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创新推行“1334”工作法
强化党建引领 赋能基层治理

核心提示
2023年源城区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来,以“质量提升年”为抓手,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干部干事能力本领、深化基层党建提升社会治理,创新推行“1334”工作法,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以实际行动全力服务“百千万工程”,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贡献源城力量。
加强创新理论武装 服务中心工作
“百千万工程”工作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意义重大,对党员干部的干事能力要求比较高。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局,源城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科学制定源城区2023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首课、主课和必修课,推动理论武装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教育引导大家做到思想跟上、认识跟紧、行动跟进。2023年源城共举办主体培训班次17期,培训2200人次。除了发放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理论书籍3.5万余册外,还充分利用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向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推送“每日一学”“每日一听”,并组织领导干部带头讲授专题党课1271场次,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集中学习4.2万人次,使全区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觉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从思想上树立了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为了提升干部参与现代化建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开展了“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绿美源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融湾”“融深”等专题培训班,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专业化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务实管用的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干部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本领,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服务先行区发展
目前源城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百千万工程”,如何紧跟新形势新要求,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基础?
“我们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做好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全域党建、融合发展、区域统筹的理念,强化上下联动、条块协同、共驻共建。”源城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源城区完善区委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健全“区—街道—社区—网格—楼栋”一贯到底的党组织联动机制,全覆盖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和兼职委员制度,构建起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各方协同共建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截至今年11月底,源城区设置各级网格共计1376个,并实现党员担任网格长全覆盖。“大工委”“大党委”结对共建党组织335个,吸纳兼职委员221名,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在阵地保障上,源城区全面完成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搭建“源城智慧党建”平台,推动源城智慧物业管理系统接入“粤省事”平台,社区全覆盖设置“粤智助”政务服务自助机。在经费保障上,源城区建立党建创新项目经费奖励制度,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党建亮点鲜明、工作成效突出的社区进行奖励。
在社区治理的具体做法上,源城区持续实施“1334”(整合基层治理一张网、健全基层治理三项机制、推行惠民三红工程、积极开展四联四促)工作法,用好“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邻里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城市社区组织体系。2023年5月,源西街道一小区居民因客厅渗水问题与楼上居民发生冲突,两家人一度“剑拔弩张”。得知此情况后,小区党支部立即组织业主委员会、楼栋长、物业管理公司分别上门做思想工作,对两家进行劝解,最终推动两家达成一致赔偿意见,握手言和,有效实现了在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共建共治。源城区还开展了系列“高质量党建服务高质量发展”党建沙龙活动,深入实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固本强基、培育赋能、暖心服务、先锋治理4大行动,以高质量党建服务“百千万工程”。
源城在村级组织体系治理上采取织密建强的方法,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目标,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在全区316个村民小组全覆盖,将村内党员全部编入党的一级组织教育管理,全面打通“组织脉络”,激活乡村振兴“神经末梢”。
创新党建模式 服务社区经济发展
近年来,源城区党建工作比较出彩的地方,就是创新党建模式,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起到了发展经济、服务社区的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党建引领、群众积极参与的党建工作模式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社会治理方面。源西街道以及康乐路南、北两个社区侧重于“党建+邻里共治”的社会治理功能,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的喜人局面。第二类是服务社区方面。上城街道和新江街道设立志愿者服务队,在服务群众、服务社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类是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面。高埔岗街道大水井社区以党建引领民宿业发展获得丰厚回报;源南镇双下村以党建推动产业发展,村集体收入居全市乡村之首。
源城区接下来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源城党建创新模式盘点
源西街道:“将党支部建进小区”
通过创新实施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将党支部建进小区,形成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群众自治为基础的社区自治模式,建立“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四级网格单元,推动街道党委委员、社区党组织成员、业委会委员、社区党员等党员干部到四级治理网格报到,协助小区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提升小区治理组织力。
上城街道:“红暖家园”
上城街道持续推进“红暖上城”党建共享阵地建设,北直街南门闲置的临街空间经过改造,成了党建阵地“红暖家园”。“红暖家园”聚焦“党建+文旅宣传”“党建+社区治理”等内容,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辖区老党员发扬“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政治本色,传递党的“好声音”。
新江街道:“红色引擎工程”
新江街道“红色引擎”工程主要聚焦落实“大党建”“精治理”“微服务”“强阵地”四项重点措施,聚力打造“红色物业”“红色订单”“红色驿站”“红色联盟”“红色结亲”“红色社工”“红色网格”“红色号角”八个支柱项目,通过逐步搭建城市基层党建的“四梁八柱”,切实推动老城区展现新活力、实现新治理,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建立邻里党支部,成立邻里议事会,构建起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业主委员会为主体、物业公司为依托”的三方融合“红色物业”小区治理新模式,解决好无物业管理小区治理难题,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现精细化治理。
高埔岗街道:“党建+社区微旅游”
高埔岗街道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推出“党建+社区微旅游”全域综合治理模式。在加强基层党建的有力推动下,成功创建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辖区内的大水井社区推行“以宿代村、整村推进”的发展模式,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采取“企业+社区+群众”的合作经营模式,鼓励社区和居民入股企业,通过委托物业管理的方式管理大水井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参与分红,实现了“社区变景区、居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的发展目标,“党建+和美社区”成效突出,社会和谐、安定、有序,从而切实提升了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源西街道康乐路北社区:“党建+蜂巢共筑”
康乐路北社区党支部以提高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质量为主线,打造了“党建+蜂巢共筑”党建示范工程,得到了中央、省、市、区四级组织部门的认可,相关经验被《广东党建》刊载。一是夯实“战斗堡垒”,提升了党组织凝聚力。社区“大党委”共与31个党组织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二是加强阵地建设,架起了党群“连心桥”。在辖区范围内合理划分为10个网格,配置了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妇女儿童之家、少先队队室、青年之家等便民服务功能场室,为居民提供娱乐、文化等全方位服务。三是打造服务品牌,构建了治理新格局。打造青春社区,开展了“青学堂”“青春守护”“青思享”“青春实践营”等公益项目20余场次;对接青年干部培养和就业需求,举办主题沙龙活动10余场次。
源西街道康乐路南社区:“党建+邻里共治”
康乐路南社区结合实际打造了源城区“1+10”党建示范工程、“党建+邻里共治”项目,小区党支部的做法被广东新闻联播刊播。一是构建三方联动治理服务体系。在万隆一品和永和市场小区创新设立小区党支部,由小区党支部组织领导,积极带领引导业主委员会、邻里楼栋长参与小区治理。二是实施小区议事会机制。对小区居民群众反映的烦心事、揪心事,由党支部牵头召开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共同参与的“议事会”,共同商议解决。三是实行“楼栋长工作小组”工作机制。结合市、区“双报到”党员,推动志愿者下沉到小区,楼栋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楼栋长工作小组,实现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细化到小区楼栋的目标。
源南镇双下村: “党建+龙头企业”
源南镇双下村曾经是一无特色经济、二无集体收入、三无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典型“三无村”。近年来,双下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夯实基层堡垒,带领全村发展产业、推动农村治理迈上新台阶,依托新丰江畔、高速路口的区位优势,对水源地周边闲置土地进行集中流转、规划,配合市区引进农夫山泉、怡宝等瓶装水龙头企业打造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园,实现了从“三无村”到“明星村”“典型村”的蝶变。双下村曾先后荣获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卫生村、河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河源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2022年,双下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1082万元,成功突破千万元大关,成为全市收入最高的乡村。
■文:本报记者 李建华 通讯员 蔡燚 李科 苏永坚 ■图:本报记者 肖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