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生态之笔 绘绿美源城
——源城区奋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纪实




核心提示
栽植各类树种8077株,增绿169.89亩;新丰江水库、东江源城段水质分别达国家地表水Ⅰ类、Ⅱ类标准,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全区28个行政村干净整洁村比例达100%,累计建成“四小园”210个……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考卷,源城区正挥毫泼“绿”,描绘出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画卷。
今年以来,源城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建设总体目标,立足县域实际和生态资源优势,统筹推进绿美源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积极利用绿色资源“好底子”,握住绿美产业“钱袋子”,打造绿色宜居“福窝子”,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为“百千万工程”赋能添彩。
“党建红”+“生态绿” 激发乡村新动能
党建引领添新绿,义务植树当先锋。日前,源城区在全区28个行政村开展了2023年“全民参与·共建绿美源城”乡村绿化美化义务植树活动,植树活动现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青年代表、志愿者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一派繁忙景象,接连种下黄花风铃木、铁冬青、和黄金桂花等树种,共同为绿美源城生态建设增绿添彩。
今年以来,源城区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抓网格体系、抓资源保障、抓重点示范、抓作用发挥“四抓”举措,有力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努力绘就源城“绿美画卷”。
——抓网格体系,凝聚绿色发展力量。源城区围绕“党建工作到网格,绿美创建进网格”的思路,推行“镇到村、村到组、组到户”的大、中、小网格管理制,健全“行政村党组织—自治管理单元和经济组织党组织—党员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将党的组织优势融入绿美源城生态建设中,通过定格、定人、定责等方式,充分激活网格神经末梢,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绿美共建模式,凝聚党员干部推动绿色发展的热情和力量。
——抓资源保障,夯实绿美建设基石。源城区从人、财、物三个方面着手,推动工作力量、各类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大力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实施“头雁”“筑基”工程,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红色乡村、村集体经济试点村等重点乡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参与驻村绿美规划,充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力量。今年以来,全区共选派20名年轻干部到埔前镇、源南镇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实行区直单位挂钩联系村(社区)制度,选派在职党员到村(社区)开展绿美源城生态建设工作,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给予政策、人力、资金等帮扶支持。
——抓重点示范,提升绿美建设品质。源城区立足镇村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挖掘历史文化、红色资源,持续提升山边、水边、路边、村庄边缘、景区边沿“五边”绿化美化品质。通过开展村庄评比,选树一批绿美美化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镇村从“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
——抓作用发挥,激发绿美共建活力。源城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支部带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围绕“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深入开展“四旁”植绿,发动干部群众参与乡村绿化美化义务植树、植绿护绿等志愿活动,对村庄卫生死角、村道两旁及房前屋后杂草杂物、积存垃圾等进行清理保洁。积极引导群众探索绿美庭院发展模式,整合庭院和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四小园”,通过“微庭院”“微景观”开展立体绿化,推动绿美源城生态建设。截至目前,全区28个行政村干净整洁村比例达100%,累计建成“四小园”210个。
打生态保护牌 走“绿美”资源路
位于源城区老城鳄湖边的黄葛树(又称大叶榕),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远远望去如同一把撑开的大伞。据介绍,这株古树有着800多年的树龄,高18米,冠幅近30米,高大且形状优美,该树与恬静的湖水相映成趣,是河源老八景之一的“鳄湖青曲”的一部分。
在市、区林业局的争取下,该株古树作为全省重点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示范点之一,由省林业局组织专业团队对古树进行了保护修复,并安装了监控。这是源城区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一个成效缩影,一直以来,源城区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工作,对符合标准的全部落实挂牌保护,建立管理台账,并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和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不断健全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古树名木的日常巡护和保护管理,推进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作,凝聚共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让古树名木重新焕发生机。
与此同时,源城区加大古树保护力度,注重活化利用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绿美古树乡村,错落有致的口袋公园为群众的生活增添色彩。四季有花开,年年树长青。如今,行走在源城,绿水青山绵延逶迤,休闲绿地繁花似锦,街道两旁树木繁盛,处处绿意盎然,市民群众实现了“推窗有景、出门见绿、四季有花”的热烈期盼。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一个地方生态文明程度的标志。截至目前,源城区已完成埔前镇高围村绿美古树乡村的建设任务;开展古树名木补充调查,开展动态管理,目前全区83株古树名木均已落实“一树一策”保护要求,均已录入《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并购买保险,与各级各有关部门签订了管护和养护责任书;完成8株古树名木开展抢救复壮任务。
生态源城,既要“绿”也要“美”。源城区扎实推进“四横一纵”绿化美化提升工程,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不断加大环保力度,全力打造山水相连、城乡协同的绿美源城生态建设新格局,取得了较好成效。
源城区稳步推进高围村绿美古树乡村、春沐源小镇综合型示范点建设,今年以来栽植各类树种8077株,增绿169.89亩;完成林分优化任务6250亩;完成新造林抚育任务1700亩;完成森林抚育5500亩;新丰江水库、东江源城段水质分别达国家地表水Ⅰ类、Ⅱ类标准,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空气质量6项指标稳定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土壤环境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一个个有力数据,为源城加快建设绿色崛起先行区提供了重要保障。
擦亮特色品牌 实现“绿富双赢”
干净整洁的乡道,如诗如画的田间美景,推门见绿的美丽庭院,在生态小镇的草坪上,人们静静感受着小桥流水,绿植花香……景美人和背后,蕴含着陂角村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发展绿美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也藏着从小山村蝶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绿色密码。
近年来,陂角村立足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立村、生态兴业、生态富民,积极探索农林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和产业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的发展道路。
绿美的人居环境是农村的“面子”,更是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棋子”。陂角村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完善村内道路、文化场地、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开展“五边四旁”绿化改造,成功打造“四小园”31个,改造“美丽庭院”44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力实施埔前河“一河两岸”工程,建成污水处理站2座,积极打造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综合型示范点,同时坚持河道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紧密结合、监管与执法双管齐下,有效实现碧水长流。
绿色打底赋能,激活产业发展引擎。陂角村“筑巢引凤”,景美人和吸引了大量企业前来考察洽谈,其中,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和智慧蔬果梦工厂2家大型企业与村庄发展规划相契合,对此,在项目洽谈阶段,陂角村就发动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详细宣讲项目有关情况,最大限度争取农户的支持与配合,确保了项目高质高效推进。目前,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建有咖啡厅、温泉酒店、禾悦庄、龙骨乐园、心型稻田等“网红”打卡点,每年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超20万人,引领全村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智慧蔬果梦工厂引进了先进的水肥营养控制系统、灌溉设备及温室设施,实现绿色无污染标准化种植,每年收益达1亿元。同时,与源城区其他15家农业龙头企业联合打造万亩蔬菜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省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直接带动村民就业115人,引领全村发展绿色高效种植。
如何把“绿美”的红利装进更多老百姓的口袋?对此,陂角村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盘活农村“三资”,不断增加集体收入。通过积极探索资产参股等发展模式,流转土地60亩,与社会资本共同打造蔬香园项目,该项目节假日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年收入达20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7万元。同时,主动搭建第三方与村民之间的桥梁,组织村民承接蔬香园相关业务,周边100多户村民月均收入增加3000元。
绿色与发展并进,源城处处活力无限、生机盎然,实践于山水之间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绿美源城书写新的篇章。接下来,源城区将持续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全力守护好源城绿色底色,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宽。
■组稿:本报记者 周慧荷 通讯员 蔡燚 李科 苏永坚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