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以“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扩权强县 激发活力
■村民们把土地经营权租出去收取租金,闲时到农业企业务工挣薪金,以“双重身份”增收。
■龙川县全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种植绿色蔬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上坪镇同创电子“富民工坊”设置“妈妈岗”,帮助育儿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带娃两不误,构建生育友好型就业生态。
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
紧抓这一契机,龙川县以扩权强县改革为核心,聚焦全域全面“融湾”“融深”、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绿美龙川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推动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向基层延伸,探索具有龙川特色的扩权强县发展之路。
一批创新型、引领型的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注入了强大的动能。在去年省“百千万工程”首考中,龙川县在15个“消薄”类县(市)中排名第六,取得“良好”等次。
土地流转与乡村振兴 佗城上蒙村的“甜蜜路”
7月,龙川大地,生机勃勃;广袤田野,夏收涌动。
作为我市市级“千亩方”示范区和佗城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精品工程,佗城镇上蒙村耕地集中整治后迎来了它的首个丰收季。100多亩的西瓜地里,圆滚滚的西瓜长势喜人。西瓜的成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采摘,为当地增添了不少人气和希望。
上蒙村的这次改革,始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村里“十户九空”,留下来的也大多为老人和孩子。“空心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片的耕地撂荒。在“大部分人都外出谋生”的窘境下,该村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改革创新破局,谋划全村土地流转,引进乡村产业,探索走“农耕+文旅”的发展之路。
去年年底,上蒙村实现全村土地流转。今年,该村通过“强村公司+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西瓜种植,集合企业及村民力量,全面扩大西瓜种植面积,走出了一条种植西瓜助推乡村振兴的“甜蜜路”。
纵观上蒙村的这次改革,通过全村土地流转,统筹搭建起农用地、建设用地、文旅产业三大平台,引进乡村产业,探索土地托管模式,实现村集体以土地出租、入股增收,村民通过务工挣薪金,探索打造强村富民新路径,“空心村”发展难题得到破局。
上蒙村盘活土地资源、引进产业发展的举措,是龙川县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创新的缩影。
去年年底召开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要打好“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组合拳,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优化政策供给。龙川县积极认真贯彻会议精神,以佗城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抓手,统筹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修复、乡村风貌提升及精品工程五大工作,有效解决耕地“破碎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等问题,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项目落地、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保障,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龙川县的创新实践
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在龙川大地稳步推进。佗城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入选广东省20个省级试点之一。其他镇村以试点先行,部分村已经完成整村流转。
土地经营权在手,发展产业就有了主动权。利用专项债券资金,镇党委、政府聚焦耕地集中整治、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农文旅全域融合三大方面,推动一产“接二连三”。通衢镇在土地集中流转工作上走在前列,目前流转了近5000亩土地,占了全镇耕地面积的1/4。该镇以土地为最大招商资源,先后引进了绿色蔬菜、甜玉米、甘薯、优质黑米等领域农业企业进驻,按下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快进键”。
2023年度,龙川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求,对照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优化提升县域营商环境、完善财政保障激励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制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63项145个重点改革任务和18个高质量发展改革攻坚项目为着力点,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全面对标党中央及省委、市委赋予龙川的各项改革任务,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实践,5月29日召开的龙川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同意了2024年重点改革工作安排,要求加快推进54大项167小项改革任务,赋能“百千万工程”。
改革“施工图”,剑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痛点堵点。龙川将持续系统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全面总结“强村公司”“富民工坊”“双向飞地”“碳汇交易”等方面经验做法,加快推进佗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国家和省部署的专项改革试点,开展农村集中建房试点,探索“绿富双赢”路径。
创新型引领型改革 龙川县的改革探索
鹤市镇河布村,一个处处见绿的美丽村庄,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在今年的乡村绿化工作中,该村大胆改革创新,成立村级强村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和“绿富双赢”激励机制,建立“以木养木”循环经济形式,引导村民、村民小组以资金入股、树苗种植等形式参与强村公司的运营中来。
当前,河布村强村公司注册资金以股份形式划分为100万股,股权组成主要为村集体持有75.5万股(其中用于激励机制的分红股为24.5万股),村民和村民小组持有24.5万股(占24.5%)用于市场交易。
用于激励机制的24.5万分红股分为三类情况:种树15万股,村民种植1棵树享有10股分红,由村里提供树苗给群众种植,村民管护,产权属于村集体;落实卫生机制3.498万股,每人享有12股分红,全村共2915人参与;落实积分制6.002万股,由帮扶单位+上级奖励资金+村集体收入注资6.002万元作为基金入股,从分红中对全村乡村治理积分制排名前30名的农户、参军家庭、受表彰家庭等进行奖励。
目前,河布村强村公司已经签订了价值超过80万元的绿化种植及管护合同,并承接了本镇及周边乡镇的绿化管护业务。这些合同将持续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从一个行政村的“微改革”可以窥见龙川县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貌。龙川县各级各部门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谋划好、推动好本领域改革工作,有效破解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为工作推进破除“藩篱”打通“梗阻”,而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一批创新型、引领型改革任务在龙川落地见效。
组建“强村公司”,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龙川组建“强村公司”,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多元出资方式,创新公司经营模式,构建多重监管机制,有效解决了联合管理不善、原始资金不足、发展方式单一、管理规范不严等问题。2023年,全县“强村公司”累计订单3657.97万元,实际收入1146万元,盈利138万元。
积极探索产业协同发展“双向飞地”。龙川在全省首创“反向飞地”园区——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龙川企业“融湾”“融深”的桥头堡,以“前店后厂”“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的产业合作模式,开辟“孵化在深圳、转化在龙川”的产业招商和产业培育新路径。同时,推进以龙川新城为节点的“正向飞地”建设,进一步拓宽“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道路。
“点绿成金”,实现首批林业碳汇交易。去年11月22日,龙川县举行林业碳普惠现场交易仪式,首批林业碳汇交易量达67.3238万吨,为54 个村带来1000.82 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实现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新突破,开启了碳汇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打造富民工坊,探索“强村、富民、助企”新路径。结合县镇企业分布及村民结构情况,通过摸索出以村党组织盘活闲置房屋的形式“搭台子”,构建企业与村民之间的“共赢纽带”,实现“强村、富民、助企”目标。据统计,2023年创建53家富民工坊,带动村集体增收19.5万元、灵活就业1693人次、人均增收约3万元,助力企业增产1.79亿元。截至2024年6月,全县共设有富民工坊68家,总带动灵活就业2108人次。
实施乡村运营行动,充分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聚焦乡村“三资”运营、闲置资源盘活、村民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龙川大力实施乡村运营行动,搭建乡村与市场主体双向沟通的平台。2023年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中乡村运营项目共有 32个,占比达80%。通过举办“百千万工程”乡村运营行动发布大会,签约11个项目,投资总额达 3.88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开展农村集中建房试点,探索农村住宅建设新路径。选定通衢镇玳瑁村、佗城镇佳派村作为龙川县农村集中建房试点村,以现有村庄建设用地或老宅基地整合为基础,平整土地后,以择位竞价模式推进集中建房工作。通衢镇玳瑁村集中建房点规划设计30套,首批推出8户宅基地择位竞价,竞得资金114.5万元,5户开工建设。佗城镇佳派村集中建房点规划51户,6月23日完成首批7户择位竞价,近期拟准备动工建设。
“微改革”服务大民生。龙川县围绕创新政务服务、医疗保障、交通出行、文化教育等民生重点领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堵点、难点、痛点,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推动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切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群众。
创新案例
组建强村公司 强镇富民兴产业
针对村域广、经济底子薄、“造血”能力差等发展短板,龙川县组织县镇村干部赴浙江驻点考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将浙江先进经验“本土化”,学习成果“实用化”,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组建强村公司,入选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之一。
一木成林,万物春生。“本土化”的强村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培育,牢牢扎根于龙川大地。目前,全县有强村公司34家,其中镇级强村公司24家,村级强村公司10家。2024年度,强村公司共签约合同金额1294.87万元,实现分红90万元。“强村公司”发展壮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23年龙川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617.50万元,比2022年增长50%,村均收入达30.53万元。
绿美鹤市建设工程实业有限公司是鹤市镇的强村公司,是全县24家镇级强村公司的先锋官。截至6月,该公司自去年成立以来累计签订订单900多万元,实现了70万元的分红,作为公司股东的10个村(居)分别分红7万元。同时,该公司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3000多人次,人均增收2000多元。
向阳生长,各领风骚。改革创新赋能发展,强村公司逐步演变为4种类型。以工程承揽型为主的有20家强村公司,如鹤市镇强村公司以镇级绿化维护和承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营业务,培育民间工匠,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务工机会;以资产经营型为主的有5家强村公司,如四都镇强村公司导入文旅类公司,在龙川县“东江水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四都段开发驿站花园、星空营地等项目;以社会服务型为主的有4家强村公司,如铁场镇强村公司运营镇内文娱体育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以订单生产型为主的有5家强村公司,如龙母镇、车田镇强村公司通过引导镇内企业和作坊,采用统一标准来提升农特产品品质,致力推广腐竹、月光饼等客家农特产品。
改革发展步伐不停。龙川强村公司将以运营乡村为改革焦点,持续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文旅一体化、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的发展之路,聚焦“百千万工程”,致力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奋力谱写兴业富民强镇新篇章。
记者手记
用群众笑脸书写改革答卷
一项紧贴民生的改革温暖了基层百姓。共建“富民工坊”是龙川“接地气”的一项改革内容,它是镇村群众口中的“梦工场”。
在“梦工场”里,最感染人的是一张张笑脸。残疾村民在家门口的“富民工坊”就业,工作带来的快乐和尊严让他们绽放着阳光般的笑容。带着孩子上班的妈妈们,成了“富民工坊”一道别致的风景。通衢镇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头、老太太,空闲时到农业企业打工,领劳务费时笑得合不拢嘴……“接地气”的改革,因为紧贴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的同时,描绘出一幅幅基层群众的笑脸图。
截至今年6月,龙川县共设有“富民工坊”68家,总带动灵活就业2108人次。需要说明的是,“富民工坊”所在场所大多为镇村闲置资源。
显然,这是一项多赢的改革:群众有事做,村集体有收入,企业增产增收,“沉睡”的资源得以新生,匮乏单一的产业得到丰富和发展。以丹尼玩具为例,该公司与镇“强村公司”合作共建“富民工坊”7家,实现新增用工超500人次,预计今年发放工资超2000万元,有效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问题。
还有一道风景是属于年轻人的。龙川鼓励返乡大学生组建“共享直播间”,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并通过发展直播行业带动农副产品走出龙川。如,四都镇“直播”工坊,完成主播培训3场共18人次,实施直播带货21场,总销售额达129.22万元。
只有“接地气”的改革才能深入人心、落地有声,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富民工坊”的建设还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何让“富民工坊”真正成为基层百姓的“梦工场”,需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用群众的笑脸书写好改革答卷。
(本报记者 陈小玲)
■统筹:刘豪 刘伟东 曾祥太 陈小玲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通讯员 黄文龙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