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踩龙习俗展新姿 乡情如火映河源

2024-02-25 17:08:38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踩龙是连平县大湖镇五禾村五果片群众在元宵期间庆贺婴儿诞生的人生礼俗活动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7a1b497bba07d8ccf6eac98dc19c9aa5_hyrbs0225001_002_02_s.jpg

■踩龙时,人们点燃竹火炬,接力传递香火,寓意着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新年新气象,龙年迎吉祥。元宵节前后,河源的年俗活动走向高潮,多地开展延续上百年的传统习俗活动,东源、连平、龙川等县多个镇村在元宵节前举行各种追龙活动。

近年来,河源的年俗活动日趋丰富,参与者不仅有当地村民,还有众多来自邻近县镇村、河源市区、珠三角乃至外省人士,媒体关注热度持续上涨,央媒、省媒多有报道。

今年正月十二,连平县大湖镇五禾村五果片举行踩(柴)龙活动,简朴而不失隆重,吸引了本村及邻村村民,以及众多游客前来参与。

■文:本报记者 凌丽

接麻橙仪式

寓意生活节节高

活动分为启动仪式、接麻橙、非遗展演、上灯、饮灯酒(客家宴席)、诵读祖训、“村晚”文艺演出、踩(柴)龙非遗习俗等8个环节,将大湖镇新春佳节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踩(柴)龙习俗活动呈现给群众,充分展现乡村振兴为连平大湖镇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踩龙开始之前,有一个重要仪式:接麻橙。村民介绍,接麻橙意为接灯(既接丁),到过去一年中有男丁出生的家庭接麻橙,借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寓意生活越来越好。麻橙是一种用芝麻和糖制成形状为方形的小吃,接麻橙前村民会提前几天开始纯手工制作。

接麻橙习俗由族长领队,先在祖祠堂吊上一盏大花灯,并设上香案。每个上一年有男丁出生的家庭,在祖祠摆上一张桌子,写上新丁姓名与祝词。然后,组织龙狮队伍和锣鼓队伍从祠堂出发,族长带领龙狮队和锣鼓队,走往本屋头灯的家庭(去年第一个生儿子的家庭),在族长对该家庭送上祝福后,男丁父亲手抱一托“麻橙”(用一个托盘,把“麻橙”叠在上面,叠成塔状,至少要25斤),紧跟队伍,全部家庭接完后,走回祠堂,将麻橙呈贡在祠堂里,并烧香祭祖,其间鞭炮齐鸣。

这时候村里年满15岁的男丁分别到各家饮灯酒,饮完灯酒后,灯主要给60岁以上老人回手信,即一块猪肉,以示答谢。白天上灯庆贺仪式完成后,晚上就举行踩龙活动。

饮灯酒传祖训

文化习俗心连心

大湖今年的踩龙活动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体局、市文化馆等部门重视,有关人士亲临现场,8个环节安排得环环相扣。上灯仪式大致如此:灯主迎灯(龙狮、锣鼓、鞭炮)—送灯入祠堂(龙狮相随)—祠堂内祭拜(龙狮相随)—摆放吉祥物—灯主升灯(舞龙舞狮庆祝)—上族谱。饮灯酒仪式中,灯主宴请亲朋好友和领导嘉宾饮灯酒,品尝本地特色菜,共享本地美食,展示连平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体验乡村宴席的热闹祥和场景,体现众乡亲的团结和谐。

活动还安排了诵读祖训环节,召集今年刚入学学生和上灯的人员到祠堂内,由族长诵读祖训,教育学子和青少年要铭记尚读静学的训诫,团结互助,学业有成,不忘根、不忘本。

踩龙开始之前,还有“村晚”文艺演出,表演形式有歌曲演唱、舞蹈表演、器乐演奏、情景表演等。

踩龙溯源 古老习俗焕新生

夜幕初临时开始的踩龙活动,是五禾村五果片人人参与的最重要的一场压轴仪式。

踩龙是连平县大湖镇五禾村五果片群众在元宵期间庆贺婴儿诞生的人生礼俗活动。相传起源于明成化至弘治年间,五禾村(即现在的老屋下、骆形屋等屋)先祖万顷公父子,在五禾沙湾深山里盖了一座家庙,里面供奉着观音娘娘、文殊菩萨和曾德慈祖姑,万顷公父子为了表示自己对上代先祖和各类神灵的敬奉之情,便形成了正月十二和十三踩龙祈福的习俗。据称,五禾片村民是清雍正年间从大湖寨迁移而来,自从定居于此,便有上灯踩龙活动,因此,五果踩龙习俗已有近300年。除1967年—1978年、2020—2022年期间有过中断,其余时间基本按时举行。

“踩龙”之名也不尽如一,曾有人说叫“寨龙”、又有人说叫“柴龙”,也有人说“追龙”,也写作跹寨龙、出柴龙等。有村民在20世纪80年代访问过多位老人,都说应该是“踩龙”,意是踩龙唤醒龙神,沾沾龙气,祈祷家人健康、耕种顺利。村民在申报市级非遗项目时,写作“踩龙”。

踩龙时,人们点燃竹火炬,接力传递香火,寓意着薪火相传。先要绕祖祠一圈才出发,数千人手持竹火炬沿着山脊,敲锣打鼓,驱邪送瘟神。千人的火光,从远处看就是一条蜿蜒游动的鲜活的火龙,将山脉上的“龙”唤醒,把“龙气”接回家中。一两个小时后,踩龙队伍回到祖祠堂,举着火把进行祭拜。然后,将火把带回家中,将火把插在家门前,意为接“龙运”。

村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要遵循祖训,传承文脉,祈福新的一年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五禾村村民总结踩龙习俗有以下几个寓意:一是添丁之喜,全族同庆,举行绕山巡游,告慰先祖;二是纪念先祖是从大湖寨半夜摸黑搬迁出来,用火把找回记忆;三是新春伊始,彰显勤劳之风,沾沾龙运,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全村齐参与 浓浓乡情映火光

正月十二傍晚,五禾村各家各户的人们拿着就地取材用新鲜绿竹做的火把,火把里塞有棉花或是草纸,在活动现场装满火水(煤油),各屋男女老少齐聚祖祠堂大坪,在族长主持下,点燃火把,挑着香烛、鞭炮,排好队形,跟随锣鼓队,由祖祠堂出发,沿着山路前进。

这晚参加队伍的人们来自各地,有村民预估,本村及邻近村民约占所有参与人数的1/3,其余多来自外镇、市区及其他城市,有的纯属来参观,有的因为摄影、诗词创作前来采风。一名参与者说,他在微信推文中看到有这个活动,就从广州自驾赶来了。

站在队伍中间,蜿蜒山路上,前不见龙头,后不见龙尾,只有前前后后映着火焰的红红笑脸,一个接着一个,一眼望不到边。

“我村村民年年都要参加踩龙的,哪年没参加,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外地工作的村民就算不回来过年,也必定会回来踩龙。”连平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踩龙的传承人曾志明说。

曾志明介绍,该村骆形屋踩龙走的路线是从塘圈行开始、到龙祖山、壆背、长岗埂、莲塘尾、黄泥塘转沙塘而回,祈求新的一年平安。

五果老屋下的路线是先绕行门前塘、经楼下屋、中心堂屋、仰窝屋、石壁顶、参坑顶,到龙祖山,回祖堂的火从上厅侧门入,拜谢列祖神位。

长长的踩龙队伍按着自己的节奏往前游动,沿途人家放烟花、鞭炮,迎接踩龙队伍。走在人群和火把中间,让人感觉温暖、有依靠,旧年种种烦恼,仿佛被火光给燃去,而光明和希望,就在前面,就在手上,照亮了脚下要走的路。

“全程大约五六公里,路上有说有笑,不会觉得累的。”曾志明笑道。

途中不时有维持秩序的志愿者指引队伍方向,数辆消防车连同多位消防员严阵以待。而踩龙队伍的人们也很留意手上的火把,相互提醒。一个多小时后,火龙龙头回到祖祠,鞭炮、烟花大作,“龙身”也逐步消散,踩龙活动圆满结束。

曾志明表示,这一传统习俗成了连结村民眷乡情怀的纽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单凭务农劳作的人口已锐减,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现代工业化的兴起,村民为了生活和工作的便利,越来越多地将家安在了外地,这必然将导致游子回乡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需加大宣传家乡情,增添凝聚力。

    上一篇:是教材,是火种,是号角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