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用改革金钥匙打开共同富裕的大门

感受东源温度 见证发展速度

2024-07-15 16:15:02 来源:河源日报

eded988e189acb23aeab929aeea92f91_hyrbs0715005_001_01_s.jpg

■东源万绿智慧农场的稻田画屡屡在抖音、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出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本报记者 邓宇权 摄

d21dab7837cbac80f1f64c244e2ac0bd_hyrbs0715005_001_02_s.jpg

■仙塘镇政务服务大厅,东源县下放到该镇的28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都可以在这里集中办理或受理。本报记者 杨坚 摄

cdb6379b4ae2fee6e62831b8b8de9b8d_hyrbs0715005_001_03_s.jpg

■在东源县信访局的“信访超市”,工作人员向群众讲解“指上信访”操作流程。本报记者 杨坚 摄

ee87c4b8ca0b16c1d596906bbea27bd9_hyrbs0715005_001_04_s.jpg

■东源致力构建高效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如今,河源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了一大批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规模集聚效应。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改革,是东源紧跟时代潮流,加快发展步伐的法宝。

东源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顺天镇和15个村入选首批典型镇和典型村;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进位类县(市)优秀等次;入选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布的“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名单”;获批省自然资源厅“山上”换“山下”林耕布局优化试点……

这一系列荣誉,见证着近年来东源全面深化改革前行的轨迹。

走过千山万水,改革仍需跋山涉水。

2024年,东源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一体推进全领域、各方面改革,着力以高质量的改革成果,更好赋能和助推高水平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品质东源。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让企业家站C位

县域之间的竞争,不仅是资金、技术的角逐,也是环境、服务的较量,更是作风、干劲的比拼。

“东源不断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在此长期发展充满了信心。”深圳市朗沃时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同山介绍,早在2018年他们就已签约入驻蝴蝶岭工业园,6年来,得到了政策支持、设施配套和企业服务等全方位赋能。4个月前,他们再次选择与东源签约,投资建设朗沃时代储能设备项目。

工业园区到底需要怎样的营商环境,才能让更多的企业择善而栖?东源一直在探索。

“针对园区发展,我们实施‘首席服务员’和‘县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制度,主动下沉对接,倾听一线企业的真实心声,真正助企纾困。”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近段时间以来,县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正在实施中,园区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摸清土地载体、厂房载体、工业地产、闲置低效用地等方面的基数清单,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上门办、全过程、零距离”的优质服务,解决了74个企业问题。

“店小二”般的服务让企业对东源频频点赞,但想要营商环境再优化,还需解锁“升级”密码。解锁密码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效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

为此,东源实行豁免管理和告知承诺制审批,报告表从法定审批时间30个工作日大幅缩短为1个工作日;精简出口退税涉税资料报送、简化退税办理流程,将正常出口退税的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推广实施“插电式”“信用+办电”等办电服务做法,创新以信用报告代替物业权属资料的办电模式;持续扩大免证办材料清单业务,已梳理出788项免证办材料清单……

如今,企业在东源办事越来越便捷。

为了让企业放手“闯世界”,东源巧妙地将政策链、产业链、服务链这三条“航线”编织在一起,为企业铺设一条通往世界的“便捷航道”。

作为一家从事高效刀具及精密零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河源富马)扎根东源,并已驶入发展快车道。“去年,公司投资1.27亿元,打造年产2500吨高品质硬质合金制品生产基地,现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10月投产运营。”河源富马副总经理李章序说,在二期生产基地建设前期,政府开启了项目规划、用地保障和加速审批等流程“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营商环境不仅仅是建在地上的基础设施和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还是有温度、可感知、可体验的人文环境。近年来,东源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整洁优美的面貌、环境宜人的生态、四通八达的路网、完备的教育医疗资源,已成为这片土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新名片。

得益于此,东源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崛起势头正劲。

聚焦民生实事 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红烧肉、五指毛桃鸡、腐竹焖粉条、炒青菜……临近中午,热气腾腾的家常菜摆放在餐桌上,阵阵饭菜香味从仙塘镇长者食堂飘出。

“食堂开设以后方便了很多,不用自己动手做饭了,吃饭费用也不高,每天都能和老朋友一起吃饭,特别开心。”村民潘利昌对此赞不绝口。

去年8月,仙塘镇长者食堂正式运营,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仅需1元就能食用到美味可口、营养均衡的老人膳食。“我们食堂采取‘政府补助+慈善捐助+个人缴纳’的模式运营,食堂开设以来,每天都有40多名长者前来就餐,大家的评价都很好。”该食堂负责人朱伟霞说。

作为2023年东源民生工程中的一项,仙塘镇长者食堂的开设,是东源着力解决百姓关注的“关键小事”的一个缩影。

“我们坚持全心惠民、增进福祉,努力把百姓的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大事。”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该县将民生事业列为一项系统工程,以抓工程的方式抓民生实事建设,不断促进民生领域供给服务精准化、精细化、精品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此,东源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020个;同时,采购教学一体机100台分配到28所乡镇学校,进一步提升乡镇教学平台信息化水平;投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资金765万元,投入中小学校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经费477万元,完成全县中小学校基建项目45个……处处体现着东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当前,东源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承载力不断提高,吸引不少企业、群众到东源落户、安家。“我们不但要吸引他们留下来,更要让他们认同东源,成为新东源人。”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

自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户籍改革迸发了无限活力——城乡统一的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建立,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放宽,人口流动的户籍障碍基本消除……据统计,2020年1月1日至今,东源县内农村户口转移至县城镇辖区的有887人;2020年至2022年间,共有7306人从市外迁入东源辖区。

民生之大,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就是千家万户的事。东源落实省就业民生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完善就业风险应对预案和处置机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城乡居保镇村通”工程,23个农商银行网点和21个镇级网点已实现柜台办,277个村(居)实现“粤智助”自助办……一项项改革成果,强了信心、暖了人心、聚了民心。

从“住有所居”,到“东源安居”,民生改善,有目共睹。

提升乡村价值  

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共欣共荣

对于东源各乡镇的许多村民来说,实施“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变化是从那一份送出的申请开始的。

当下屯村的格桑花海招引来咖啡服务,当南园古村不断焕发新生机准备引进新业态,当文旅公司接手仙坑村的全域景区化运营,一批农户提出了开办民宿、餐厅、酒馆等申请,他们要尝一尝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甜头。

东源乡村缘何得到大发展?

以推进“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以打造共同富裕的农村基本单元为目标,东源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我们通过出台流转奖补实施方案,招引四川德康等一批大型农业企业到东源投资集中连片开发,以资金投入推动流转。”东源县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采取经营主体租赁、委托村集体统一流转等多种形式,建成一批效益高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产业规划引导流转。

在东源,不少乡村实现整村流转。如何让这些农业生产基地实现更大价值?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或许是农业、农村、农民共欣共荣的关键。

5月以来,东源万绿智慧农场的稻田画屡屡“出圈”——在抖音、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有许多有关万绿智慧农场稻田画的笔记,稻田画成为东源致敬袁隆平院士的最佳见证。

稻田“出圈”的秘诀,是柳城镇下坝村在推进“非粮化”整治中,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大户规模经营、科技机械强农的方式,把零散的稻田连成片,一种2000多亩,建成了东源连片面积最大的水稻种植区,春天油菜花开,夏天风吹稻浪,晚稻亩产突破1000斤,实现农业增产。

获得价值变现的方式变得不再单一,乡村因此找到了更高的附加值。而想要打造人民群众更加可观可感的“共同富裕的新生活”,还需推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

“目前,我们正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按时将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清产核资情况录入省平台,完成率100%。”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县已经完成了259个经联社、4006个经济社的成员身份确认,共确认成员户数13.1万户、约68万人。

发挥“强村带弱村”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抱团发展的“乡村共富带”,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亦是东源的重要手段之一。规划重在落实,为了早日实现目标,东源印发《东源县2023年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实施方案》《东源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激励机制(试行)》,组建35家“富镇强村公司”,成功探索“盘活闲置资源”实践模式。据悉,2023年全县“富镇强村公司”生产总额(已签订的订单)达1348.82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累计超156万元。

“百千万工程”正在描绘“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回望东源这些年的改变,“百千万工程”的东源实践将如何再深化再提升?“从村庄环境建设出发,逐步推进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乡风文明建设、数字化改革等,相信会带来深刻的环境变革、产业变革、文化变革,让美好生活照进现实。”东源县有关负责人展望道。

亮点点击

大树头下喝茶议事

东源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入选“全国示范”

创新“信访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会商”的工作模式,实施“信访下单、部门响应”机制,实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机制,开办县级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主动打造“大树头+”品牌……东源全面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今年3月,成功获评2023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发展难题怎么破,民生问题怎么解?东源通过统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资源,推动住建、人社、农业农村等多家高频信访单位常驻综合服务中心,并聘请专业律师和心理咨询师参与信访化解工作,形成“信访受理—部门进驻—协调化解”的闭环管理模式,切实完善“访—疏—调—裁—议”矛盾化解全过程链条。

为了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去年开始,东源全面实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机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接访下访、带头亲自包案,带动县党政班子成员及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因地制宜开展听民意、解难题工作。

与此同时,东源还将信访地点选在更贴近群众生活的大树头下,安排有关领导到有关乡镇的大树头下喝茶议事,与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据统计,自3月份进一步建立完善大树头议事工作机制以来,东源县各级领导干部已经在大树头下议事23次,推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72个,化解信访积案80宗。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修硕 彭冰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上一篇:改革风帆劲 奋楫立潮头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