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河源展新卷
——河源日报30年关注重大新闻事件回顾
(2009-2023)
2009年
入选“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在杭州举办的“2009第二届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上,我市成功入选“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每3年推选一次,通过对基础休闲力、环境休闲力、市民休闲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历经“提名推荐、网上投票、专项调查、专家评议”等程序而评选出来。我市因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生态优美、景色秀丽等特色和优势而受关注。同时,我市积极推动休闲产业的发展,使休闲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广东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最快、最受广东和港澳游客喜爱的休闲度假基地。此前的2008年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其中河源市与清远市、山东省烟台市并列“增长竞争力”全国第二位。
2010年
第23届世客会在我市举行
千年古邑,喜迎世客。2010年11月29日晚,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在我市隆重开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6000客属乡亲齐聚客家古邑,规模之大创下历届世客会之最。这是一次弘扬客家文化的盛会,一次共谋发展的盛会,一次游子团圆的盛会。12月1日,本届世客会圆满结束,本报刊发题为《凝聚客属力量,共创客家伟业》的社论认为,第23届世客会是我市举办的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一次盛会。世客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不但体现了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办大事的卓越能力,体现了崛起河源打开山门走向世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加彰显了客家文化、传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
2011年
水上居民“登陆”为城里人
2011年5月10日,我市第一批59户水上居民告别船居生活,登上了“幸福的彼岸”,当年11月,市区水上居民上岸工作全部完成。“天公吩咐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我市历史上曾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世世代代生活在东江之上,逐水而居,以水为生,为东江增添了岛阵风樯的渔家风景线,数百年前形成了宝江渔唱(河源老八景之一)风景。2009年,我市启动了水上居民的摸底工作。2011年,两江市区河段水上居民安置工程被列为十件实事之一。两年来,经过多方努力,我市先后筹集了20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对水上人家进行安置,帮助这些在东江上的水上居民上岸定居。
2012年
广河高速全线贯通
2012年1月10日,广河高速公路惠州段竣工通车,标志着全长149公里的广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我市到广州车程缩短至一个半小时。2月10日本报推出《通往春天的广河》大型报道,对比河源与珠三角城市到广州的时空感受,展示广河高速公路的开通给河源带来的重大影响。广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不仅大大缩短了我市到广州、东莞的里程和时间,还增强了我市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的联系,对推进珠三角产业向粤东北山区两翼转移、开发旅游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珠三角与粤东北、江西、福建、华东地区之间新开辟出一条快速畅通的高速公路。
2013年
开发江东新区
2013年11月25日,我市城市发展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河源江东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经十二届15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河源江东新区正式获得“出生证”。江东新区承载着我市跨越发展的梦想。江东新区规划总面积434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规划起步区面积10.4平方公里。
2014年
汕昆高速公路动工建设
2014年,汕昆高速连平段正式动工建设。汕昆高速公路连平段全长73.35 公里,工程投资83.1 亿元,设置忠信东、油溪、连平县城东、连平县城西和陂头5 个互通口。同时,汕昆高速公路还在三角镇和元善镇设置两个立交枢纽互通口,分别与粤赣、大广高速公路对接互通,成为连平县东西相连的一条 “大动脉”。汕昆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省重要出省通道之一,更是连平人民盼望已久的交通要道,项目建成通车使连平县城到市区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1.5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之内。
2015年
成功获评
“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15年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东源县仙塘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市国税局、和平县阳明中学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6年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2016年,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第一年。当年3月底,我市擂响了3年脱贫攻坚战的战鼓,共255个相对贫困村、1.46万户贫困户纳入对口帮扶范围。其中,深圳市对口帮扶214个村,共派出214名驻村干部;我市选派238名正科级党员干部进驻我市贫困村,开始为期3年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生涯。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我市着重推行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资产扶贫、就业扶贫等扶贫方式,帮助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当年,我市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再次在全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位列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第一梯队,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扬,我市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2017年
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2017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2017年国家园林城市名单,包括河源市在内的35个城市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的检查验收,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创园工作中,我市按照“300米见园”的原则,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推进公园绿地建设,不断优化公园结构布局,完善公园配套设施,实现“园中建城、城中建园、人在园中”的公园城市格局。
2018年
新发现两种极度濒危兰科新物种
2018年3月,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我国两种极度濒危兰科新物种——广东舌唇兰和紫金舌唇兰。这是我省首个由林业自然保护区科技人员发现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命名的植物新种,也是我市首个由本土技术人员发现、发表并命名的植物。广东舌唇兰和紫金舌唇兰的发现,增加了植物物种特别是兰科植物、腐生植物类群的多样性,丰富了植物物种基因库和兰花观赏种类,为兰科育种注入新的种源,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长方式,为兰科植物的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2019年
战胜“6·10”“6·12”特大洪灾
2019年6月9日至13日,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持续袭击我市中部和北部,洪水肆虐、一片泽国、险情四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防汛抢险救灾的“高级别”,迅速有力采取各种措施,有效组织力量第一时间采取行动、第一时间处置险情、第一时间转移群众。雷霆救援,一个个惊险的事例就是有力的证明: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团结协作,广大部队官兵和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下,“6·10”“6·12”特大洪灾的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洪水退去后,河源人民上下一心、同舟共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灾后复产重建为生活托起新希望。
2020年
全面抗击新冠疫情
2020年开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全民战“疫”就此打响。“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我市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投身抗疫一线,积极响应国家和省的号召,派出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疫情防控工作;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群众树立“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以及提升自我防护能力。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我市充分彰显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实干作风,舍生忘死、迎难而上的忠诚品格,以及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道义担当。
2021年
赣深高铁正式开通
2021年12月10日上午9时55分,从深圳北首发的G4640次列车驶进赣深高铁河源东站,标志着广东最后一个不通高铁的地级市——河源,正式迈进高铁时代。赣深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港(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接已通车运营的京港高铁昌赣段,南连既有的广深港高铁和杭深高铁,途经江西省赣州市和广东省河源、惠州、东莞、深圳等地市,线路全长43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14座车站,其中我市境内有4座车站,分别为和平北站、龙川西站、河源北站、河源东站。赣深高铁的开通,意味着我市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为河源加快全域全面“融湾”“融深”迎来无限的发展机遇,广东省实现“市市通高铁”。
2022年
馆藏恐龙蛋化石
超2万枚
2022年9月28日,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的恐龙蛋化石数量达20025枚。我市素有“南国生物宝库”之称,早在2004年12月,我市馆藏恐龙蛋化石数量达到10008枚并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因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我市被誉为“中华恐龙之乡”。2022年11月28日,河源恐龙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华南地区目前唯一开展恐龙资源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研究所成立后能更好地开展河源恐龙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市的恐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2023年
实施“百千万工程”
2023年2月21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会召开,我市全面启动“百千万工程”。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也是我市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良好机遇。我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劲干劲,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加快推动制度机制、营商环境、招商平台、科技研发等方面创新,聚焦破解县镇发展难题,建立多元解题机制,系统推进工作落地见效,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3年11月,我市1个县、5个镇、60个村入选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
(本报记者 邹茹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