两旁及圩镇主街,绿化树木葱郁、花儿绽放,为圩镇增添“绿值”和“颜值”。这些花木都是鹤市镇河布村强村公司——龙川县绿美河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栽种并负责管护。

去年初,河布村大胆改革创新,成立了村级强村公司,探索“强村公司+苗圃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和“绿富双赢”激励机制,即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市场交易等分红规则,推动村集体、村民小组、村民等主体共同参与苗木种植产业运营,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村庄环境更加绿美、村集体和群众更加富裕,走出一条“绿富双赢”的发展道路。目前,该公司带动了15人实现就近就业,去年实现营业额100多万元。

组建强村公司、共建富民工坊是龙川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采取的改革举措之一。龙川在全省率先搭建“24+N”强村公司矩阵,组建了34家强村公司,富镇兴村促发展。这一改革举措入选全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同时,该县建成75间富民工坊,带动就近就业2700多人。

试点集中建房,破解农村建房规划统筹不足、风貌管控不到位、违法建房等突出问题。龙川县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按照“集约土地、统一规划、户有所居、三生融合”要求,在通衢镇玳瑁村、佗城镇佳派村进行农村集中建房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农村住宅建设新路径。

截至2024年12月,试点镇村规划建设宅基地81户2.46万平方米,其中首批26户集中建房户已全部动工,有效消除了6户削坡建房户风险,择位竞价收入共计366.13万元。

集中建房试点——通衢镇玳瑁村将村集体闲置的鱼塘和荒地盘活作为集中建房点,目前集中建房点的16户村民的新房已全部动工在建,部分房子已经封顶,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龙川县试点推进农村集中建房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案例被2024年第7期《河源改革工作简报》采用,为全省在化解地质灾害隐患、农村占用耕地建房、风貌管控等问题上做出了成功实践。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去年,龙川以佗城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入选省级试点为契机,逐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除佗城镇外,其他镇村以试点先行,部分村已经完成整村流转。

佗城镇抢抓省级试点项目政策机遇,以“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为目标,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佗城路径”。目前,佗城镇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成功引进惠州TCL光伏、华信集团、枫色花海、广州发展储能等项目落户,推进现代农产品集散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建设,不断焕发“秦汉岭南第一古镇”新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新的一年,龙川县将围绕“放活”权限、“盘活”资源、“激活”要素,充分激发县镇村发展活力动力。以增强乡镇节点功能为重点抓改革,建立常态化开展城乡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好佗城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果,推动整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质扩面;总结运用佗城镇、通衢镇集中建房试点成果,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抓改革,推广“土地银行”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推进乡村建设管理运营,健全完善乡村运营人才培育机制,培育扶持万千“创业达人”,营造“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百团大战”的浓厚氛围。

■策划:邹静 刘豪 甘国科 刘伟东

■统筹:陈小玲 钟剑锐

■采写:本报记者 田清秀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黄文龙 刘睿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冯晓铭 杨坚

    上一篇:向着春天出发 一刻也不耽误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