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烽烟散尽白云楼

大湖成连平首个解放地区

2024-07-14 15:22:29 来源:河源日报

hyrbs0714001_002_01_s[1].jpg

■白云楼门楼

蓝天白云下、稻浪青山间,一座外形完好的客家古建筑显得很有气势。这是连平县大湖镇盘石村的白云楼,距盘石古驿道约1公里。坐落在连平秀丽山水间的白云楼,以它雄伟的外观,沧桑的质感,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到此采风。

70多年前的白云楼,曾是一个坚固的堡垒。在这里,连和县人民政府县长骆维强、副县长邓基,集合东二支三团的桂林队、火花队、柘陂武工队及中共大湖工作委员会的全体人员200多人,迫使驻守在这里的国民党军投降,从而实现了大湖的解放,成为连平第一个解放的地区。

1

被精心设计与美化的白云楼

白云楼很大,宽47.5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为方形楼角式围屋,是清末时,大湖曾兆祥兴建的。里面有碉楼、曲巷、厢房、戏台、水井、宗祠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曾启瑞三兄弟居住。

白云楼外砌有9米高的白色护墙,很是坚固。居中的大门,为外拱内方形、石门框、青砖砌拱、拱顶灰塑行书“磐石云屏”,门额行书“白云楼”。

白云楼是被精心设计过的。曾兆祥在设计自家大宅的时候,请工匠在门框上面两个角雕饰了两条生动的鳌鱼,取其“独占鳌头”之意,子孙从这门下经过时,见到这摇尾的鳌鱼,自会想到祖先的殷殷期望。但现在,这两条鳌鱼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土和蜘蛛网。

白云楼的石雕、木雕,形神俱备。大门门脚雕饰着两只狮子,一些石窗、窗眼各具其形,有的还饰以石刻飘带。前厅门廊的两根圆形石础木檐柱支承前廊梁架,有木雕狮子驼墩及雀替。石门框的两处上角,雕饰蝙蝠各一只,寓意“福”到。中厅的雕花也可细观,如庑廊、檐梁、屏门、封檐板上的,有的便是一幅画。屏门门额上有“竹林济美”4个字,是后来用电脑制作的。

中厅照例有个天井,回廊相通,下雨天也可以从回廊上进入各个厢房,不会淋湿衣裳。白云楼的排水系统颇有独到之处,以九天二十七井为整体,排水渠通水塘,一方面保持了塘水的鲜活,另一方面也维持了整座围屋地下排水的整体循环。

2

磐石云屏:坚固的四角楼

白云楼的设计,突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元素——防御。建造者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可能会遭受的不安定因素,要为自己和家人、子孙建造一个坚固牢靠的避风港。大门上的“磐石云屏”灰塑大字,便充分说明了这点。

连平县文物普查队有关人士介绍,从外观上看,白云楼四角都有碉楼,均为3层,高约10米。与楼角相连的外围楼房,均为2层半,高7.5米。二楼顶设骑楼,与楼角相连通,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防守人员可以在二楼快速移动,随时换位防守。屋外9米高的护墙,使得来犯者难以攀爬进入。外墙嵌有方形圆孔石窗,用于瞭望和射击。

也许因为白云楼上佳的防御功能,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几回被占据。

白云楼的一个炮眼旁,有人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有战斗就会有人牺牲,但是我们在战斗时却想到了人民的利益,想到了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光荣的。”

这段文字,是战争年代士兵们留下来的,还是后来村民写上去的,已不得而知。斑驳的墙体上有些小坑,或许是枪弹所留。

3

白云楼之战后,大湖解放

1948年3月,连平、和平国民党政府分别派遣160多名警力驻防于白云楼,镇压大湖地区革命活动。

1948年冬,解放大军南下已是势不可当。驻连平、和平两县的保一团、保五团在解放军沉重打击下日趋崩溃;驻忠信、青州、合水的保安队也相继撤离。平日倚仗保五团的谢岳臣、伍桂芳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进驻白云楼,倚仗白云楼独特的地理位置、坚固的楼阁和精良的装备,负隅顽抗。

白云楼的6个楼阁,都被派上了用场。浑身武装的人员,各用一挺机枪警戒,监视远处的行人和车马。白云楼正门和侧门布置了日夜值班的流动哨,盘查过往行人。楼上楼下四周明处和暗处都设有枪眼、炮孔,既可扫射外面的部队,又可抵挡进犯之火力。

国民党守军虽然占据了如此有利的外部条件,然而大势难逆。1949年1月中旬,根据中共九连地委的指示,刚成立不久的连和县人民政府决定围歼白云楼。

27日晚,连和县人民政府县长骆维强、副县长邓基,集合东二支三团的桂林队、火花队、柘陂武工队及中共大湖工作委员会的全体人员200多人,星夜进发,包围白云楼。

但白云楼的坚固,不能硬攻,只能攻心为上。次日拂晓,战士们包围了白云楼,各队战士占据了有利地形,架起枪炮对准白云楼6个楼阁,爆破班战士抱着炸药包伏于楼下,待命出击。另外,还有一队战士埋伏在守敌退路的隘口处,以防敌人逃窜。见此情形,楼内守军紧闭大门,不敢放一枪应战。

当天,部队展开攻心战,向守敌发出敦促投降书,对敌喊话,讲明政策。“攻心战”持续了几天后,2月4日,在强大的政治和军事攻势震慑下,守敌无奈缴械投降,交出武器清单和仓库钥匙。此战共缴获长枪39支,子弹1800余发,物资一大批。谢岳臣在逃到四角岭下草丛时,被埋伏的战士缴获了3支保命枪后释放。白云楼守敌投降后,大湖宣告解放,成为连平第一个解放的地区。

白云楼为连平县现存楼角式建筑中最具规模和特色,且保存较为完整,同时又是革命战斗遗址,对研究、保存客家建筑艺术及革命斗争史有重要的价值。2010年7月召开的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会,“连平白云楼”与“潮州土楼”“台山燕溪村碉楼群”等10项重要新发现,被列入《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同年,白云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00多年的风雨,转瞬而逝。扛住了枪炮的攻击,白云楼却敌不过岁月的无声侵蚀。楼阁主体尚存,两侧许多房子已经倒塌。走在白云楼屋檐下,只有风过于廊。红砂岩的窗框里,一丛花木探出头来,艳丽生长,仿佛龙川旅法画家陈建中笔下那打动巴黎的门窗。

4

连平激战后,国民党守军弃城溃逃

连平元善镇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原为州治、县治所在地,首任知州牟应受,字子咸,又名元善。他深得百姓爱戴,后卒于任上。为纪念其功绩,邑人将州治所在地改称“元善镇”。1966年5月改称红阳镇,1982年6月复名元善镇,1987年3月惠化区与元善镇合并为元善镇。

1949年5月底忠信解放后,连平城守军乱作一团,连平县国民党政府县长黄伯强、“剿匪”大队长谢岳臣等率300余人修筑工事,企图守城顽抗。

6月2日,连平县人民政府在忠信长安旅店宣告成立。当月上旬,陈中夫、王彪奉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的命令,前往忠信,召集东二支七团魏洪涛、二团龙景山、三团曾炽辉、三支邱松鹤及连平县人民政府县长邓基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开会。

会上,陈中夫首先传达了边纵司令部关于组编边纵第六团的决定,并指示:为适应形势发展,应尽快解放连平县城,这项任务具体由边纵六团、东二支二团、连平县人民自卫大队协同完成。会议对解放连平县城的战斗作了具体部署,同时决定争取和平解放连平县城,由边纵六团和连平县人民政府联合写信,劝降连平县国民党政府县长黄伯强、国民党连平县武装部队头目谢岳臣等人。

劝降信发出后,黄伯强等人没有反应。软的不行,得来硬的。于是召开了战斗动员会后,边纵各路部队即向连平县城进发。

6月19日,在长安旅店门口的大坪,指挥部召开解放连平县城战前动员大会,会后各路部队立即向连平县城进发。

6月20日上午10时,部队按时抵达连平元善镇附近各山头阵地。10时多,东二支占领了连平县城附近各山头阵地后发起攻击,六团机炮连瞄准位于县城南门的县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开炮,青天白日旗杆被击中倒下,城内登时一片混乱。激战到下午3时,驻防韶关、翁源的国民党独立第九旅,应黄伯强的请求,派1个装备精良的团(800多人)前来解围。该团到城郊后,分两路向围城部队扑来。为保存力量,攻城部队坚持战斗到天黑以后,便撤退到石龙、大埠、内莞一带。

这一战,似乎是国民党守军占了上风。然而,第二天(21日)一早,围城部队接到城内情报,说城内机关、商店全都关门闭户,街上见不到一个人,像死城一般。边纵马上派出一个排,由赖树德率领前往侦查。

原来,昨晚城内守军被解围后,黄伯强、何恩荣、谢岳臣等早如惊弓之鸟,不等援兵片刻停留,竟立即弃城逃至陂头,于是,边纵部队1000多人分3路进城,并加强了对翁源方向的警戒。

接着,陈中夫主持召开了军政干部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形势,研究了城内军管问题,由魏洪涛、邓基分别任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副主任。会议还决定:一、召开群众大会,庆祝连平县城解放;二、落实统战工作,安排人民生活,恢复正常秩序;三、做好支前工作,迎接解放大军南下。从此,连平县城回归人民手中。

6月25日,连平县人民政府正式进入连平县城凤阳书院办公。同时派出一个营,到陂头外围村庄楼下等地监视黄伯强,不让他逃走。7月上旬,边纵200余人挺进陂头,驻守在陂头街外围,监视黄伯强的活动。

9月14日晚,边纵兵分两路,围剿黄伯强部。9月15日凌晨,黄伯强和国民党陂头区区长谢国周听到消息后便落荒而逃(后逃往香港)。天亮时,黄部300余人经李洞坳往南面方向窜逃。边纵曾坤宜、曾宗率五团一营两个连100余人跟踪追歼。在陂头黄梅斜一带打响战斗,一直打到黄昏,最后在边纵优势兵力进逼之下,守军弃屋逃窜。

9月中旬,十五兵团大军南下进入贵东边境。在南下大军的配合下,当即解放了陂头。至此,连平县全境解放。

如今,连平县城战斗旧址,一片熙熙攘攘,新老宅子并立,人们在此安居乐业。

相关链接

连南飞虎队驻地旧址杨屋修缮后开放

有一支在连平本土诞生、成长的游击队,在解放连平之前多场战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就是新连河边区游击队(连南飞虎队)。

1946年1月,叶少雄召集郑俊、叶祥照等20余名进步青年在田源新洞组成新连河边区游击队(即后来的连南飞虎队),叶少雄任中队长。这是连平南部第一支红色革命武装队伍。

同月中旬,为适应斗争形势的发展,新丰县地下党领导人龙景山、郑大东、赵准生等在连新边境的科罗、竹园山厂等地先后召开地下党组织工作会议,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和九连地区的形势,认为在九连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条件已经成熟,有利因素是东纵三支已开展了活动,因此确定北江支队新丰大队正式公开旗号,大队长郑大东,政治委员龙景山。大队下设四个中队:连平有叶少雄中队(即连南区新连河边区游击队),新丰有遥田赖景勋中队、梁坝李永中队、马头郑国强中队。4个中队共90多人,均由新丰地下党领导。

新连河边区游击队成立后,不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刺探”。因当时敌我力量悬殊,为保存革命力量,游击队转移到更为偏远的新河村杨屋开展革命活动。屋主杨阿兰思想进步,支持革命,经常为革命同志买粮食和子弹。队员们白天外出收集情报,晚上回到杨屋休整,并制定作战方案。

经多次“围剿”失败后,国民党部队一怒之下放火烧屋,在村民全力保护下,杨屋并未被完全烧毁,随后进行了重建。(《连平县革命史迹通览》)

如今,作为新连河边区游击队(连南飞虎队)驻地旧址的杨屋,已被修缮一新,进行了相关陈列布置,并作为红色展馆对外开放。

■文/图: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万绿湖开渔啦!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