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中共九连地委、粤赣边支队机关报《粤赣报》:

是教材,是火种,是号角

2024-02-18 11:18:31 来源:河源日报

70fbfa5042342e284d6845186a70a00c_hyrbs0218007_001_01_s.jpg

■流通券布告

7b68c547b781202211c1b4e80f146810_hyrbs0218007_001_02_s.jpg

■1948年8月15日粤赣报创刊号(局部)。

在我市各县区的博物馆里,都可见馆藏《粤赣报》及其后身《东江报》等报的身影。当时,《粤赣报》发行量甚大。

《粤赣报》是中共九连地委、粤赣边支队(后改称东江第二支队)机关报,于1948年8月创刊,由支队政治部主任黄中强兼任报社社长,陈东任副社长,原河东区《燎原报》记者陈培任总编辑。

《粤赣报》在宣传政策、鼓舞人心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它为载体的强有力的政治宣传攻势,动摇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在游击区里,它是战斗的号角;在连队里,它是政治课、文化课的教材;在国民党统治区里,它成了革命的火种。

《前进报》:东江纵队机关报

回溯“两纵”所办的最早报纸,需提及在艰难办报过程中几经更名的数家报纸。

东江抗日游击区创办最早的报纸,为1941年1月和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分别在东莞的大岭山、宝安的阳台山创办《大家团结报》、《新百姓报》。当年7月,两报合并为《新百姓报》。次年1月,《新百姓报》更名为《东江民报》,谭天度任社长。3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军政委员会决定将《东江民报》更名为《前进报》,并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机关报。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进报》因此成为东江纵队的机关报。

《前进报》原为油印4开2版小报,报社无固定地址,报社工作人员跟随部队在东莞、宝安和大鹏半岛一带辗转,流动办报。1945年春,东江纵队主力越过东江北岸,挺进罗浮山开辟根据地,前进报社设罗浮山朝元洞。前进报社几经辗转得到印刷机后,由原来的手工油印变成机械铅印,改为4开4版铅印报,每周一期。

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奉中共中央命令北撤山东省烟台,《前进报》停办。办报4年多来,共出版了100多期。

1948年2月15日,中共广东省江北地委和江北支队(后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机关报《大众报》创刊,以刊载新华社电讯和部队新闻为主,重大战况、事件另发《号外》,4天1期,8开2版,每期发行1000份以上。

在九连山连和区办有《人民报》,在和东区办有《大众报》,在河东区办有《燎原报》,这些报刊均不定期出版。

1948年,《粤赣报》创刊

《人民报》,即为《粤赣报》前身。

1948年夏,九连人民武装部队经过第三次反“围剿”战斗和新式整军运动,政治素质和军事技术有了显著提高。为扭转九连地区战局,配合全国解放战争,九连工委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指示,成立中共九连地委和粤赣边支队司令部,组建主力部队,公开打出“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旗帜。同时,新成立的九连地委决定将原九连工委创办的《人民报》改为《粤赣报》。《粤赣报》即为中共九连地委、粤赣边支队(后改称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机关报。7月,香港分局派陈东到九连山地区,负责《粤赣报》筹办工作。

当年8月7日,九连地区武装部队在河源上莞举行粤赣边支队成立庆典。

随后,《粤赣报》领导班子定了下来。九连地委决定由支队政治部主任黄中强兼任报社社长,陈东任副社长,原《燎原报》记者陈培任总编辑,邬维梓、曾惠存任编辑,记者叶若舟,工作人员有庄云光、郑安、欧阳广田、吴斌(女)等12人。

8月15日,《粤赣报》在曾田附近的一个山庄里出版创刊号。这一期《粤赣报》不仅刊发了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成立和支队成立典礼的盛况、宣言、布告,《本军目前的具体政策》等消息,还发表了支队首长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和各部队首长、新华社的通电。

《粤赣报》创刊号在《创刊词》中向读者阐明该报主要任务:“一是宣传与解释本区领导方面的各项政策、主张。其次是报道本区、友区及敌区的群众斗争和本军、友军的战绩。三是普遍、深入地反映党政军民各方面的情况,无论是生活、思想、情绪、工作、学习,凡属有鼓舞作用的,都是重要的材料,领导方面的政策与主张所引起的反应,也将特别注意,以求对工作上的推引与检讨方面有所助益。”

《粤赣报》始终以宣传和教育群众、打击敌人、推动革命战争向前发展为根本宗旨,大力宣传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方针政策,及时报道九连山地区人民群众斗争和部队的战况,深受广大军民的欢迎。各地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学生及工农群众争相传阅,部队指战员把它当成政治课、文化课的好教材,称赞《粤赣报》是“指导员”,在营区出现了“看报热”。

《粤赣报》除了编印报纸,还编印活页的《新华社电讯》,供各级指战员了解国内动态和国际要闻;还编印32开本的《每月文摘》书刊,刊登党中央的文告、政策法令和理论文献,作为干部政治读物,为接管城市作准备;集中编印有关工商业政策、干部思想作风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文件、著述等。

战火中艰难曲折的办报过程

《粤赣报》创办初期,设备简陋,4支钢笔,一块钢板,3块大小不同的油刷,几瓶油墨,就是报社的全部家当。

九连地委、支队司令部对《粤赣报》工作非常重视。黄中强经常过问报纸的出版工作,钟俊贤为报纸撰稿,修改审定社论。部队的各级指挥员、机关干部和连队的文化教员,都是报社的通讯员。地方党的同志也通过地下交通站,把活动的情况转到报社,为报社提供了不少新闻素材。

为及时、准确地报道战况,鼓舞士气,记者常常深入前沿阵地采访。1948年11月15日,部队在大湖狮子脑围歼保一团冯连。随军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战地采访。

记者叶若舟随九江队“钢铁先锋队”的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奋不顾身地冲向前沿阵地,衣服被打穿了4个洞,采集到指战员们奋勇杀敌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指战员真英勇,撼天地泣鬼神》的通讯,给参战部队予以很大鼓舞。战斗结束后,报社全体同志连夜撰稿、刻写、印刷,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大湖狮子脑战斗的胜利消息。

1948年秋冬间,粤赣边支队连续取得了江边白马、大湖狮子脑等一系列战斗的重大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九连地区的战局。

面对这一片大好形势,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支队政治部为了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办好《粤赣报》,充实了报社的力量,调来随军记者李昌实、李翠、李蓝天,誊写员唐瑜,发行员饶茵、曾秀霞等人。

《粤赣报》的巨大“威力”

在解放战争的连天烽火中,《粤赣报》成为东江地区宣传解放战争的号角,发行区域扩散至韩江、北江流域及香港。曾任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司令员的钟俊贤称:《粤赣报》是“对敌斗争的精神炸弹,是粤赣边新文化战线上的一支突击力量和一面光辉的旗帜”。

创刊之初,《粤赣报》是油印报,4开两版,用两张蜡纸刻写。由于环境恶劣,粤赣报社经常处于转移状态,材料也缺乏,找纸张不易,创办三个月才出版了7期,后随着战局的扭转改为三日刊。

随着九连战局的扭转,报社的人才队伍也逐步扩大,还派出了两名随军记者,全社共有20多人,老隆解放前夕又改为两日刊。

《粤赣报》的印刷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由原来油印六七百份增加到近千份,由旬刊改为三日刊,发行面扩大到韩江、北江、香港等地。他们还通过地下党或邮政部门邮寄到国民党各级政府、机关和群众手中。

《粤赣报》的“威力”是巨大的,以它为载体的强有力的政治宣传攻势,动摇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在游击区里,它是战斗的号角;在连队里,它是政治课、文化课的教材;在国民党统治区里,它成了革命的火种。

1949年4月,《粤赣报》为报道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喜讯,专门编印了特大“号外”,配上彩色的《解放区形势图》刊发后,从游击区到国统区都为之震动,游击区军民更是喜形于色,奔走相告。

1949年5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向南挺进之际,保十三团宣告起义,并马上配合东二支发起老隆战役,东江上游“变了天”,龙川、和平、连平、紫金、五华等县相继解放,为南下大军进入粤东打开了通道。粤赣报社随司令部移驻老隆城山背的一个山窝里。战斗打响后,报社的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前沿阵地。有的同志一连几天没休息。总编辑陈培到前线采访,撰写《我军全线出击东江两岸各城市,曾天节团长率保十三团起义》的特号新闻,报道了我军进军老隆、捣毁国民党保四师师部的经过。

曾画钞票在粤赣湘边地区流通

除了做各种宣传、报道,《粤赣报》还曾在金融界发挥过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曾画钞票并在九连山区流通。

1948年底,为解决部队给养困难和恢复发展九连山区经济,中共九连地委和粤赣湘边支队司令部决定发行信用流通券,并将印制发行任务交给军需室负责。

由于九连山区没有印刷厂,也无印钞机,九连地委和支队司令部决定用油印机套色印制流通券,请粤赣报社油印室的庄云光负责刻画、印制等工作,流通券上的文字,请欧阳广田刻写。

庄云光凭着过硬的书画功底,只用一支钢笔、一块钢板,便画出了不同图案、面值的钞票(正式称为信用流通券),再配上不同的颜色印出来,大家拍手叫好。后来,由于形势发展,需求量日增,参与刻制流通券的同志逐渐增加,尤其在老隆解放后,参与印制的同志达20多人(《华南革命根据地货币金融史料选编》)。这些钞票,具有收藏价值。

画出来的钞票必须讲信誉,让民众放心使用。为此,《粤赣报》不时发表一些文章,阐释相关政策,推动流通券的发行与流通。

1949年8月15日的《粤赣报》头版,接连发表了两篇相关文章:《边纵负责人发表谈话 阐释流通券发行问题》(头条)、《老隆镇各界人民一致欢迎流通券》。

头条文章配有副标题:“林寨一带券廿五元值谷百斤,二元五角值猪肉一斤,四元值油一斤。”具体是边纵哪位负责人,文章中以“某负责同志”代称。

为什么要发行流通券?该负责同志是这样回答的:“流通券的发行完全是为了适应目前市场上人民迫切的需要,因为本区自从许多县城和重要市、镇解放之后,不但建立了地域辽阔的一整块解放区,而且和闽粤赣边区打成了一片,各地的物资交流和市场交易在日趋扩大和发展中,但由于华南人民银行的成立尚需一些时候,人民券未能及时迅速发行,各地仍以谷米为贸易媒介和流通手段,运费增加,损失巨大,致使商品成本增高,买卖受到影响。为了繁荣城乡经济、便利物资交流,适应市场急需和顺应人民要求起见,特发行‘粤赣湘边人民流通券’。这是一个临时性的钞票,在本区内作为商场买卖、缴纳税款和一切公私收支之用,将来华南人民银行人民券发行后,再按资收回。”

据当时记者报道,“人民流通券即将发行的消息传至老隆后,记者特走访老隆各界,他们一致表示热烈欢迎与支持……尤其是经商者,更是渴望当局快些发行流通券。”

新中国成立前夕,粤赣报社驻老隆

1949年5月老隆解放后,粤赣报社亦随部队指挥机关迁驻老隆镇寨背街。6月,粤赣报社接管了老隆工合印刷社。从此,《粤赣报》改为铅印,由双日刊改为四版日刊。报社人员增加到七八十人,机构逐步健全,日趋正规化。粤赣湘边区党委和纵队司令部发出的许多指示、号令,都是通过《粤赣报》公开发布的。

7月之后,东江上游地区已大部分解放,东江、韩江地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广东的重要基地。南下大军即将进入粤赣边界时,边纵司令部发出了“扫除残敌,迎接南下大军”的号召,报社的宣传任务更加繁重。除了报道部队战况、群众运动、政权建设、宣传方针、政策、指示、号令之外,还开辟了各种专栏,如《每周时事》《政策问答》《迎军支前》《副刊》《阵地》《信箱》等等,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宣传内容更加广泛,针对性更强,作用越来越大。

1949年10月21日,《粤赣报》(总第一九八期)出版最后一期。这份1948年8月15日诞生于曾田附近山庄的报纸,于1949年10月停刊,共刊发178期。停刊后,工作人员先后分别加入河源、惠州的《新闻报》《东江日报》,后合并于《东江日报》。《东江日报》主要围绕巩固新生革命政权、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进行报道,报道地域范围为当时的东江行署,辖地包括现惠州、河源、汕尾、深圳、东莞所辖范围,以及增城县、从化县和五华县等。那时,为防敌特袭击,记者下乡得配备手枪,夜间休息时报社人员轮流站岗放哨。

此后,《东江日报》先后更名《东江报》《粤东农民报》《惠阳报》《惠州报》,1993年10月1日更名为《惠州日报》至今。

■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为“百千万工程”铺筑“快车道”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