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中院
能动司法护航河源高质量发展
■紫金法院龙窝法庭运用“客家擂茶调解法”化解群众纠纷。
■连平法院巡回办案到桃园,服务特色产业发展。
■河源中院联合广州、深圳、韶关、惠州、东莞五市中院在全省率先建立东江流域司法保护协作机制。
核心提示
法治惠民生,服务促发展。河源中院紧扣市委“五大产业”“七大行动”工作部署,树牢和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更优营商环境助发展、惠民生。
河源中院积极探索以高质量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河源路径”,出台《为绿美河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的行动方案》,着力构建东江流域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奏响绿色发展最强音。
河源法院还立足客家传统文化,积极推进人民法庭“一庭一品”创建,摸索总结出客家擂茶调解法、饶让调解法、“法院+”调解法,打造人民法庭建设“河源样本”,为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河源建设贡献法院力量。
近两年来,河源市两级法院紧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在能动履职上下足功夫,在主动服务上精准发力,为河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入司法新动能,以高质量司法服务河源高质量发展。
以能动司法护航“百千万工程”
河源法院牢记“国之大者”,紧扣市委“五大产业”“七大行动”部署,从严从实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努力为河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河源中院主要负责同志到市工商联(总商会)走访调研,以优质司法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要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调研后,河源中院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全市法院将持续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定期研究类型化司法需求,精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源中院联动市知识产权局等单位,签订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机制合作备忘录,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茶罐子、油瓶子”工程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保障。
河源中院建立了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召开了破产处置工作联席会议,稳妥审理振邦公司等破产案件21件,盘活资产14亿余元,贝嘉利等10家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通过和解或重整获得新生。
河源中院推动设立了源城法院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庭、紫金法院江东人民法庭,在县域工业园区全覆盖设立“法官工作站”,开展暖企稳企护企行动,高标准服务“百千万工程”。
在法院受理的一些案件中,一边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边又关系到企业“生死”。这种“两难”局面如何破解?
河源高新区,一家大型家具公司涉案的定制流水线设备由于未达到合同要求的标准,无法投入运作,设备生产厂家投入巨大,面临破产危机。经过承办法官的督促协调,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河源中院据此作出了民事调解书,295.1万元的生产线设备终于避免了成为一堆废铁的命运。
以上个案是河源法院能动司法的一个缩影。如何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提振市场信心,河源法院一直在探索。
面对信用卡欠费等小微金融案件呈现爆发式增长、金融纠纷案件长期高位运行的突出问题,河源中院联合市金融局、人行河源市分行、河源银保监分局召开全市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推进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凝聚多方共治力量,以“小机制”促进“大联动”,通过非诉方式快速化解金融纠纷1060件。
河源中院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成立问题楼盘工作专班,定期研判分析风险隐患,合力推动11个项目竣工验收并交付,指导源城法院综合运用“首案示范裁判+联动职能部门化解”模式,一揽子化解6000余件问题楼盘矛盾纠纷。
以最严密法治护航绿色崛起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春节刚过,河源中院党组班子成员就马不停蹄,围绕“以高质量审判工作服务保障河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题,分赴各县区法院及人民法庭等开展专题调研,走基层、察民情、听民意、集民智。
“全市法院要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找准服务河源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奋斗姿态开启新一年工作。”调研时,河源中院主要负责同志的话语掷地有声。
金鼓催征,奋楫扬帆。河源中院奏响绿色发展最强音,积极探索以高质量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河源路径”,在绿色转型做谋划,在低碳治理上下功夫,在生态富民上做文章,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河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入司法新动能。
2023年,河源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再升级。
市中院、市林长办、市林业局在市属国有桂山林场联合举行“林长+森林法官”协作机制启动暨“森林法官”工作室授牌仪式,三方共同签订《关于建立“林长+森林法官”协作机制的实施方案》,为桂山、黎明、红星等6个市属国有林场授“森林法官”工作室牌匾,推深做实林长制实现“林长治”,谱写法徽红守护生态绿新篇章。河源中院“‘林长+森林法官’生态联保平台建设”入选广东法院 “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专题改革案例。
河源法院进一步健全环境资源“三合一”审判机制,将涉环境资源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统一集中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矿、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破坏环境犯罪,源城法院审结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入选广东法院服务保障“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
据统计,河源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企业近50家,闻名中外的河源水资源正源源不断变成“流体黄金”。优质丰富的水资源,离不开水源地高水平生态保护。河源中院坚决扛起保水政治责任,依托行政审判支持行政机关履行保护水源地职责,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筑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屏障。
扩大河源水资源保护“朋友圈”,河源法院一直在行动。
河源中院积极开展“司法护航美丽东江”行动,联动广州、深圳、韶关、惠州、东莞五家中院在全省率先建立东江流域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工作做法被省法院推广至西江、韩江、北江全流域,并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推介。
以创新举措护航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离不开司法的服务和保障。河源中院聚焦河源农业发展优势,出台并深入实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保障14条措施》。
河源法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司法惠农贯穿在每一个环节,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多元解纷工作深度融合,以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护航乡村振兴战略。
“采购商不给鹰嘴蜜桃款咋办?”“果农不给包装盒款怎么解决?”困扰果农的这些问题,因巡回法庭的成立迎刃而解,这也是河源法院近年来加强本土优质农产品种源、核心技术、地理标志司法保护的生动实践。
在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之际,连平法院在县鹰嘴蜜桃主产区上坪镇设立九连山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在核心产区中村村设立“法润桃源”法官联络服务点,开展线上指导调解30余次,以实际行动助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龙川、紫金、和平法院建立茶油、蝉茶、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地理标志产品司法保障机制,推行“特色产业链+司法服务”,助力打造更多镇域经济“单项冠军”。
围绕“六色”旅游,和平、紫金、连平等法院设立墩头蓝、忠信花灯等非遗司法服务点,龙川法院设立“佗城古城文物保护巡回法庭”,东源法院设立万绿湖旅游巡回法庭,积极运用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等快速审理机制,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调解,筑牢“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法治屏障。
以深化诉源治理护航平安河源
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河源中院主动融入市委领导的“1+6+N”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以全市14个人民法庭为基点,依托84个法官联络点、诉讼服务站,在线对接52个调解组织,设立专门调解室30间,在未设人民法庭的乡镇、社区建立12个网上巡回法庭和7个巡回审判点,引入255名特邀调解员,构建“庭、站、点、员”四位一体司法服务网,将诉讼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河源法院推进全链条诉源治理,推动紫金县、和平县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完善“庭所共建”联动联调中心建设。聚焦金融借款、道路交通、物业管理等十类民商事纠纷频发高发的重点领域,建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金融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以“小联动”撬动“大治理”,两年来诉前成功调解案件1.75万件。
紫金法院龙窝法庭提炼擂茶文化中蕴含的“礼”“合”“和”“亲”四字要义,运用擂茶、品茶、话茶三步调解流程,形成“擂茶调解法”,2023年调撤率81%,获评全省法院“推动诉源治理工作成绩突出人民法庭”,工作经验获最高法院、省委政法委、省法院肯定推广,在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广泛报道。
河源中院积极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无讼园区、无讼乡村(社区)”创建,指导人民法庭立足辖区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因地制宜发挥党建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引导作用,创新调解工作方法和协同治理模式,形成一法庭一特色、一法庭一品牌,促进司法与客家文化融合发展。河源中院“一庭一品”改革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推动诉源治理”典型案例。
■组稿:本报记者 刘烨华 通讯员 沙巧 徐晓曦 陈碧霞 ■图片:河源法院提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