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河源展新卷
——河源日报30年关注重大新闻事件回顾
(1994-2008)
30年来,河源日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河源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奏响党的声音和改革发展主旋律,体现党报独具的高度。30年来,河源日报一直深耕本土、聚焦热点,坚持“内容为王”的办报理念,用笔触和镜头记录时代足迹,体现党报应有的温度。30年来,河源日报牢记使命、守正创新,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用精品力作引领思想舆论导向,体现党报特有的深度。
1994年
建设灯塔盆地战略决策提出
199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灯塔盆地“三高农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提出充分利用盆地较好的开发条件,大规模地发展种养业,种植业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蔬菜、玉米、速生丰产林、优质水果等;养殖业重点发展瘦肉型猪、菜牛、优质鱼等,并向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方向发展,以带动全市“三高农业”的发展,同时使其成为广东省的“三高农业”基地。
1995年
万绿湖风景区首销门票
199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开发新丰江水库,开发建设“万绿湖风景区”。1995年7月15日,万绿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并于当年实行风景区门票制度。当年,市委、市政府依托万绿湖的风景资源,全面启动全市山区特色旅游业开发,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万绿湖风景区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如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万绿湖风景区已经成为河源生态旅游最亮丽的名片,正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996年
京九首列客车通过河源
1996年9月1日,京九铁路首列客车通过河源。当日下午4时15分,从深圳出发的深圳北至北京106首列客车于当晚7时38分到达河源。当天9时12分从北京至深圳105首列客车于9月3日6时37分到达河源。京九铁路是经过河源境内的首条铁路,途经源城、东源、和平、龙川等地,打开了河源的山门,运输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河源自此进入铁路时代。
1997年
我市开展“引进年”活动
1997年,市委、市政府将当年定为“引进年”。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引进年”活动,拉开我市新一轮招商引资的序幕,进一步营造优良投资环境,利用香港回归的大好时机,加大引进项目力度,力争引进上百个项目。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源已经成为一片投资热土,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扎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河源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全力打造“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良好发展势头,释放巨大发展活力。
1998年
建市十周年启动“二次创业”
1998年1月3日,我市在市区隆重举办庆典活动,纪念建市10周年。以10周年庆典为标志,我市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并由此进入第二次创业的历史发展阶段。1998年也是我市第二次创业的起步之年。当年7月27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焕发精神提高素质当好一把手,开拓奋进总揽全局推进二次创业》的报道,同时在头版刊发社论。社论指出,要把全市领导干部动员起来,以崭新的姿态,带领全市人民夺取二次创业的全面胜利。
1999年
首次发现兽脚类恐龙化石
1999年8月,我市再次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当时发掘出的恐龙骨骼化石有恐龙的肢骨、爪子、趾骨、脊柱骨等。专家鉴定,这是生活在70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是我市首次发现兽脚类恐龙化石。这一发现,打破了“有龙无蛋,有蛋无龙”的传统观念。经专家鉴定,这些恐龙骨骼属于窃蛋龙类,被命名为“黄氏河源龙”。截至目前,我市出土恐龙骨骼化石共13具,包含4种类型。
2000年
启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0年1月6日,我市召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动员大会,我市“创优”正式拉开大幕。会议提出,要努力营造旅游大环境,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把河源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会议要求,各参与创建的单位逐项落实责任,强化旅游整体形象和旅游软硬环境建设,全面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业素质,突出“四个重点”(即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塑造河源旅游新形象,抓好发展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1月我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牌匾,正式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从此,我市的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休闲旅游“后花园”。
2001年
全市GDP首破百亿元大关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2.3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我市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良好进展,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步伐加快、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实施,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五”计划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
2002年
打响抗击“非典”第一枪
2002年12月中旬,中国乃至世界首次报告SARS病例在我市被发现。紫金人黄杏初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呼吸急促、两肺阴影等症状,病情随后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衰竭。次日,一名在深圳的的士司机患者也因相似症状进入市人民医院救治。我市成为全国最早报告非典型肺炎病例的地市。我市及时、迅速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疫情,并对患者和被感染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为随后的全国性“非典”抗击战的打响和取得最终的胜利,争取了极为关键的时间,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在全国所有发现疫情的地级市疫区中,作为最先报告疫情的地区,我市19名“非典”患者全部康复,未出现一起死亡病例。
2003年
市高新区挂牌成立
2003年6月28日,是我市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市高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市高新区首期规划总面积18.31平方公里,其中首期开发区面积10平方公里,启动区面积5平方公里。正是这5平方公里的启动区上,承载和寄托着河源“工业立市”的梦想。河源国家高新区的成立与建设,不仅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带动了各县区工业园发展,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
2004年
河职院落成并开学
2004年3月3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教学大楼正式动工兴建,河职院新校区首期工程是当年我市单个项目投资规模最大的工程。9月23日,举行落成暨开学典礼。河职院于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广东老隆师范学校的基础上设立,系教育部注册、地方政府投资的全日制大学。2003年 1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市区筹建规划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河职院新校区。
2005年
决胜“6·20”特大洪灾
2005年6月,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袭击了河源。从6月18日至6月25日,暴雨连下7天7夜,持续不断的强降雨造成全市江河暴涨、山洪暴发、泥石流横行。河源陡成泽国,交通、供电、通信大面积中断,水利设施遭严重破坏,大批房屋倒塌、农田被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洪魔肆虐下,解放军战士、武警、消防员、公安民警、党员干部、群众等千千万万人奔赴抗洪第一线,上演“生死时速”的大转移,谱写了一曲“以人为本、高度负责、英勇无畏、众志成城”抗击洪魔的赞歌。本报7月18日刊登题为《把抗洪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评论指出,“6·20”抗洪精神是河源人民美好品德、高贵品格的集大成,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必将成为我们战胜前进中的种种艰难险阻的巨大力量。
2006年
实施千村脱贫政策
2006年10月17日,我市的千村脱贫创新扶贫政策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2006年4月,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紧密联系我市实际制定了“十大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政策就是“鼓励贫困村筹资建设厂房出租,解决贫困村集体收入问题”(即“千村脱贫政策”)。千村脱贫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村(居)委会集体收入未达到3万元的,鼓励其筹资(不允许摊派集资或贷款投入)到河源高新区统一建设扶贫工业园,通过厂房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实施千村脱贫政策,一举解决了全市1100多个贫困村20多年想解决而没有很好解决的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问题。
2007年
“增坝精神”被传唱
2007年1月14日,连平县元善镇增坝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历经8年的艰辛,打通了横穿大石山的灌溉隧道483米,引来了河水灌溉2100多亩田地。经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10月12日,市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学习新时代愚公精神——“增坝精神”活动的决定》。12月13日至14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学者到连平县联合调研“增坝精神”,认为“增坝精神”是新农村建设的好样板、固本强基工作的好典型。当年11月19日,增坝村“高礤下隧洞”与附属水利设施连接,圆了百年引水梦。
2008年
挖掘“两地文化”
2008年1月10日,在建市20周年庆典大会上,时任市委主要领导首次提出“两地文化”(即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的论断。这一论断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专家学者多次充分研讨、论证。更早前的2007年9月27日,时任市委主要领导首次提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城市形象定位,从历史人文、生态文化两个方面概括了河源的城市形象。从2008年2月中旬开始,本报历时5个多月,走遍五县一区,推出“两地文化”大型系列报道。接着在市委宣传部的策划组织下,本报等市新闻媒体开展“客家古邑文化行”大型系列报道活动,这一论断丰富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作为河源城市形象的内涵,并逐渐得到学界、政界、商界等社会各界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的历史文化地位。
(本报记者 苏勇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