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田源镇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实习生 郭明凯
本报记者 谭绍丁
游客戏水捕鱼、孩童奔跑嬉戏、乐队尽情歌唱……自禁渔期结束以来,连平县田源镇肖屋村经常人气爆棚。不少珠三角游客从短视频平台看到当地非遗项目——鱼梁捕鱼的盛况后,纷纷慕名前来观光游玩,享受当地自然风光,体验鱼梁捕鱼的乐趣。
地处新丰江畔、大席河边的田源镇,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有着九连山原始森林、十里古驿道、百年鱼梁、千年古榕、万亩果园等特色资源。近年来,该镇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聚散成片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田源镇从事粮食种植的人口越来越少,造成部分耕地撂荒。为了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该镇引进深圳五丰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将该镇永吉村河角坪2500余亩零散的低效园地、草地、低产旱地,改造为灌溉水源充足、交通畅通的高质量水田,实现了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每年水稻收割后,该村还会再进行玉米、蔬菜轮种,相关农产品直接销往珠三角城市,不仅盘活了农村闲散用地和丢荒资源,还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每年稳定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以上。
与永吉村不同的是,长翠村将600余亩土地整合流转给连平县华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经营,以政企合作模式建设丝苗米种植基地,聘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农业教授学者以及连平县农技专家,对选种、种植、收割等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指导,着力打造长翠村丝苗米特色品牌。目前,该基地已建有先进的筛选、烘干、包装等设施,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升级,大米油分、香味得到最大限度保留,让消费者吃到优质的丝苗米。据了解,该项目每年可为长翠村带来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
整合资源
推动实现林下生“金”
日前,记者走进田源镇田西村铁皮石斛国家有机种植示范基地看到,一垄垄铁皮石斛鲜条生机盎然、长势良好,村民正忙着除草。基地旁,数十棵枇杷树上寄生着一丛丛仿野生种植的铁皮石斛,茎条饱满而粗壮。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有生津益胃、清热养阴的作用,除鲜条采收外,其叶、花均可采集,一次栽植可采5年至6年,经济效益高。自引种以来,铁皮石斛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种植铁皮石斛只是田源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积极探索之一。近年来,该镇锚定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持续擦亮“百千万工程”绿色底色。在此基础上,该镇大力发展蜂蜜、灵芝等林下经济,并依托富镇强村公司,整合设计了一系列特色生态农产品,有力地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田源镇还结合新河村养蜂多的特点,规划建设山林养蜂主题文化园,助推教育研学、探索体验、产品展销等融合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串联古树公园、九连山原始森林度假村等,推动实现林下生“金”、“绿富双赢”。
以文塑旅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田源镇田东村白石湖有一棵古榕树,树龄超过650年,是村民乘凉的好去处。去年,田源镇依托古榕树的资源优势和南粤古驿道、百年相思树、白石湖反“围剿”备战旧址等,采用政府引导、村集体协调、乡贤企业具体运营的模式,打造了一家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集露营团建、亲子活动、户外娱乐、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古榕小院乡村体验馆。自今年初试营业以来,每逢节假日,该体验馆都吸引了许多城里人前来打卡。大家围炉煮茶、烘焙烧烤、吹拉弹唱,尽情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享受静谧的田园生活。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带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价值和产品优势的有效路径。近年来,田源镇依托九连山原始森林、十里古驿道、百年鱼梁、千年古榕、万亩果园等特色资源,通过发挥森林氧吧的优势,挖掘古色古香文化,烘托落地生根的乡愁,把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与此同时,该镇还积极举办“金铃起舞,田源踏春”黄花风铃木赏花赶集、鱼梁文化节等特色活动,不断延伸农文旅产业链,推动特色资源的价值转换,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