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供销系统全力构建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织密“供销一张网” 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东源县冷链物流产业园
■粤供优选农产品展示中心
核心提示
抓好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今年以来,我市供销系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构建“供销一张网”为重点,聚焦粮食“产、购、储、加、销”等核心环节,打造“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推动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网与上、中、下游农资农技服务网、冷链物流骨干网、农产品直供配送网“三张网”融合发展,深入联农带农助农,致力将河源打造成为广东供销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市,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在上游第一产业,我市供销系统着力打造覆盖“耕、种、管、收、售”等农业生产全程、综合配套、运行高效的供销公共型农资农技服务网,发挥全程化服务优势,抓好农资保供稳价。在中游第二产业,着力构建覆盖全市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突出补齐农产品冷链短板,致力解决生鲜农产品保鲜问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下游第三产业,着力构建直接连接田间与餐桌、全程标准化、可溯源的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网,突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致力于解决农产品“难卖”“卖不到好价钱”问题。经过全市供销系统不懈努力,今年,全市在织密农资农技服务网、构建一体化冷链物流骨干网、拓宽农产品直供配送网、构建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及推进“社村”(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供销系统织密“供销一张网”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构建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深入联农带农助农
为了激活农业“春水”,今年以来,全市供销系统围绕“耕、种、管、收、储、加、销”各环节,逐步构建“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粮食全产业链,深入联农扩面,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广东供销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市,走上全链条跃升之路。
和平县是全省第一批12个县(市、区)开展“社村”合作试点县之一,当地供销社合作社主动作为,试点发展“供销农服公司+村委”“供销农服公司+县国资中心”合作模式,以生产、供销、信用综合合作为纽带,以拓展公共型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以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为核心等方式,推进撂荒耕地整治及生产托管业务,带动和平县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推动供销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撂荒耕地多位于山岭旁、河床边,土质松软、地力不良,且开发难度高,如果没有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撑,难以复耕复种。农产品综合服务站成立后,这一道难题就有了“最优解”。对此,我市供销系统在5个县建立农产品综合服务站,业务辐射全市46个乡镇,已累计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约10万亩次,各服务站技术服务人员为农户、专业合作社以及村集体提供更广泛、更灵活、更便捷的全链条社会化服务。
农产品综合服务站建成运营进一步促进农户生产经营的合作化、规范化、专业化,既可以提供统一“耕、种、管、收、售”等“一条龙”收成保底式托管服务,也可以根据农户生产实际需要提供单一环节“点单式”作业服务。农产品综合服务站的建成使用,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户、专业合作社以及村集体等发展农业生产。
“我们的服务中心自今年7月份运营以来,共收购粮食约6000吨,烘干粮食1000多吨,解决了当地农户的收储难题。” 河源天润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鹏说,该服务中心总投资5000万元,于2024年1月动工建设,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烘干中心及楼房仓的投入使用,能为散户、小农户等群体提供清理、干燥、储存、加工等服务,有效减少粮食损失。该项目投入运营以来,共收购粮食约6000吨,烘干粮食1000多吨。
该中心的投入运营,是我市供销系统推动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加快融入河源市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及公共型冷链粮食仓储加工配送项目建设的举措之一。目前,我市供销系统正加快推动公共型冷链粮食仓储加工配送项目落地,在和平县冷链物流产业园已建成广东供销天业(和平)仓储项目,成为原粮接收、烘干车间以及楼房仓和一站式服务中心。
织密农资农技服务网
助推农业产业现代化
当前,不少农村地区面临“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和“年轻人不愿在家种地”等矛盾。基于此,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多环节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我市不断涌现。全市供销系统各家农服公司升级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建设为主转向全链融合、全程服务,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如今,随着托管服务的大面积铺开,更多“90后”“00后”“田管家”驻进村里,当起职业新农人。他们在农田装上“智慧大脑”,帮助老农从“看天吃饭”变成“看屏种田”,种地越来越有科技范。
自落户河源以来,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河源农服公司(下称河源供销农服)已成立了5家县域供销农服公司,联动农业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32家,充分发挥专业植保业务优势,不仅把植保专业课程送到镇村,还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进行宣传。河源供销农服负责人李志洋介绍,该公司今年在全市共开展农业社会服务14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4万亩、农业生产托管7万亩,水稻植保方案1.4万亩,单一统防统治飞防业务1.6万亩。
河源农服助农事例只是我市织密农资农技服务网,助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近年来,市供销社积极开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工作,依托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在东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建成5个农产品综合服务站,提供“生产、供销、信用”公共型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促进小农户生产经营的合作化、专业化、规模化,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据了解,今年以来各县域农服公司全力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等生产托管服务,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累计完成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16.07万亩次,其中撂荒耕地托管服务面积2.7万亩次,开展培训2605人次,服务带动周边小农户13115户。
接下来,我市供销系统将在全市范围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推动农资农技全程社会化服务网络在我市全面铺开,全面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进一步完善农资农技服务网,促进粮食种植专业化、规模化。
一体化冷链物流骨干网 建设驶入“快车道”
在快速发展冷链物流领域,我市供销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决心,加速推进一体化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步成为覆盖全市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一体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保障体系,为奋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供销冷链、助农优鲜。紫金县冷链物流产业园依托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骨干网突出公共型定位和基础设施作用,面向农业农村,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服务提供基础设施保障,重点针对农产品季节性、分散性、易损性等特点,通过冷链服务,降低腐损率,为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冷藏冷冻、流通加工、冷藏运输等服务,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据了解,该产业园的投入运营,将进一步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蓝塘土猪、三黄鸡、春甜桔、丝苗米等优质土特产“出圈”,拉动当地预制菜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助力紫金加快建设农业强县。
紫金县一农业公司是直接受益企业之一。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之前只能到周边市县租冻库存放货物,不仅成本高,也制约发展。自从有了紫金县冷链物流产业园,鲜果、茶叶等农产品都可以在本地冷链存储并直接配送,“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紫金县冷链物流产业园投入使用,是供销合作社补齐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公共型冷链物流短板的有力举措。据介绍,供销合作社依托广东新供销天业冷链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一体化冷链物流骨干网,全市规划冷链库容10万吨,已建成8.5万吨、在建1.5万吨。其中,东源县、紫金县冷链物流产业园已与全省冷链物流骨干网组网运营,和平县冷链物流产业园正在招商运营,冷链物流服务县域全覆盖的规划目标逐步实现。
此外,我市供销系统结合自身实际,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平县鹰嘴蜜桃为切入点,探索开展冷链物流补助试点工作。通过省、市、县供销合作社及社有企业多方协作,打通鹰嘴蜜桃流通壁垒,提升农户利润空间和品牌美誉度,取得农户增产增收、农业提质增效可喜成效。据统计,试点工作助销鹰嘴蜜桃1002吨,与超过200家种植户达成交易额共1303万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次,打造供销冷链助力河源特色优质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
广东新供销天业冷链集团有限公司河源地区负责人钟扬帆表示,“从田头到餐桌”的公共型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服务体系正助力全市越来越多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集群,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搭乘“供销冷链 助农优鲜”直通快车走得更远。
拓宽农产品直供配送网 助力农产品“出山入湾”
在和平县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服务中心,从出库、分拣到装车、运输,每天凌晨3时至上午10时,占地约2100平方米的配送服务中心都是一片繁忙景象。该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为全县54家个体户、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配送蔬菜、粮油等产品,食材都做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溯源。
据了解,为做好这一项工作,该中心率先搭建统一收集、统一检测、统一配送的“和平子平台”服务网络,进一步整合前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和后端机团配送、电商平台等资源,引导各类农产品种养经营主体发展标准化、订单化农产品直供配送模式,构建直接连接田间与餐桌、全程标准化、可溯源的放心农产品配送网络,确保食品安全。
和平县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服务中心的快速发展,是我市稳步拓宽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网建设,助力农产品“出山入湾”的生动写照。市供销社围绕“以城带乡、以销促产、扶农助农、产业兴旺”目标,着力打造河源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中心和直供基地,实现产销无缝对接。目前,源城区、和平县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服务中心及河源粤供优选供应链有限公司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其中,源城区配送服务中心重点开展市区机关单位、学校食堂食材配送,目前服务19个客户,年营业额近2000万元。河源粤供优选供应链有限公司整合发掘河源本地特色优势农产品,聚焦河源区域及周边城市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业务,提供农产品供应链全链条服务,从销售端推动供应链各环节各要素融合发展,年营业额达3200多万元。
同时,全市供销系统着力推进“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今年8月,和平县正式被列入省级“社村”合作试点县。当前,市供销社在和平县同步谋划、一体推进“社村”合作省级试点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试点任务,在2026年实现“县域运营公司年营收达亿元以上;新发展4个镇级农产品综合服务站,服务站年营收2000万元以上;创建33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村(典型村);发展培育40个‘供销农场’;带动参与‘社村’合作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达到50万元以上”的目标,让供销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三社”形成融合发展机制,把小农户与外部市场有效对接,更好服务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构建“供销农场生产服务中心—粮食综合服务中心—储备加工配送中心—品牌及数字化运营中心”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市供销社党组书记吴志鸿表示,接下来,全市供销系统将致力建设“供销农场生产服务中心、粮食综合服务中心、区域储备加工配送中心、品牌及数字化运营中心”等多层次服务体系,形成集种子种苗、种植服务、烘干加工、仓储物流、配送零售、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在县、镇、村全覆盖,力促全市粮食自给率稳步提升。
■文/图:本报记者 肖斌 通讯员 周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