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生态环境局
厚植生态底色 奏响发展新曲
■3月30日,河源市生态环境系统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演练活动。
■8月24日,河源市开展“送法规送技术送服务入园区”环保宣传帮扶活动。
■景色优美的万绿湖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其中万绿湖(新丰江水库)榜上有名,这是对河源加大万绿湖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和提升的肯定。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放眼河源,山如黛染,水似碧玉。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月至11月,河源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1%,全省排名第二,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全市1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环境质量全省排名第一,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土壤和农村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全市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97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排名全省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3.2%,全省排名第三;绿化覆盖率43.73%,生态公益林总面积排名全省第二。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如今的河源,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依然在通向绿水青山的新征程上,奋楫争先,砥砺前行。
环保督察 高效整改解民忧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1月28日至12月9日,第二轮第二批省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我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是对河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次全面工作检视。
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哪里,整改落实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源城区雅居乐新地金摇篮幼儿园旁的充电桩充电时电流声很吵,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源城区迅速组织东埔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到现场调查核实,现场要求充电桩经营者在充电桩周边加装隔音围挡,并对充电设备过滤网进行清洗维护,定期对充电桩进行维护及检修,有效降低了噪声,切实解决了群众关切的问题。
在此次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市生态环境局坚持边督边改、立行立改,全力做好配合保障工作,从严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坚决守好河源的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岭。省督察组对我市综合统筹协调能力,积极配合协助动员会等会务、个别谈话、走访问询、现场陪同、后勤保障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市生态环境局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责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促整改、解难题、防风险、保稳定,高质量推进反馈问题整改和交办信访件办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落实“清单式+项目化+责任制”管理,依托市领导包案负责、挂案督办、专案盯办机制,强力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进一步巩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成效。
近年来,中央及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几轮“全面会诊”,有力指导推动我市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了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近60%,生态环境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持续提升。截至目前,第二轮省级督察164宗转办信访件办结率100%;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25宗交办信访件办结率100%,17项整改任务已完成5项,12项按时序推进中;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全面完成并销号;第一轮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全面完成整改。
接下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用好“双随机、一公开”“一证式”执法等监管手段,聚焦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持续开展系列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对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问题进行“回头看”,严防问题反弹回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防“一废一品一库一重”等环境风险,积极稳妥化解环境信访矛盾和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举一反三提升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信访件办理质量,确保整改成效经得起群众和上级检验。
科技赋能 打响蓝天保卫战
走进位于河源客家文化公园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站内自动监测设备齐全,各项空气污染物指标都逃不过自动监测设备的“火眼金睛”。
“我们通过使用自动监测设备对大气环境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通过对气象参数、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多个指标的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某个时间段某个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等级。”广东省河源生态环境监测站主任杨洋表示,目前我市有16个这样的空气自动站点,基本上能够确保整个辖区内的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
环境监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基础。为保证正常运行,自动监测站由专职技术人员对自动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并定期对监测设备开展质量控制和质量核查,确保监测数据科学、准确,为环境精准治理提供高效、科学的依据,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为进一步统筹开展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我市充分发挥大气专班预警“哨兵”作用,及时发布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持续落实每日大气巡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积极主动应对污染天气。据了解,今年1月至11月,累计启动污染天气应对4次共24天,有效减少了污染天气的发生。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控制机动车污染成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面对路上飞驰而过的机动车,如何迅速“揪”出尾气超标的车辆呢?
“目前我市安装了4套机动车遥感监测和8套黑烟车抓拍设施,布局在市区建设大道、越王大道以及河源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可全天候对道路行驶冒黑烟车辆进行抓拍。”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所所长梁贤东表示,12套设施在市区周边形成一个闭环,基本覆盖车辆进入市区的主干道,减少超标排放车辆进入市区,有效保护市区大气环境。
保卫蓝天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市生态环境局持续高位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健全大气污染联治机制,先后印发了《河源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河源市臭氧污染防治(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实施方案(2023—2025年)》,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移动源和面源污染管控,强化工业源污染治理,以坚决的态度守护河源市民的“蓝天幸福感”。
据了解,今年1月至11月,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1%,全省排名第二,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2.5浓度均值为20微克/立方米,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 治理大气污染,不是朝夕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接下来,市生态环境局将以多源共治为着力点,加强空气质量会商研判和对重点涉气企业的帮扶指导,大力推进移动源治理,加大对“黑烟车”和不合格油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贯彻落实《河源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协调各部门加强扬尘、烟花爆竹、露天焚烧、餐饮油烟管控,坚决遏制面源污染,持续巩固我市优良空气质量。
以绿为底 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市生态环境局东源分局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公司新材料系列项目从环评申请受理到取得环评批复只用了7个工作日,投产时间比预期提前了近3个月,提前产生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广东科沃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青说。
为全面改变环评报告编制耗时费力,环评报告“虚胖”问题,市生态环境局东源分局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带队前往东莞市的广东科沃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地查看,积极加强与企业及环评编制单位的沟通和技术帮扶,并为其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帮助该公司节省了项目落地的时间和成本。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先后出台了《河源市助推高质量发展暨促进产业有序转移的生态环境保护支持措施》《河源市生态环境局服务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方案》等文件,积极搭建助企平台,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落实告知承诺、环评豁免、容缺后补和简化环评编制内容等惠企便利措施,做到环评审批即报即受理,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为守法企业开环保“绿灯”。
为丰富生态环境监管部门惠企、利企的渠道和形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帮扶服务,持续开展“领导服务企业接待日”、“送法规、送技术”暖企等活动,按需主动上门对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问诊和个性化服务,实实在在为企业纾困解难,实现零距离帮扶。
12月21日,市生态环境局走进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园区企业进行碳达峰碳中和能力建设培训,介绍了节能和低碳资金补助等相关政策,助力企业在“双碳”背景下,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企业能耗不断降低、碳排放不断下降,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有竞争力的地位。
市生态环境局还坚持依法依规和宽严相济,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执法方面的12项稳经济措施,强化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管理和环保信用评价成果运用,优化容错纠错机制,探索执法“观察期”制度,对正面清单内企业无事不扰、有事帮扶,并落实现场执法“综合查一次”制度,对轻微违法行为优先实行提醒教育、劝导示范等柔性执法,依法“减压”助力企业成长。
■组稿:本报记者 陈星 通讯员 赖志刚 ■图片:市环保局提供(署名除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