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满电”出发为“百千万工程”增势赋能

2024-11-23 10:55:00 来源:河源日报

 hyrbs1123011_001_01_s[1].jpg

■全电厨房宣传走进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

 hyrbs1123011_001_02_s[1].jpg

■6月21日,在500千伏碧山(凤安)输变电工程项目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投运演练测试。

核心提示

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下称智慧农场)在稳定电力支撑下利用先进科技设施精准管理;连平县上坪镇,丰收桃园里电商直播方兴未艾;高铁风驰电掣般在城市间穿梭……电力部门精心维护着沿线供电设施的安全与稳定,助力区域间的紧密连接和经济发展。

从繁华都市到广袤乡村,南方电网广东河源供电局(下称河源供电局)正以更加高效、智能的方式,编织着一张覆盖城乡的新型电力网络。当前,河源供电局积极融入和服务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通过建强电力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新时代乡村电气化建设、推动能源绿色发展等系列举措,助推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助力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电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正成为河源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实施的重要力量。

夯实电力基础 强化发展硬保障

500千伏变电站是电网网架的核心,也是串联其他地市,搭建“电力高速公路”的重要一环。广东500千伏碧山(凤安)输变电工程(下称碧山工程)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7.6亿元,作为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谋划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电网中的重点部署,项目的建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凤安镇位于紫金县紫城工业园和蓝塘产业新城两大产业园的联动位置。今年6月27日,位于凤安镇的碧山(凤安)变电站正式投入使用,不仅满足了两大产业园乃至河源南部区域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还畅通了我市与粤港澳大湾区电网通道。碧山(凤安)变电站是河源继上寨变电站后建设的第二座500千伏变电站,标志着河源建成“双核三环四链”主网架。

碧山工程的投运是河源供电局服务“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河源供电局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建设“管用20年”充裕电网、“一镇一站”坚强电网为目标,持续加大投资力度,目前已完成“十四五”电网投资59亿元,建设了网架较为坚强的山区电网,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高于99.95%,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今年以来,我市四大重要电力网络补强工程,也是广东电网公司重点项目——220千伏上寨至和平双回线路工程、220千伏万绿湖至上寨双回线路工程、220千伏河源站GIS改造工程和碧山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打造了我市供电保障能力“升级版”,为河源“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证。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发展新活力

在龙川县佗城镇,为了给准备开张的店铺申请用电服务,市民黄先生打开手机,轻轻滑动屏幕,指尖在线上服务平台上跳跃。不到片刻,屏幕亮起,一行字跃然其上:“申请成功!”次日,身着蓝色工装的电力工人出现在黄先生的店铺里。他们头戴安全帽,手持工具,有的负责固定电线,有的忙着调试电表,完成电力接入工作,让黄先生的创业梦想得以顺利启航。

用电“不跑腿”,在河源正在变成现实。这一改变的背后,是河源供电局践行“解放用户”理念,扎实推进“一件事一次办”的具体实践。

当前,为着力优化用电营商环境,河源供电局正持续实施优化用电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护航重点项目建设用电,主动对接产业园区建设、河源德润钢铁二期扩建、河源市电热发电厂、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饮用水有限公司(三期)等重大项目用电需求,早开工、早投产、早送电,为打造河源“1+3”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产业园区平台等做好电力保障。全面推行“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三省”(省力、省时、省钱)服务,持续优化推动用电营商环境“四办”(主动办、线上办、联席办、一次办)服务举措落地,实施报装容量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投资”,降低客户办电成本。依托客户经理网格体系打造客户服务“零距离”新模式,客户经理当起了“用电管家”,主动加入村镇、小区居民微信群,及时收集、解决居民的用电问题,架起连接企业与用户的“连心桥”,让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电力温度”。

营商环境评价是市民满意度的“镜子”。近年来,河源供电局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高效、便捷、多元的供电服务,大幅减少用户办理业务时间和成本,得到企业和群众的普遍认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评价满意度连续12年位列全市第一。

打造“全电示范村” 丰富发展新内涵

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一场“全电村”的变革正在进行:在乡间,一条条整齐划一的电线,一片片排列整齐的光伏板,与乡村新风貌融为一体;在厨房里,村民正在熟练地使用凹面电灶烹饪饭菜;在智慧农场,植保无人机不仅可以进行农作物生长监测,还能进行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电力给人民高品质生活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农场种植的前期育种、育苗,中期灌溉、消杀、施肥,后期运输、烘干、存储,以及支撑智慧农场的立体化5G网络和规模可观的无人机群,都离不开电能的支撑。”智慧农场负责人王键宽表示,有了稳定电力供应,他们计划引进更多的新技术设备,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效益。

下坝“全电示范村”是河源供电局新时代乡村电气化建设的一个示范样板。河源供电局积极开展基层首创,精心谋划部署,绘制乡村电气化服务“百千万工程”发展蓝图,与7个属地县区政府(管委会)签订共建协议,聚焦粮食安全、产业发展等12个目标,打造农业种养殖、居民生活、乡村文旅等6个方面的电气化应用场景,全面建设7个“全电示范村”,让人民得实惠、企业得发展。

当前,河源供电局正着力推动农村电网高质量发展,开展“整线(成片)提升配网供电质量”标准化治理和城中村专项整治,集中资源整体性成片解决频繁停电、低电压、重过载、三线搭挂、网架不完善等问题,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不少于4个典型整镇的电力设施改造升级和供用电问题综合治理,并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做好电力线路和电力设施常态化检修维护,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聚焦绿色发展 引领能源新风尚

作为现代工业技术集大成者,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联席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了50.39%,首次超过50%。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是中国绿色交通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显著标志,中国汽车产业正逐步向更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有效布设充电桩、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优化电网布局,成为“百千万工程”在河源落地实践的重要举措。河源供电局着力推动电动汽车加速下乡,服务充换电网络设施覆盖升级,适度超前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速服务区充电站点“超快充”,服务构建覆盖广泛、布局均衡的“城镇—道路—乡村”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探索车网互动(V2G)示范应用。

当前,我市已实现全市95个乡镇公共充电桩全覆盖,有力保障城市核心区域充电服务半径不超过2000米。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乡镇充电站(点)数量达323个,充电桩数量达755个,建设充电桩总功率达67943千瓦。

同时,为推动绿色发展,近年来,河源供电局着力提升电网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主动服务“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政企联动和部门协同,推动出台全省首个地市级、各县区(管委会)全覆盖的电能替代实施方案,覆盖农业、文旅、教育、医疗、餐饮等多个行业,以“1+4+9”政策指导体系打造电能替代能源生态圈。值得一提的是,河源供电局大力推动民生领域的电能替代工作,以全电厨房、凹面电灶为代表,大力推动餐饮电气化,降低用能成本,改善烹饪环境,支持居民小区、沿街商铺、餐饮场所“瓶改电”,提高安全用能水平。

数字赋能转型 开启发展新篇章

谈起东源县黄村镇,人们不由得想起“百货第一镇”的美誉。改革开放初期,黄村人紧跟时代步伐,在珠三角地区成功开拓了百货零售业务,并持续壮大。然而,随着市场变化和竞争加剧,黄村镇的传统百货产业面临挑战。

“通过向义乌等地学习,从小红书AI文案撰写,到网络抓取消费者画像,再到利用大数据算法筛选助力市场营销,我们正走上数字化转型道路。”东源县黄村镇三洞村村民钟先生表示,数字新技术为他直播带货山楂农产品插上了“翅膀”。

在黄村镇以西90多公里的阿里巴巴广东云计算数据中心河源项目,稳定的电力供应为该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该数据中心所释放的强大算力,正逐步赋能各行各业。

“电力是算力的基础,是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要素。”该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力不仅是“燃料”,更是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催化剂”。通过高效稳定的电力供应,该数据中心能够释放出更强大的算力,支持更加复杂、更加精细化的应用场景开发,从而加速新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的落地应用。

当前,河源供电局正着力推动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构建全方位、智能化、高效化的电力运维和客户服务新生态:输配电线路无人机自动巡检,可自主飞行、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精准发现电力设备缺陷;巡检机器人在特定区域内不间断作业,实时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实现 24 小时无死角监控;配网电鸿“天眼”系统全天候监测,加上AI场景算法和智能识别功能,对外力破坏等隐患实时告警;在线监测技术深度嵌入设备内部,对各项关键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科技、数字化力量,正在以新的方式,让“智能化”电网变得更加可靠稳定,发挥更大的能量。

■组稿:本报记者 雷宇烁 通讯员 樊飞玲 方思海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