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推进7个镇街“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提振镇域经济 澎湃发展动能


核心提示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在“百千万工程”中被赋予联城带村的节点职责。高质量的镇域经济能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是统筹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今年以来,源城区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十分重视镇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区委、区政府分别就推进中心镇、专业镇和城区镇建设作出专门的研究和部署,要求各个镇(街)把握机遇,找准定位,强化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源城在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格局的基础上精准发力,把握好镇(街)发展的协同性和差异性,推进7个镇街“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实行分类管理和政策扶持,打造一批示范镇,并要求区直部门从规划、经费、土地等各个方面全力配合,全面提升镇域综合竞争力。
截至10月底,埔前镇作为中心镇,16个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538万元,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接近100万元;源南镇作为专业镇,2022年全镇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3亿元,占全区的33%。
做大做强中心镇 做专做精专业镇
源城只有两个镇,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都不一样。源城立足两个镇资源禀赋,科学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推动埔前镇“工、农、旅”融合、打造中心镇;推动源南镇产城融合发展、建优专业镇,协同推进南部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致力打造“融湾”“融深”重大发展平台、示范窗口。
埔前镇是我市的南大门,毗邻河源国家高新区,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是“广东名镇”“广东文明村镇”,打造中心镇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近年来,埔前镇镇域经济稳中向好,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该镇锚定“城市次中心·湾区后花园”发展目标,除了在服务河源国家高新区、源城区工业园发展中借势借力以外,还利用春沐源、河源客天下、巴伐利亚庄园三大旅游景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民宿、采摘、研学观光等旅游业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
埔前镇镇域经济蓬勃发展。工业方面,推动河源电厂、联弘玩具、丰田纺织等重点企业增资扩产;德峄纸品(河源)有限公司厂房扩建及购置设备项目,已建好厂房一栋并完善部分基础配套措施;深能(河源)电力有限公司电化学储能联合调频项目总体进度约为85%;源城区广晟源成建筑节能系统门窗生产项目已通过竣工联合验收。农业方面,坚持镇、村发展“同频共振”,河源春沐源·岭南生态农业观光建设项目扩建4个温室大棚已开工建设;广东四季厨房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肉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项目落地坪围村,并已投放第一批试养肉牛;高围村蓝莓基地和五指毛桃基地展厅均已完成主体建设。乡村旅游方面,春沐源、河源客天下、巴伐利亚庄园三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大量珠三角地区游客,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迅速。此外,该镇还重视资本资产收益,继续巩固投资入股分红、物业管理、土地厂房商铺租赁等现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保证每年入股分红收入和租金收入稳定。
截至目前,埔前镇实现规上工业生产总值73.5亿元;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获评“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3个,4家蔬菜企业成为“源城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首批授权使用单位,樱桃番茄成功入选“粤字号”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加快发展,立足春沐源、河源客天下、巴伐利亚庄园三大旅游景区品牌效应,杨家小院、聚贤农庄等民宿农家乐抱团发展,“两天一夜”“三天两夜”精品旅游路线逐步形成,埔前镇2022年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坪围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在镇域经济的带动下,埔前镇初步发挥联城带村的作用。该镇创新盘活集体资源,在罗塘、河背、高埔、陂角等村作价入股工业园区项目创收的基础上,加大盘活留用地力度,推动北片区各村加快融入河源国家高新区、源城区工业园发展大局。目前,该镇的普工就业形势良好。
埔前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毗邻惠州,是河源“融湾”“融深”第一线。目前,各项相关交通设施正在建设中,将助力源城更快更好“融湾”“融深”。
源南镇锚定“工业重镇”建设目标全力打造专业镇,依托“一高一铁一站”融入“广深”两小时经济圈,加快“三带一中心”建设步伐,坚持产镇融合、产村融合,着力打造成为工业强镇和全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典范。
电子信息产业园、明珠工业园、深河产业城A区等工业园区落户源南镇,辖区是农夫山泉、华润怡宝、中兴通讯、京东方精电等众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所在地,打造专业镇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目前,该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等产业,发挥好龙头企业在辖区的优势,做好企业服务,加快推进镇级国资平台建设,统筹发展商贸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业态,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上半年,该镇下辖的6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全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8亿元,同比增长47.5%。
今后,源城区将围绕“做大做强中心镇”目标任务,推动埔前镇加快建设高水平的镇域经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标准的公共服务、高品质的圩镇风貌和高效率的治理模式,更好地发挥承载要素集聚、分担城区功能、支撑区域发展的作用。推动源南镇围绕“做专做精专业镇”目标任务,立足产业优势,持续强化以工补农、以工促农,推动产城融合,全力打造工业强镇和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发达地区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从孤立封闭的特色专业经济发展向区域协同一体化的集群经济发展加速转变。从目前埔前镇和源南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埔前镇利用自身资源做好第三产业,加强生态保护,打造迥异于核心城区的风光,以特色生态吸引城市人群前来旅游;源南镇承接核心城市的产业,服务工业经济和新型产业,在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的问题。事实证明,上述两种发展思路是符合发展镇域经济潮流的。
新型经济业态 做富做旺城区镇
源城区有5个城区镇(街道)。作为成熟的商业区,5个城区镇都深度融入了城区经济业态中,但并不妨碍它们继续发展新型的经济业态(如东埔街道的夜市经济、高埔岗的民宿业),做富做旺城区经济。
在东埔街道的精心筹备下,今年5月,占地6500平方米的源城区红星东路临时摆卖疏导点投入运营,共设各类摊位210个。目前,该临时摆卖疏导点已有182名商贩入驻,解决了252人就业,自投运至今已超10万人次到此“打卡”消费,每年可增加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带动摆摊群众增收共40多万元。位于源城区东埔街道文星路和永盛路的新地夜间经济街区美食夜市共有各类摊档140多个,特色网红打卡点3个(分别为秋稻集市、趣野、山与营地)、水上乐园1间、特色美食餐厅多家,连点成线,形成了闭环美食路线,迅速融入便民生活圈。
目前,东埔街道的夜市街区已吸收就业人口350人,配备秩序管理人员4人,组建义警巡逻服务队6人。据统计,今年5月以来,已有10多万人次前往“打卡”消费,带动摆摊群众增收共70多万元。
年轻摊主的加入带来了更新颖的经营理念、更灵活的设计创意,夜市街区已经成长为便民消费的完整的商业圈,适应大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新趋势。
高埔岗街道大水井社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宿代村、整村推进”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发展民宿业。高埔岗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指导大水井社区创新发展模式,采取“党建+企业+社区+居民”的投资模式,共同开发建设大水井国家3A级旅游景区。鼓励社区和居民入股企业参与分红,由大水井社区居委会、投资商、当地农户共同建设乡村四月民宿。2018年元旦,景区建成开业,首期建设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000万元。其中,大水井社区在乡村四月民宿项目中占股13%,每年可获得集体收入20万元;居民可获得每年3286元/亩的土地租金和每月3.71元/平方米的闲置破旧房屋租金。引进第三方公司对景区进行日常管理,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试业。积极探索实施“社区+景区”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实现社区、企业、居民共赢。
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旅游区对外营业以来,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参观,每年接待人数高达10万人次,民宿年收入达300万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地居民年人均增收3500多元。2020年,该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社区变景区、居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的目标,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以社区作为业主的景区,也是广东省首个开放式的社区景区。
此外,上城街道、新江街道和源西街道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建设老城历史文化活力区,活跃城区镇经济。
深化镇域经济 激活内生动力
镇域经济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镇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带动村域经济的发展,显著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在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要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除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外,资产的整合运作交易,在更深层次推动着镇域经济的发展。
埔前镇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该镇成立镇级“富镇强村公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初步明确第一笔业务合作意向,进一步激活发展镇域经济的内生动力。此外,该镇持续提高要素资源保障能力,成功推动全市首宗“带方案出让”工业用地挂牌成交,埔前镇雄发花卉种植培训基地等供地试点项目扎实推进。同时,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引导银行机构支持农户152户,累计发放贷款2428万元,助力镇、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源南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广“积分+”乡村治理新模式,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增强群众幸福感。
■组稿:本报记者 李建华 通讯员 蔡燚 李科 苏永坚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统筹:李建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