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市一区政协文史党史专家及东纵后人代表齐聚龙川
弘扬东纵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与会专家结合各地实践,就开展东纵革命遗址保护和东纵精神传承分享体会、交流经验、共谋发展。
■东纵老战士后人、专家学者等一同参观福建会馆。
■会上举行了赠送《东纵烽火》仪式。
为纪念东江纵队成立81周年,11月28日—29日,由市政协主办、龙川县政协承办的“弘扬东纵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专题座谈会召开,广州、深圳、东莞、韶关、惠州、汕尾、清远和深圳市坪山区等地的政协文史委负责人、党史专家及东江纵队后人代表齐聚龙川,重温东江纵队的光荣革命历史,共同研讨传承东纵精神。
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活跃在东江、韩江、粤北和港九地区的武装队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对敌,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位于东江沿线的河源,是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区域。东江纵队在河源的革命活动,是河源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挖东纵文化 汲取精神力量
“我倍感荣幸与激动,能够作为东纵老战士的后人代表发言,忆及先辈们为革命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便深感今日我们享有的革命成果是何等珍贵。”东江纵队老战士钟俊贤的后人钟黎星在座谈会上深情回顾了东江纵队那段光辉璀璨的历史,以及革命先辈所铸就的非凡业绩,并向积极推动东纵红色文化建设的河源市政协致以由衷的感谢。
河源作为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区域,近年来在挖掘、保护与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方面展现了积极的姿态,特别是在接过2024年举办弘扬东纵文化相关活动的接力棒后,河源市各级部门紧密协作,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东纵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
河源市政协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科学规划东纵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明确了任务目标、工作路径和保障措施等,以政协文史委为“中心”、河源日报社为“主力”、社会各界力量为“补充”,与河源市委宣传部、党史、档案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深入挖掘东纵背后的故事。他们深入基层、走访多地,积极寻找东纵老战士及其见证者,悉心收集他们的口述历史、珍贵信件及照片等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广泛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东纵歌谣、历史遗迹及遗物,力求全面还原东纵历史风貌。这些宝贵的史料,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河源市政协借举办此次座谈会为契机,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四个一”系列活动,即制作一个视频(《东纵之光》)、出版一本书(《东纵烽火》)、收集一批文物、召开一场座谈会,利用书籍、视频、实物展览、研讨交流等形式,深入阐释东纵文化承载的光荣历史和伟大精神。“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市民对本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及价值体系的认可,增强他们的创新活力、创造潜力和发展韧性的信心。”河源市政协学习文史民族宗教委主任罗良海说,“同时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传承东纵精神 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河源日报》开设“河源文史”专栏,并连续刊登“两纵风云录”系列报道;在河源广播电视台播出《口述河源文史》广播节目……近年来,河源市政协文史委通过与地方媒体合作,全面记录和宣传东纵、边纵在河源的革命事迹,生动展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使得东纵革命历史和故事深入人心,成为市民共同的记忆。
河源不仅注重东纵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更致力于将其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引擎。通过挖掘、保护和利用东纵革命历史及遗址群等红色资源,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发活力,共同助力河源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展现东纵先辈的革命精神,讲好东纵故事,让每一位聆听者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东纵精神代代传承,用故事中的英雄气概砥砺品格,用故事中蕴藏的坚定信念凝心聚力;另一方面,河源市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东纵文化资源,拓展旅游的文化意蕴和文化传播的旅游路径,设计具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旅方案,将东纵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民俗文化游、历史文物古迹游等有机结合,持续增强河源文旅市场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未来,市政协文史委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东纵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力度。”罗良海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市政协的交流与协作,整合资源,形成东纵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合力,让东纵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汇聚妙策良方 激扬东纵之光
座谈会上,八市一区政协文史委负责人、党史专家纷纷作了交流发言,大家结合各地实践,就开展东纵革命遗址保护和东纵精神红色文化传承分享体会、交流经验、共谋发展。
上述各地在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工作既深入又生动,既有力又有效。广州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将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置于“四大文化”品牌之首,并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保护,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圳多次召开研讨会,深入挖掘东纵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深圳还积极督办重点提案《关于推动东纵路特色文化街区整体升级改造 打造深圳红色文旅的建议》,取得了明显成效。
东莞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上同样不遗余力,将东纵第二课堂纳入历史必修课,让红色文化深入青少年心中。
惠州则以香港大营救接送站东湖旅店为亮点,该旅店以“广东唯一、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清远、汕尾等市把开展红色遗址保护和山水风光有机融合,打造了一系列精品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特别是汕尾,还入选了“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韶关更是凭借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长征片区(长征国家公园)的地级市,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通过此次深入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各地市代表不仅打开了新的工作思路,还积极探索并创新了红色文化的传承方式。展望未来,各地市将继续携手并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扩大东纵精神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共同推动东纵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现场对话
守护红色记忆 赓续革命精神
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精神财富,是见证历史的“活化石”。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培养民族情感、弘扬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河源市委党校原二级调研员陈跃华提出,要加大河源红色文化遗址旧址的保护力度,力求还原红色历史文化的面貌。同时,加强党史研究团队建设,引进杰出人才,以潜心、专心、细心的态度深挖红色历史底蕴,树立权威之声,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搭建多元传播平台,借助官方与民间力量,广泛传播红色文化,以权威之声提升历史的公信力。
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副研究员陈立平建议将搜集到的丰富史料进行精心编纂,汇编成一本或多本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以供后人研究学习。同时,依托这些珍贵史料,开设一条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实地探访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远。此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陈列馆,通过图文、实物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历史事件与人物,为公众提供一个直观了解历史、缅怀先烈的场所。
激活红色资源 打造文旅品牌
文旅结合是当前保护与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好东纵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旅品牌,成为传承和弘扬东纵精神的重要课题。
河源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市政协委员吴兴生表示,要着力完善河源红色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优化路牌标识,将河源分散的红色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串联整合,形成一条主题鲜明、连贯有序的旅游线路。同时,推动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相结合,打造“红绿融合”精品线路,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此外,要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持续挖掘河源的文化旅游潜力,不断将东江纵队的红色文旅品牌擦得更亮。
“我们要结合丰富的红色资源,精心策划并开展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研学活动。”东江纵队老战士曾坤延的后人曾立城说,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的历史故事、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设计具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的研学课程,并组织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推动教育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在旅游的过程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洗礼,从而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目的。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传承红色基因、高扬革命红旗,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东纵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东江纵队精神,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东江纵队老战士的后人,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东纵精神的使命,要铭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将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东江纵队老战士诸发增的后人诸小强表示,要通过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将东纵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让更多的青年人学习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英勇精神,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市委党史办原二级调研员、河源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石建表示,要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通过打造一支队伍,形成强有力的红史研究力量和师资培训力量,培育出挖掘宣传东纵精神内涵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同时,与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相融合,将其列入党员大会、支部学习、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中,充分发挥好现有的东纵(两纵)联谊会、研究会的推动作用,使之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党员干部、大中院校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等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
红色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市政协委员曾惠华认为,要创新红色教育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拓宽生动有趣、贴近实际的教育形式,提高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红色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实现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此外,要提高讲解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及政治敏感度,培育新时代讲解员。
追寻足迹
东纵后代重走父辈路
11月28日下午,东江纵队老战士后人一行先后参观了龙川县福建会馆、龙川商会旧址等红色旧址,追寻父辈的足迹,聆听抗战时期的英勇故事,深切感受那段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历史。
福建会馆又称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目前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福建会馆内,一幅幅生动的展板、一组组栩栩如生的文化名人雕像及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营救民主和文化人士所作出的周密部署,以及文化名人在大营救过程中创作的文学作品,让大家全面了解了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壮烈情形。
除了福建会馆,东江纵队老战士的后人们还参观了龙川商会旧址,聆听了当年惊心动魄的红色革命故事。此外,大家还前往学宫、古城墙、苏堤、考棚、越王井等历史古迹,深刻领略龙川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独特的魅力。
“今天所参观的每一处地方,不仅镌刻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更是我们父辈曾经奋斗过的战场,令人心潮澎湃。”东江纵队老战士郑群的后人郑德良表示,这些旧址对于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通过讲述红色故事,让年轻一代深切体会到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珍惜,激励他们在未来道路上,以坚定的决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统筹:周慧荷
■组稿:本报记者 周慧荷 陈星 实习生 王洋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林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