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源城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

“融湾”“融深”驶入快车道

2023-12-20 14:22:47 来源:河源日报
■源城区大鹏工业园


■长深高速公路城北互通

■源城航嘉工业园


核心提示

作为接受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的第一圈层,处于最佳位置的源城,全力实施“融湾”“融深”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也是源城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源城区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全力以赴开展“百千万工程”,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等重大机遇,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在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中奋力走在全市前列。


“双区”协同谋产业

加快建设百亿级产业集群

项目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永动机”,也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

用地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航嘉(河源)工业园三期项目于11月正式投产,预计将为该集团增加50亿元的年产值,2025年实现百亿产值,为源城电子信息产业注入强劲“薪”活力。

据了解,航嘉集团投资兴建的航嘉工业园是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化的综合性项目,主要生产电脑电源、机箱和充电器等电脑、手机配件产品,长期合作供应商有华为、联想等知名品牌,航嘉(河源)工业园总经理吴涛介绍:“2022年我们整体经营状况同比大幅提升,园区年产值21.9亿元,同比增长28%,用工总人数接近5000人。”以航嘉工业园三期项目建设为契机,航嘉深圳园区的制造业将逐步转移至源城,积极配合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全力推动航嘉(河源)工业园打造成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园。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的发展壮大,是源城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的生动体现。11月14日,源城区举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3年第四季度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活动现场签约电子信息类、新材料类、水饮料及食品类等8个项目,总投资17.5亿元,极大地提升了源城区的发展能级,增强了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有效推进源城区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深度“融湾”“融深”示范区的进程。

源城区抢抓机遇竞逐新型工业化新赛道,为进一步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紧紧围绕“湾区所向、源城所长,湾区所需、源城所能”,源城立足实际,全力做好全市“融湾”“融深”排头兵,出台了《源城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源城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等系列配套文件,明确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角色定位和目标方向,搭建起融入“双区”建设的“四梁八柱”,切实把融入大湾区建设作为源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抓牢抓实。

致力做强发展平台,集中优质资源和力量建设百亿级产业集群。源城区以产业协作为方向,推动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纷纷落户,取得产业合作共建上的新突破,99家规上企业中有55家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62%,撑起了源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半壁江山”;源城区主动对接“双区”产业体系、市场需求,加强与“双区”企业协同联动,加快推动企联通大范围延伸。通过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以稳步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低碳产业园、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规划建设,致力于壮大实体经济,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源城区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成效初显。

今年以来,源城区新签约项目21个、计划投资总额合计33.4亿元。其中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6个,动工建设项目12个、竣工投产项目5个;值得一提的是,京东方精电获评我市首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雅达股份成为我市首家A股上市工业企业。如今源城区产业龙头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高,更好地打开了源城区区域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体系。

完善交通促联通 全面接驳“湾区轨道”

11月22日,长深高速改扩建项目T2标段首联预应力现浇箱梁首次浇筑顺利完成,此次预应力现浇箱梁首件选择源城区的新港路大桥左幅预应力现浇箱梁,全长229.48米,正式拉开了现浇箱梁施工项目,是为关键控制性工程,奠定了后续项目首次交通转换的坚实基础,同时促进长深高速河惠段改扩建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推进深莞惠都市圈核心区与河源等地链接。

要加快“融湾”“融深”一体化进程,规划连接、交通便捷是关键。今年以来,源城区致力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融湾”“融深”步伐,持续加强与“双区”联动互通,全力配合惠河高速主线、长深高速扩建、国道355线源城段项目建设,以及稳步推进源城港码头等项目前期工作,将使河源交通硬件设施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通更加高效便捷。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意味着与“双区”的联合将更加紧密联合,以“硬联通”为基础,以“软联通”为支撑加快发展。源城区不断优化链接“双区”的交通网络,利用“软硬联通”方式让“双区”人才、物流、资金、信息等要素与源城区相互衔接,以交通为牵引,推进城市发展框架和潜力,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以及建立全区一体化协同办公系统,共同发力加快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与“双区”城市高效协同的制度衔接。目前,源城区政务服务大厅进驻事项达1180项。其中,52项政务服务事项与广州、深圳等6个城市实现双向办理,255项跨省、省内通办事项全面落实,落地全市首宗“带方案出让”产业项目,以实在的举措和强力的手段推动源城区企业产业新一轮发展。

以交带产,以产促新。源城区以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基础,在“双区”合作共建的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超车”。5月6日,源城区成功实现河源源城(大鹏)科技创新孵化中心、河源源城(大鹏)招商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双中心”的设立,为源城区的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设施和专业化服务,有效促进我市招商引资能力的跨越提升,深化两地产业项目合作,实现产业互补。

源城区积极与大湾区开展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挂牌成立了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成果转化基地,引进中创孵化器积极开展跨区域合作,探索飞地孵化与资源导入等路径,成功推动产业转型。目前,源城区共有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市级众创空间。

民生福祉与“双区”接轨 示范“带”动城市全面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健康发展的城市是共建“双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承载地。源城区不断推进与“双区”公共服务制度接轨,强化与“双区”在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实现经济社会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不断温暖社会民心,交出民生福祉改善新答卷。

医疗方面,源城区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水平发展,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水平。源城区持续加强与大湾区知名医院、优势医疗重点专科合作,稳步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着力补齐区域医疗设施短板,优化整合医疗资源。目前,源城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楼和高压氧楼、新江和源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源城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二期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持续改善,率先完成74个村(居)医疗保障经办服务全覆盖任务,6个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省级推荐标准,区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打通城乡居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教育方面,源城区积极对接“双区”优质教育资源,以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方式推进集团化办学,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名校合作交流,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水平差距,先后揭牌成立啸仙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机关第三幼儿园3个教育集团,新开东城幼儿园、源西实验幼儿园、新江街道中心幼儿园3所,加快建设埔前中学、区建设幼儿园等改扩建项目,预计可新增各类公办学位5100个;与此同时,源城区还与深圳大鹏新区制定支教帮扶和跟岗学习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提升自身教师队伍素质,取得源城区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突破。

民生建设缔造稳步发展的社会事业,建造精神文明幸福城市。源城区借鉴“双区”先进经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源城区扎实推进27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20条精品示范街、837条普通街巷整治,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用示范“带”动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埔前“荷韵田趣”基地、黄洞坝水库文旅综合体等项目,挖掘源城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绿色文化资源,大力培育“文旅+”“+文旅”新业态,以美丽乡村衍生美丽经济;目前,源城区的农村卫生保洁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958个“四小园”,塑造源城文化魅力形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筹:李建华 ■组稿:本报记者 梁昕 通讯员 蔡燚 李科 苏永坚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上一篇:执生态之笔 绘绿美源城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