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壮关隘 岭海设枢键
——明代河源的关隘
■同治《河源县志》河源舆地总图中白田屯所在地。
■左:佛迹潭关;中:红硃门关;右:塔下关。
明朝初立,兵荒之后,民无定居。朝廷命卫所军士,有警则兵、无警则农,三成去守城,七成去屯田。或有二八四六等差别,随地而异。军屯之田也需向官府缴纳粮食,洪武二十年,令屯军种田五百亩者岁纳粮五十石。
同时,明初战事逐渐平息,“为防备各地衅孽萌生,设置营寨兵防于各地要隘,于是营寨棋布林立”。各地都建起了关隘,守住险要之处,预防动乱。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河源守御千户所由千户高闻开设守镇,二十五年(1392年)建署,二十八年(1395年)改为守御所,设官6名,有旗军221名,隶属惠州卫管辖。
这些明代的军事设施,到清初就已开始废弃。清初雍正三年,裁撤千户所,田还屯户,原屯户转为民。所军的裁撤,实际上关隘也逐步废弃,成为地方民众有警时的防御堡垒。
这里,有只留下地名的红朱硃门,有已消失的南湖陡隘,有已改名的乌虎镇(今龙川下车兴隆村)。这些史迹,仍以其独有的魅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它吸引,去找寻,去探究,在历史远去的烟尘中悠然感慨,又或者生活在其中早不知其义。
南湖:军屯屯出来的鱼米之乡
明初时屯田有九处:白田、南湖、蔡庄、义合、蓝口、长吉、德行、水源 、水尾。这些屯田,在不同的时期部分已转为民田,或因行政区域改变而改属。
明中叶后,设在陡隘(斗凹)之处的关隘甚多。在县北三十里,县径之外的南湖关,近赤溪、宋田,由河源守御千户所派兵驻守,并在南湖、蔡庄(今灯塔一带)实施军屯。
南湖陡属“德行屯”(屯田范围包括南湖陡、蔡庄、鲤鱼等地),该屯明初有屯田二十二顷六十亩,屯粮七百六十一石七斗。南湖陡的设置,在清咸丰年间翟火姑之乱时,被证实是很有必要的。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惠州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李明华认为,明代防御制与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使该处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而且逐渐成为河源县的富庶之区。旧称南湖陡一带为粮仓,有南湖陡圩。从牛峙山南发源,流经南湖陡、鲤鱼头出小江的支流,亦被称为“客家水”。直到新丰江水库建成之前,南湖陡仍被视为鱼米之乡。南湖是河源唯一一个因新丰江水库建设而取消了的乡镇建制。
白田今属源城区源南镇,南与高埔岗农场相邻。据《源城区志》,2003年白田全村总面积9.25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44人。白田村交通便利,205国道、京九铁路、粤赣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长深高速公路出口在白田村设有城南出口。
此外尚有三王寨,在县南四里,元末何真所筑。又有石城堡,明嘉靖二十一年设,亦是戍守之处。
龙川有田心屯,在县东南兴乐都,通衢之西南。明洪武二十三年立,弘治十七年贼劫通衢,司因于此筑城。其北有岭西屯,在县东一百里。又东北二十里有兴隆屯,又东北八十里有上苢屯(详见此前报道)。县有十一都巡司,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年置,清时因袭之,为县境水陆之冲,防守最切。
三关守护河源城,明代关隘曾防进城日军
明代遍布各地的关隘主要发挥了军事防御、交通控制、行政管理、经济调节等作用。关隘多设在交通要道或重要津渡,是控制交通的关键节点。关隘是军事防御堡垒性质,主要是把守通路,防止山寇路贼出入通过。无警时则常设巡兵三人至五人不等瞭望巡查,有警时则成为地方守军防御的堡垒。通过设立关隘,明朝政府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人员、物资的流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在一些地区,关隘还承担着行政管理职能。明朝政府在关隘附近设立卫所等军事机构,派驻军队驻守,同时管理地方事务,维护社会秩序。
河源县最早的城是在上城,后为避盗扰迁至下城,明朝万历年间为避水患又迁回上城。清代初期以后,河源县不再析土置县,管辖范围包括今源城、东源县区域。
原河源县的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宽,南北窄,东西两侧多为崇山峻岭,南北多为低山丘陵,岭谷相间。东江流向为自县东北向西南,县境被分为河东、河西、新丰江库区三大块。东北向西南走向为缺牙山脉,自柳城上洞起,西南至桂山止,将全县割成两大半,西南面为灯塔盆地,东南面地形地貌复杂。全县面积分布比例,可谓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乾隆《河源县志》对河源的形势描写并赞美道:“河源形胜极为壮丽,桂山西镇,龙江东抱,土原沃衍,据郡上游。语其四塞,则丰江上流高山险峻之域,有长宁、连平当其隘;槎江上流高山险峻之域,有和平、龙川塞其冲。两江至县治合流而下,与永安、博罗、归善相互连接,去海数百里。”若有草寇作乱,有负此天险的忧患,但自连平、长宁、永安建县之后,县内晏然,堪称乐土。但在动荡年代,河源要怎样自我保护?设置军事关隘是第一道防线。
古城三关大约位置,塔下、红硃门、佛迹潭(龙尾坝,旧有佛迹渡)。红硃关,在县南三里,守南面入城主路。佛迹潭关,在县西三里。塔下关,在县东二里。此三关延袤五里,为县咽喉,护城陆防三关,红硃门关居中,形成东西北环江,南面陆路三关的护城形势。
这与南朝齐建县时的选址有关。古人建城,一般会选择在江水环绕处,以江水护城。河源南面为陆地,明代以前,三关镇守,县城锁钥。城关或在元末与县城同毁,或明初设置,明中期废,俟考。
明初,上城为军堡,置兵三十五人,以扼路贼。万历十一年(1583年)上城恢复后,为守御千户所。承平日久后,城关遂废(地方志记录明嘉靖前已废)。
朱门亭所在处,是南面陆路的出入口,正是这三关之一,可见其重要军事地位。在《大清一统志》等古书中,写作“鸿硃关”,在河源县南三里;另外两个重要关隘,一为塔下关,在县东南二里;一为佛迹潭关,在县西南三里。三关延袤五里,为县咽喉,皆明置,都有守兵,清时已废。
据惠州岭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明华介绍,今朱门亭在历史上是城关,扼南北通衢,镇守河源城。原来的关隘,到清末和民国时变为茶亭,称硃门亭。从城关到茶亭,见证了河源历史的变迁。清时三关已废,但遇敌时仍能发挥作用。1945年日军侵入河源城时,硃门亭(今人写作朱门亭)一带也是防线。
各县关隘扼守要道
今属东源的有:中村隘,在县东北一百十五里,惠化上坪与龙南为界。古云隘,在大洲都二图,诸镇隘有警,屯兵备御。回龙镇,在县西北四十里的赤溪水口。平地镇,在县西北八十里。野鸭潭关,在县北八十里。跳王砌隘,在县东北二十里。
和平县是因数十年动乱平息后才设的县,因此关隘尤其多,有:高车水隘,在城南七里,正德五年立,清初废。三浙水隘,在城东北八十五里岑冈地方,嘉靖三十三年立,清初废。黎头镇隘,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广三图,嘉靖三十四年立,清初废。撑腰石隘,在惠化石龙,隆庆六年立;牛神径隘,在惠化茶山,隆庆六年立,这两个关隘,后割予连平州。饮放径隘、眼湖径隘,二隘在平虎镇,嘉靖二十八年立,盖以本镇六坊良民逼近岑陵,而此二径者,其出入之要路也。中村隘,在北一百里,惠化上坪。乌虎镇隘,在县东六十里,弘治十五年立,后废。东水隘,西通翁源县。驴子隘,南抵龙南。黄竹坑隘,北抵龙南。阳波隘、古镇隘、三角山隘、坑隘;九连山隘,去县一百里。古楼坪隘,在泉沙埔,其径通揭阳兴宁二县,及芙蓉梅花等隘。
永安县亦是寇乱甚久之后建的县,其关隘亦多,尤其以琴江都最多。有解沙径隘,在琴江都上镇表田。芙蓉径隘,在琴江都上镇通河源。象鼻径隘,在琴江都四图。火带径隘,在琴江都,地名秋溪。逃军嶂隘、中溪嶂隘、大径隘、小径隘、青草湖隘、公坑隘、横排隘,俱在琴江都。
隘头岭隘,在琴江都地方,通归善,上通九丫树,下通围子固。滑石径隘,在琴江都,通坡都下绵洋地方。分水凹隘,其径通揭阳潮阳海丰,距永安县绵洋留沙诸乡十余里,通海林黄沙诸隘。鹅鼠嶂隘,琴江都上镇,通十三都巡司。赤溪嶂隘,通海丰。苦竹隘,贺冈社輋山村防蓝溪矿贼出没之地。晒禾石隘,南岭防海丰马公寨贼出没。貉老坪隘,防海丰、归善盗贼往来。
连平于明崇祯年间置州,有关隘黄茅輋,营兵分戍;桐子园,营兵分戍;古塘铺,营兵分戍;茶山,巢田兵驻守。牛神迳隘在州南十里茶山。又称腰石隘,在州东石龙,皆明崇祯六年置州时自和平割属。又东桃径隘,在州西北五十里,路通江西龙南,相近有梅花、锡场、画眉等四隘。初属翁源,后割属。
龙川地接东赣,与潮州为邻,多深山绝壑,连络蹊径,百十贯穿。每贼盗则如循环,探渊莫究端底。又加以林薄翳密,陡崖峻岅难于驰突,以至出没若鸟聚散,鲜能薙狝(明盛端明《龙川三大事记》),因亦有多处关隘:铙钹山隘,在县北,万历初贼宋福远据此作乱,寻就擒。猴岭隘,在县西,北接和平县界。隆庆末贼鲍时秀据此作乱,万历中官军讨平之。铁龙隘,在县东北,接江右安远县界。万历初贼叶楷据此作乱,寻讨平之,清时皆废。
乌虎镇—平虎镇—兴隆村
和平县的平虎隘,是个有故事的关隘。隘在县东北六十里,旧曰乌虎镇,即今龙川下车镇兴隆,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设。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筑土城,徙居良民,调龙川、河源二所旗军各125名,以千户一员,领哨长每年上下班镇守。口粮由和平本县动支。李文彪祖孙三代“倡乱”时,曾于土城中杀死哨官何攀,而领哨者(比哨官高阶的武官)坐视不救。有人气愤地评论说:这样的官兵,何益此地方,又何益于生民。
隆庆元年(1567年)夏,和平县大饥,米价暴涨,几无籴所,民多流离他乡,时贫家孩子斗米可换。是年,潮州豪户潘槐任岑冈抚民通判,编保甲,设社学,增兵驻守乌虎镇。
不久,乌虎镇被农民首领徐仁器所据。隆庆六年(1572年),和平知县陈文彬用计捕杀乌虎镇徐仁器,同时被捕杀的有同党朱略、徐潭、黄承沭等数十人。乌虎镇改名平虎镇,镇内立社学、置田租、行保甲之法,以防止农民重新举事。至康熙年间,乌虎隘与旗军俱都革除。
其西南有饮放径隘,西北有眼湖径隘,皆扼岑冈出入之路。又三摺水(通常作“三浙水”)隘在县东北八十里岑冈东。又东有阳陂隘、又东北有黎头镇隘、皆明嘉靖中置。
古城堡?赵佗故城?南湖陡隘?
2018年4月7日至15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会同河源市博物馆、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的工作人员,对东源县“赵佗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测绘。
故城位于东源县双江镇桥头村牛颈脊山顶,其平面布局以两个山头为主,城垣由城墙和壕沟组成,城东、南两面为已经损毁的城墙,长度约216米;西南部及东门周边尚有少许残存的城墙,残存的城墙长约25米,残宽约1米;北部以断崖和壕沟为主;该城共有两个城门,分别是位于城东南角的东门和西部的西门。故城的总面积达3700平方米。为了探求赵佗故城的使用和废弃年代,专家们对位于城内石桅杆西南的废弃水井进行了勘探,发掘出土了一些城砖和钱币。李岩表示,这些物证说明,这座传说中的赵佗故城,实为明代所建,清代至少在乾隆时期已经废弃,年代不及秦汉;从故城分布的地理位置较高可知,其性质可能与某种军事要塞有关;城内水井晚于赵佗故城的使用时间。
多年研究惠州、河源地方史的李明华表示,河源守御千户所设置于明洪武年间,其中牛颈筋山为重要守御关隘,设置城堡,驻军屯田。废于清雍正三年后,专家结论与河源守御千户所的设置和裁撤时间高度一致。他认为,河源牛颈筋山上的“古城堡”,不是“赵佗故城”,应是明代河源守御千户所设立的关隘“牛鼻径隘”或称“南湖陡隘”。人们误以为是“赵佗故城”,是清代地方志的编撰者引用古籍脱字错误,以至讹错相沿至今。
■文/图:本报记者 凌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