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流寇横行乡里 百姓修寨自保

——探寻明代永安百姓的艰难历史

2024-11-10 09:00:00 来源:河源日报

27e2309a998e50217fe61b91b4763e97_hyrbs1110001_002_01_s.jpg

■腊石围门墩

3b0fd864b77525fb38c4b356892d236d_hyrbs1110001_002_02_s.jpg

■腊石围的三合土墙

在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永安(今紫金)建县之前,这一带地处万山之中,矿民和“奸民”如水流般涌入各处矿山,设立“贼窟”作为据点,四处劫掠,百姓深受其害。然而,官军贪图苟安,未能有效打击这些贼寇,百姓只好自行修建寨围以求自保。据统计,永安一带当时共建有79个围寨。时至今日,紫金县黄塘镇仍保留有一座围寨遗址,见证了那段动荡的历史。

1

寇患之烈

百姓生活如履薄冰

《永安县三志·地理四·山川》开篇即言:“永安在万山中。”今日紫金虽仍处重峦叠嶂之中,但因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纵横交错,交通已极为方便。而在明代时,这一带,却成了“盗贼渊薮”,各类不安分分子层出不穷。

今属紫金县义容镇的青溪,有山名唤磜头,旧有铁矿,聚集了不少流民。再加上海丰逃军坑、河源密坑的银矿开采,很多“奸民”都像水之赴壑,都赶往那去打工。因此,南岭、赤溪以至上镇,正好在他们必经之路上。那些矿民日夜赶路,络绎不绝。矿民中多有不法分子,甘心当“贼”,常常在那里安营扎寨作为巢穴,从各处出击劫掠。且东边有海丰、揭阳、程乡诸县,三县亦盗贼蜂起,百姓“不得安枕而卧”。因此,这一带的垒寨尤其繁多。

对这些矿民流寇,官兵多次围剿都不能将其剿灭。一旦遇上围剿,走投无路时,强贼们就返回磜头,构筑营寨坚守,不久又盘踞在归善(今惠阳)、海丰、长乐(今五华)、河源、龙川等县的区域。

这些地方山谷中有很多肥沃的田地,流亡的百姓混杂居住在此,很容易聚集闹事。他们外出劫掠时盗贼人数就多,回来后人数就少。这都是因为靠近巢穴的居民有一半都是盗贼的同伙,他们都各自归家去了。

古名、黄沙一带的盗贼,常常埋伏在乌禽嶂,不时出来劫掠,有次还抓了官衙中人。蓝能(黄村一带)盗贼又袭击郡城外的东平,想要把那里洗劫一空后离开,还没到十里地就被发觉了,于是他们干脆攻破涌口营鹿游冈,掳掠妇女儿童,要求拿钱赎人,然后满载财物而归。彼时火光冲天,连城楼上都能看到,官兵却不能射出一箭进行还击。明朝有好长一段时间各地官府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贼患,只想着安逸,最好能对贼众进行安抚,于是东西两江一带的盗贼势力越发猖獗。对这种现象,明穆宗隆庆帝在诏书中骂道:“封疆以讲武为不急,以玩寇为苟安。”狠狠地批评了封疆官员把讲习武备之事不放在心上,认为姑息纵容贼寇就能求得一时的苟安的错误心态。

在此之前,长乐、海丰之间的逃军坑有银矿,河源的密坑也有,这两处银矿开采的时候,豪强大户趋之若鹜。等到朝廷新政策下来,矿坑被封禁,他们所获得的收益变少,还耗费了大量钱财导致亏损,这些人就不干了,拿起武器造反,不安分之徒纷纷响应,乘机作乱,谋求追随附和并建立名号的人多得数不过来,大群数千人,小群数百人,共达数十百群。他们的行动轨迹颇广,东至兴宁、长乐、程乡、揭阳,北至河源、龙川,西至博罗,南至海丰、归善,以及东莞,无不罹其锋。永安之地,亦其蹂躏之区,执官吏,质坟墓,掳人民,室妻女,焚庐舍,据土田,死者甚众,人们就算想到城郭里面寻求庇护,也未能尽数容纳。人们只得数村筑一堡垒,贼去则耕,至则闭垒而守,但因武力值太弱,往往陷没于贼手,仅海丰鹅埠岭一带,竟然有上千人被全部屠杀。

寇患之烈,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作过描述:“凡山海之盗,皆以捉人为先,勒金取赎,打票为约期;期过则拷掠、烧钳,备行惨毒。或投之豕圈马阑,或尽屠而干其肉。”

这种随时失去财产甚至生命的生活谁过得下去呢,人们请求官府发兵救援,然而主管官员胆小怯懦,不敢剿灭,只主张安抚。盗贼则表面上听从招安,刚一进城,就说想要返回山中巢穴。一出城郊的关卡,他们一边往回走一边继续劫掠村庄,而送他们出关的官府中人还都在现场。当时“贼”势之大,连巡检在内,都为贼所用。有位巡检吴忠,也不知受了多少贿赂,置县民安危于不顾,官塘寨之破,和他颇有关系,他受了贿赂,向上报说盗寇已卸甲从善。此后,百姓只能自己抵御盗贼,却又反被蒙上引发盗贼哗变的罪名。

受到这样的纵容,盗贼越发肆意妄为。当其逼近府城之际,官府竟然只派了一个小兵把他们引导回去,然后就向上级报告说盗贼已经还乡了。盗贼的家乡在哪里呢?他们所占据的,都是善良百姓的产业啊。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冶炼工人杨立(福建上杭人)在青溪约磜头山组织500名矿工起事。后来,矿军发展到归善、海丰、惠来、龙门等12个县,号称有万人。岭东兵备尤瑛多次督惠州官兵进剿矿军,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杨立被捕杀。

此前本报报道《明代和平县令王希周 为百姓不被枉杀而自刎》一文曾列举正德、嘉靖年间的河源各地大小动乱,此处所述,则是嘉靖(1522—1566年)后期、隆庆(1567—1572年)初年,永安建县之前一段时期的匪情。

2

围寨防御

百姓自保的艰难岁月

官方靠不住,因而,民众只能想法自保,建起许多坚壁森垒的围寨。“数村一垒,贼去则耕,至则闭垒而守”。防备森严的围寨,防盗、防兵乱,是带军事性质的民居。一个围寨,多则居住有上千人。王阳明曾有客家地区“大寨”的描述。历史上,紫金的围寨发生过多次攻防战,其惨烈程度,有如两国战争。

但村寨也经常无法抵挡寇患。盗贼分别在各个乡村安营扎寨,相互倚仗声势,进出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什么地方是他们到不了的。归善、长乐、龙川这3个县被攻破的村寨,被盗贼杀害掳掠的百姓、财物、钱币、牛马,多不胜数。

据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记载,永安一带有79个村寨(这里的寨也就是围的意思,一个围就是几个村子的人聚居的地方,多的有一千多人,少的也有几百人),全部被攻破,完好无损的仅仅有8个围而已。凡是被攻破的围寨,盗贼就会占据不走。

清康熙年间,屈大均看到的永安县貌是这样的:“一路山谷间,皆茅屋,或一二家,或十余家、二十余家。高者曰寨,平者曰围,或曰楼。或在山绝巅,或在隘口。”“皆一径微通,一夫可守。”康熙年间离明隆庆仅距百年左右,由此仍可看出当年永安境内围寨护村的紧张场景。

明代叶春及在《永安县初志》中,记叙了紫金县古来围寨至万历十四年留存情况:

古名之寨三十,宽得之寨二十有六,琴江之寨二十有三,凡七十有九。略举数例:

横冈围,火带、岩前人居之。员冈围,乌石人居之。瑶坑、杜田、樟村、鲤鱼头皆有围。营头围,黄花人所居也。安民围,林田一社人所居也。鹧鸪围,并塘人所居也。川龙、半江、廊坑人,皆居温子口围。上黄沙、大埔田人,则居保安围。上濑围、水潭郁围、下汤围、双螺围、蛟郁塘围,其乡人居之。蛟郁塘之前曰长冈围,九梁车之前曰蕉子滩围。上石屯、新村、西坑之围,皆以村名寨。子安围则曰龙头金龟寨,上坑、曹峒之所居也。下石之围曰永安,上义之围曰洪福,好义之围曰康公。(《永安县三志·卷之一·地理三》)

然而,即便有围寨的防护,善良的民众也难以抵挡如狼似虎的贼寇,经常在惨烈的攻防战中被屠寨,此79寨十仅存一,完者仅八:柏埔、埔尾、苦竹坑、留口、石湖水、樟槎、苦竹派、磜潭。余皆破。破寨之惨有多残酷?叶春及的记载,与屈大均所记基本一致:鸦鹊潭围杀三百人,三角围杀400人,员冈围杀至千人。樟槎围犹惨,只有3人得以幸存。此外尚有许多不曾记录。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朝廷诏令,进行第五次征剿。两广都御史吴桂芳派兵分三路向磜头山等地矿军大举进剿,在铁炉嶂一役杀死民军300余人,大批矿众遭杀戮。然而这一带矿军仍坚持武装斗争,前后历时23年。

20年后,到万历十四年(1586年),叶春及撰写《永安县初志》时,最惨烈的寇患已然过去,叶春及所见,紫金人民都在安居乐业,长者长衣缓带,小孩和妇女快乐地嬉戏,鸡犬安宁——虽有美化之嫌,但总算不会随时有性命之虞了。

3

围寨遗址

历史的见证者

距今虽然已过了几百年,紫金县仍保留有围寨遗址,使今人得以从旁略窥当年情状。腊石围就是其中代表者。

腊石围坐落在紫金县黄塘镇,又名宝胜围。在南门,仍有一个看不清立于何年的小木牌子,上面刻着颇有气度的“宝胜围”3个繁体行楷。

据冼氏族谱有关记载,南门有一楼,为南门楼,亦称更鼓楼,当年设有更夫一人。逢一更(晚上8时30分)、二更(晚上10时30分)、三更(凌晨12时30分),更夫都在更鼓楼击鼓鸣更。为不惊扰居民甜梦,一般四更、五更不击鼓。如遇匪盗来袭,则可随时在更鼓楼击鼓示警。

明代的腊石围分东、南、北三门,如今只有南门较为完整保存下来。各门设在开阔地段,站在围内往外看,由远而近的山、田、房、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易于防御。腊石围的东部与山相连,属御敌难点,故冼氏族人在这里除了建设有内城墙外,又增筑外城墙二处,一处接烽火围墙岘,岘下是人工凿成的陡壁,为贼匪极难逾越的屏障;另一处接寨子脑,在此地挖有四五间丈余见方的窑洞(至今仍存),当时有卫兵驻守,以防山贼、土匪越围侵扰寨城。

寨墙是由极坚固的三合土做的。顺着铺着就地取材的鹅卵石路面往里走,路边高过人头的芒草在乱草中卓立。阳光照耀着,芒花透着亮。它们长得比三合土残墙还要高。

“三合土”的建筑材料,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在客家地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三合土是由红糖和糯米与黄土混合成的。腊石围的墙,墙面可见细砂、石头,有的石头长约20厘米,确实极为坚硬,随你用指甲在上面使劲抠,一粒细砂都抠不下来。

腊石围的开基祖冼惠,就是因为军事行动才落居此地的。他的画像,在腊石围附近的冼氏宗祠里,是一个戎装按剑古人像。

据冼氏后人介绍,冼惠是在明朝洪武三年升任的千总。洪武七年,冼惠奉旨守永安县腊石营,营部设在今垅底风口沥。于是携家眷来到腊石村,就此定居。

一个外人要融入本地生活,实在不是易事。冼惠先是在营部旁的河边搭了一间简易棚屋,让一家老小入住。一天,冼惠办完公事回这简易小屋休息,坐在门口摇着白纸扇扇凉。不想被乡人瞧见,嘲骂说是“练勺样”(摆臭架子)。因为初来此地,势单力薄,冼惠挨了不少白眼与欺凌。

后来冼惠特意为儿子娶了当地的俞家姑娘为妻,家境逐渐改善。冼惠后裔经过一代又一代顽强拼搏,家业渐趋兴旺,成为当地人才辈出的望族,而腊石围的官、俞、林三姓则日渐败落萎缩,后来迁居他乡。官姓迁至临江禾坑盘古王村,俞姓迁往南面的小布排和柏埔良洞村。林姓人家迁徙的地点,暂无考据。

《冼氏族谱》记载,冼氏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入籍岭南,冼氏始祖冼汭也随之落籍于岭南珠玑巷,其后裔渐次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广东、广西的南部地带。向广东南部迁徙的分为两大支:一支流向高州及湛江、茂名、肇庆,称为高凉冼氏;另一支流向广州及珠江三角洲、海南文昌等地,称为南海冼氏。

后来,冼姓族人在围内有过维修和另起新屋,但遗址原貌基本保持不变。如今,围寨遗址已被弃而不用。

明末寇患再起,“流毒残酷”,一直到清朝入主中原后,方才安定下来。到了清康熙年间,紫金县的37个约里中,还多留有围寨,但是,或旧或新,或已颓废,里面住的,已多不是围寨主人的子孙了。(屈大均《永安县次志》,康熙二十六年撰)

■文/图: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兴隆镇—乌虎镇—平虎镇—兴隆村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