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河源君 君子之英
——明朝正德知县郑敬道在河源的日子
■《墨林藻海》前面所书七律二首,诗云:流水高山本共心,朱紘疏越有余音。才华不假江淹锦,政事重辞伯起金。蹑京飞黄看俊逸,爬沙跛鳖笑浮沈。县斋三日依然去,剩得兰香袭素襟。西子空对里妇心,南冠不改楚囚音。惠州饱喫苏公饭,燕市谁收郭子金。岭海际天秋漠漠,星河入户夜沈沈。故山也有堪眠处,何日登临一振襟。
■同治《河源县志》显示,名宦寺在学宫内。
这个河源知县,曾被上峰带着羊、酒和绸花等奖品到县衙大张旗鼓嘉奖,曾与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祝允明结为知己。他修纂了河源第一部完整的县志,他博学多才,门下多出人才。他减轻刑罚、清理冤狱、宽待盗贼、禁止奢侈之风,同时宣扬王道、教化民俗,“善政不可尽书,绩熙声翔,上官周闻”。他就是明朝正德九年至十四年(1514—1519年)任了5年河源县知县的郑敬道。
■本报记者 凌丽
1 博学善文门下多出人才
郑敬道,字自修,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城内后埭(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人,弘治十七年(1504年)福建乡试黄如金榜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任曹县(今属山东)儒学教谕,重新制定了学习规则。他量才而教,讲授知识时,总是教导他们追求文章的纯正与典雅。在他的引导下,曹县士人的风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举考试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人才,比如给谏戴继、运判王崇智、通判张世臣、节推杨逈、大尹尹邦麟,以及进士王崇俭、文元王修、经元张庚等,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皆出自他的门下。
郑敬道到河源时,年纪应该不小了,祝允明说他“垂老荒邑,别去途次”。他的博学能文,连祝允明都为之倾倒。他曾因公事到祝允明主政的兴宁县衙办事,初见面时,目睹郑的风采,听到他的言谈,祝枝山说,能成为你的同事,我真是荣幸啊。过了一两天,他们时常一起谈天说地,放论仕学、谋策、功用、礼乐、文翰、法度,权度古人,“与求治心、行己之方”。郑敬道每论,则“闳大精核,充充而来”,祝枝山欢喜地说:能和你做朋友,我真是荣幸啊。经过多次的相聚与别离,两人每次见面谈天论道,祝枝山都能感受到新的启发和收获。随着时间的推移,祝枝山对郑的敬意和钦佩之情也日益加深,最终他愈发感慨地说:我深感荣幸,能得您来做我的老师。从同事、朋友到老师,层层递进,钦佩度不断加深,可见郑敬道确实“很有料到”。
2 上司送来羊与酒以示表彰
正德九年(1514年),郑敬道以荐擢广东惠州府河源县知县。彼时河源建县已逾千年。而这段时间的河源及其邻近诸县皆不太平,王阳明即将来到闽粤赣边剿寇。
正德七年(1512年),兴宁大帽山残寇窜入河源县境内劫掠,参政方良节督官兵剿灭。同年侯景秀、蓝庭福等率农民起义军占据大帽山,分兵出击龙川、兴宁、河源。
正德八年(1513年),河源县蝗虫灾害严重,蝗食禾尽。
郑敬道来的时候,河源蝗灾才过去。天灾寇乱,河源人的生活大都是不易。郑敬道“崇文备武,省刑虚狱,缓贼禁奢,宣王德,谕民俗”,他减轻刑罚、清理冤狱、宽待盗贼、禁止奢侈之风,同时宣扬王道、教化民俗。
除在县政上颇有作为外,郑敬道在治安上也颇有政绩。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他因为剿灭了一伙盗匪,总督尚书中丞陈公、总兵武定侯郭公以及巡按侍御陈公联名发文到藩省,再下达到各郡县,特别表彰了郑先生成功擒获并处决了长期逃窜的盗匪首领的功绩。这一功绩的重要,使得上峰命令派遣官员带着礼物,包括簪花、彩绸、羊和酒等,亲自到河源县里来奖励和慰劳郑敬道。
这一消息让河源人很是高兴,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感激之情。有学识的人撰写诗文来庆祝这一盛事,也有私人自发组织起来,带着羊和酒到县衙门前,赞扬郑敬道的功德。
河源县学的教职员小吏徐、钟等人,以及县里的其他官员们,知道大文豪祝允明与郑敬道交好,一起去找到祝允明,恳请他为他们写一篇文章来记述郑敬道的功绩。祝允明深知郑敬道为人与处事,他说:“郑君的政绩不仅仅在于剿灭盗贼这一方面,但上级却特别表彰了这一点,是‘旌其一而百著千劝’呀。百姓的衣食温饱,也是郑君特别关心的。”祝允明应众人之请,写了一篇《河源尹郑侯旌奖政绩序》,他在文中慨叹道:“若我郑河源君,则允君子之英,其何绩不英?”
郑敬道受表彰后不久,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到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月短短的一年多时间,王阳明或用重兵围剿,或用谋略智取,先后平定了漳州詹师富、温火烧,招安了龙川卢珂,清剿了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多处贼寇。正德十二年,河源、龙川县署推行十家牌、乡约法,企图防止农民聚众起义。
3 首刻县志 创建倡南书院
同治《河源县志》云,郑敬道“爱民如子”。县衙圯坏,自筹经费,为营建一堂一室,不费公帑,不派里甲,其洁操类是。
正德十二年(1517年),郑敬道见邑志未有完书,乃勉力纂辑,始修《河源县志》,完成了十余卷,付诸刊刻。以现存史料考证,郑敬道是始修《河源县志》的第一位知县。据《阮通志》说,到清道光时这部县志尚在,但收藏单位不明。今日尚未发现此志存世。
同年,郑敬道创建倡南书院,原址在上城南门还金里,祀宋贤古成之,因古成之为南粤文士之倡,故名。至清中期已毁,嘉庆年间,古氏族人古效原捐款重建;咸丰七年(1857年),古梦圣重修,增设崇祀牌位,设祖堂、试馆、厨房等。今已不存。
4 重修文天祥二女墓
正德十一年,郑敬道听得乡进士谢宜申说:“忠信都的三角村,有宋丞相文天祥二女墓。”便前往拜谒。郑敬道翻阅了文天祥的诗集和《续资治通鉴纲目》等官修史书,又前往三角村旗山下实地勘察,认为文天祥二女墓在连平三角确凿无误。他感慨万分,重修二女墓,并大张旗鼓进行了宣传。
“呜呼!文山当宋祖先既屋之秋,死不负于国;二女当兵燹流离之际,死不忝所生。”郑敬道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忠臣孝子纲常的礼教典型。他主持重修了二女石墓,并为二女重撰墓志铭:“宋景炎,岁丙子。帝播迁,国委靡。文丞相,冒艰虞,举义旗,奋忠谟。姝二女,讳定、寿。流离中,骸骨瘦。河源境,三角乡,疾弗药,倏云亡。魂飘飘,一抔土。寄荒山,泣风雨。集杜诗,语非诬。仙女桥,名不孤。父死忠,子死孝。亿万年,扶名教。”(明郑敬道《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铭》)
5 唯有知己情难舍:
与明代大才子祝枝山的深厚情谊
正德十年(1515年)秋,56岁的祝枝山到兴宁县赴任。朋友满天下的祝枝山,离开了唐伯虎、文徵明等好朋友之后,在岭南“荒疠地”,一度跟苏辙初来龙川时一样,慨叹没有多少能相交的人。祝枝山即明代吴中四大才子之一、著名书法家祝允明,在岭南一带名气甚大,人们通常唤他为祝枝山。祝枝山“文章有奇气”“名动海内”,在兴宁县任县令时,对尚是蛮荒之地的兴宁,实行移风易俗、讲学授课、兴修水利等教化措施,令兴宁为之一新。
没多久,因为一场公事,郑敬道乘舟去了一趟兴宁,郑祝会面,二人学养上佳,势均力敌,谈兴颇浓。能有郑敬道这样的好兄弟与自己相距不远,还时常有诗文唱和、舟楫往来,这给祝枝山带来了极大的安慰。郑敬道是祝枝山敬重之人,在他的诗集中,写给郑敬道的诗有近10首,且经常用“爱称”:美人、君子、郑明府、郑河源等。
每每从兴宁去繁华的广州时,祝枝山大部分乘船从江上渡过。他乘舟从广州的珠江出发,经过东江流经的东莞、博罗,就能到达河源找郑敬道。短暂一聚后,即再由东江经龙川至长乐(五华),然后返回兴宁县衙。
有一回,正是春夏之交,夕阳西下时,又飘着些雨。祝枝山坐船经过河源,泊在东江边的一个小沙口处,然而,寻郑敬道不遇。他怅然坐在船篷里,思念着他的好友:“河源西郭夕阳过,不见美人将奈何。雷压船头篷底坐,一时风雨乱风波。”
这里所称“美人”,指的是郑敬道,并非他以前还是风流才子时所交游的歌伎。自屈原以后,香草美人常借指忠贞贤良之士,郑敬道自然当以“美人”相称。祝枝山说,自己与郑敬道虽然结识只三年,但其间会晤数十次,“荷爱慕德”,如同相识了一生。
因为好友在河源主政,因此,祝枝山在诗里经常称郑敬道为“郑河源”。用籍贯或任职之地相称,也是古人惯用的敬称。在《春夜怀郑河源》里,祝枝山写道:“传里诗筒两度过,河源君子近如何?甘棠昼永迷青野,芳杜春深覆绿波。两地颇同多枳棘,九州何处奏弦歌。唯应知己情难舍,早晚疏踪入薜萝。”
对郑敬道,除了书信互答,就连他写的公文,祝枝山都看得十分开心:“读罢昌言耳目明,头风虽愈沸归情。海南潦倒江南客,强饭看君作太平。” (《读河源郑明府公牒有感》)
而郑敬道,也对这位明代最著名的书法家的墨宝十分喜爱,是祝枝山的忠实粉丝。祝枝山和他的诗文唱和、书信来往,郑敬道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粘成一长卷。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月廿二,郑敬道派人到兴宁县衙往见祝枝山,要他把空白处填满,但不能书写自家面貌,“且请举各家体貌为之”。祝枝山本来忙着公务,说是不写了,但来人站在阶下不肯离开,执意等待。他只得应允了。但官舍中并无佳品,除了砚台,其余笔、墨、纸三样都简陋不堪。匆忙中,祝枝山找到了一些浙江产的毛笔,完成了这篇作品。
祝枝山素有“临池之射雕手”之称,仿写的各家书体极具风神。这卷后来名《墨林藻海》,在书法史上也有一定地位,涉及到真行草各体,先书七律二首,后仿诸名家风貌。引首有廖秭书“墨林藻海”四个大字并跋,拖尾有郑郊跋二。先后有仿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锺繇、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诸家。此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正德十五年(1520年)春,在河源待了5年的郑敬道,“以诖误归里”,大概是受了别人的连累。为了纪念这位颇有治绩的知县,后来郑敬道入祀河源名宦祠。
能入河源名宦祠的官员不多,有宋代伍仲林,元代马九霄,明代的则有郑敬道、邓文、钟镒、桂孟成、徐仕高、陆大观。万历十年(1582年)复古城而迁县治,号曰新城。十三年知县欧阳询始迁河源县儒学于新城西北隅,东向以临鳄湖。万历二十年,知县周炳请于府建名宦、乡贤二祠于戟门之左,建敬一亭于文庙之后,规制始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