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蹄疾步稳勇攀登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推动镇域经济提速推进位,开创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源城喜换新颜
■位于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的省级蔬菜产业园
■广晟源成生产车间一角
■采访团成员到源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参观
■制图:吴丹
调研行 视频二维码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源河客户端
核心提示
滔滔东江,穿城而过;河源大地,一派生机。
初冬之际,走进源城区,最深刻的感受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喜人变化——漫步大街小巷,一个个提升改造工程让老城区喜换新颜,百姓脸上写满幸福;走过农村公路,一处处乡村振兴项目带来高质量发展生机,村强民富产业兴旺;来到工业园区,一片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面让人目不暇接,工业发展足音铿锵……目之所及,尽是一幅幅和谐美好、欣欣向荣的景象。
12月7日至12月8日,“河源高质量发展·绿色崛起调研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源城区,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企业车间、项目现场等地,全媒体、多角度记录源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具体实践等方面的亮点举措和成效经验,探寻源城推动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密码”。
壮大产业集群 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走进源城区航嘉工业园,“全员奋战100天,力争质量100分”的标语显得分外醒目。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流水线高速转动,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忙碌着,一辆辆运输车往来穿梭,满载产品驶出厂区……一片热火朝天的场景。航嘉工业园是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化的综合性项目,主要生产电脑电源、机箱、排插、小家电等电子产品,是源城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工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今年以来,源城区坚持制造业当家、产业兴区,全面对接市“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和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统筹抓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等“五大提升行动”,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低碳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建设。截至目前,源城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逐步形成了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
“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打好以商招商、以链引商、乡情招商等招商引资‘组合拳’,2021年以来引进优质工业项目69个,合同投资总额102.63亿元。”源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制造业当家”,该区不断强化主导产业的支柱作用,聚焦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等领域,引导鼓励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落户集聚,先后引进航嘉、京东方精电、联腾实业、凯航自动化、华润怡宝、佳鸿玩具等优质项目。
除了做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源城区还通过强化金融支持、用地保障、人才供给等抓好要素保障。据介绍,该区用好“科技金融风险贷”,推动6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2950万元;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提质扩容,2021年以来实现扩园2176.5亩,累计整治提升园区用地1152.27亩;积极优化人力资源服务工作,龙岭创业孵化基地获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源城区还对标珠三角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出台首席服务员工作机制,由31名区领导担任首席服务员,为挂钩企业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10个一”行动,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下放园区,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源城区通过首席服务员制度累计收集企业诉求共107宗,成功解决企业诉求50宗;帮助16家企业招聘员工320余人,帮助61名企业员工子女就近入学;企业服务中心累计受理办结各类业务78件次,满意率100%。
坚持分类施策 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走进源南镇白田村,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耳目一新。近几年,该村积极发展高品质生态旅游,依托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提档升级七寨湖旅游发展及环境维护建设,打造成集茶文化、生态环保教育、农耕文化于一体的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乡村旅游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镇域经济发展是“百千万工程”的主要抓手之一。近年来,源城区在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格局的基础上精准发力,把握好镇街发展的协同性和差异性,推进7个镇街“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全面提升镇域综合竞争力。
埔前镇在服务河源国家高新区、源城区工业园发展中借势借力,积极抢抓产业资源,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工作,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增资扩产;立足春沐源、客天下、巴伐利亚三大旅游景区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民宿、采摘、研学观光等旅游业态,2022年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坪围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评比机制和“红旗村组”评比制度为抓手,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打造干净、整洁、宜居乡村。
源南镇持续强化以工补农、以工促农,推动产城融合,全力打造工业强镇和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服务支持区工业园扩园工作,完成电子信息等产业园扩园310亩,推动风光电商营运中心、配送中心等链主企业入轨经营;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巩固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梯次培育5处森林景观点,串珠恐龙遗迹公园、桥北公园,形成源南特色林木景观带;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完善村级道路、排水排污设施,推进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9家党群服务中心、4家服务驿站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十分钟服务圈基本构建。
围绕“做富做旺城区镇”目标任务,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持续提升街道功能品质,更好地服务中心城区发展,统筹推进上城街道、新江街道组团内涵式发展,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建设老城历史文化活力区;推进东埔街道、源西街道提档升级城市功能和业态,打造北部城市功能核心区。
增进民生福祉 答好高质量发展“民生卷”
12月7日中午12时许,尽管已是下班时间,源城区政务服务中心依然有不少市民前来办理业务,各个服务区域和窗口秩序井然。
“为了方便群众办证,我们提供错时延时服务,工作日中午12时至下午2时30分时段开放办公。”源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媛介绍,错时、延时服务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尤其对上班族来说,延时服务让他们在下班时间就能“进得来、办得成”,非常方便。除此之外,该中心还推出了“导办服务”“双邮寄服务”“视频办公坐席”“帮办代办服务”等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了企业和群众跑腿次数,有效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近年来,源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审批服务便民化措施,设置了“跨域通办”“一件事”主题服务、“办不成事”反映、视频坐席、政策兑现等5个特色服务窗口,进一步提升了政务服务水平。2022年,该中心成为全省15个县(区)级标杆政务服务中心之一,也是河源市目前唯一一个县(区)级标杆政务服务中心。
走进源城区东城幼儿园,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廊道、各具特色的活动教室、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型、寓教于乐的游乐设施,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温馨和童趣。东城幼儿园是一所新建的幼儿园,可提供735个学前学位,今年9月开始招生,本学期已招收476名幼儿。
“我区通过新建东城幼儿园、新江街道中心幼儿园,接收保利林语小区、中洲体育新城小区配套幼儿园,新增了54个班1890个公办学位。”源城区教育局副局长林飞平介绍,今年以来,该区已投入8595.61万元,通过新建公办幼儿园和购买公办学位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学前教育学位不足的问题。他还透露,总投入8963.36万元的中山路幼儿园和二轻幼儿园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即将竣工验收。届时,两所幼儿园可新增33个班1155个公办学位。
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和幼儿园建设,只是源城区千方百计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缩影。源城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夯实民生基石,纾解民生难题。近年来,该区先后完成6所幼儿园、5所中小学校建设,累计新增公办学位9465个;完成区人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项目建设,区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新建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70.47公里,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12家,创建绿色社区13个,新建5G基站535座、公共充电桩279座,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累计培训10680人次,促进就业8602人……这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有效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现场探访
广晟源成:技术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河源市广晟源成建筑节能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广晟源成),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内,自动机械手来回运作,机器轰鸣声、钢材切割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了大干快上的最强音。
广晟源成位于源城区工业园,总投资约为3.8亿元,项目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该公司经营范围广泛,涵盖了技术进出口、门窗制造加工、建筑用金属配件制造和销售、建筑装饰、建筑用金属制品制造、新型建筑材料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和销售、五金产品制造、节能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
“我们去年6月开始建设,预计明年2月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据广晟源成总经理刘文介绍,该公司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及仓储设备,应用工业4.0技术,运用MES生产管理系统、智能立体仓储系统、自动化生产线,逐步实现从设计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无纸化管理,从“人工找货”转变成“导向定位取货”,全过程自动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物流管理效率,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损耗和人工成本。项目竣工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
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广晟源成还不断强化创新、质量、品牌等三个重要支撑,加强战略规划和发展布局,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目前,该公司在建筑门窗、幕墙等领域拥有多项先进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等各个领域,并获得了广大客户和行业的认可和赞誉。
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广晟源成以创新、创造、智赢作为企业转型升级、产品研发投入的主要手段,以绿色环保产品作为企业新型产品的研究方向,正加快在光伏幕墙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创新步伐,形成更多标准、专利。刘文表示,将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加大市场推广力度,致力于打造幕墙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双碳、新能源科技型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埔前镇陂角村:绿美生态激活文旅产业
冬日,走在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的乡道上,空气清新沁人,柏油路干净整洁,美丽庭院推门见绿、起步闻香,田野如诗如画……不管是驾车行驶在旅游大道上,还是漫步于乡间的小径里,来过陂角村的人都会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
“我们立足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生态立村、生态兴业、生态富民,积极探索农林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和产业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的发展道路,被授予‘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誉称号。”陂角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明康介绍,该村立足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谋定“绿富双赢”产业发展思路,以打造“静谧山水·蔬香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契机,铺就村庄产业发展的生态底色,全面完善村内道路、文化场地、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开展“五边四旁”绿化改造,成功打造“四小园”31个、改造“美丽庭院”44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每逢周末,陂角村人流如织。沐浴在冬日暖阳中的蔬香园景点热闹非凡,孩子们在田野中、花海中、秋千上、独轮车上、滑梯上、小火车上尽情欢笑,景区内欢声笑语、人声鼎沸。
“周末来陂角村蔬香园的游客有几千人,村里还修建了停车场,项目年收益达2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0万元。”李明康说。
蔬香园位于陂角村黄泥潭片区,项目由村民合作社负责运营,占地50多亩,原本是大片撂荒地,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经营,并且吸引了周边10个村小组的村民入股,打造了集赏景采摘和亲子游玩等功能于一体的蔬香园,吸引了大量“周末游”“周边游”游客。今年,陂角村还打造了梦幻田园灯光秀,五一期间,该村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成功点亮乡村旅游夜经济。在陂角村乡村休闲旅游“热”的影响下,村民们积极创业,不少外出乡贤返乡投资,涌现了杨家小院、白云墅、云山温泉小院等一大批优质民宿和沈家土菜馆、榄树下等一批具有客家风味的特色农家乐,带动农户致富增收。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良好的生态吸引了不少项目入驻: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充分利用陂角村的山水风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投入30亿元建设咖啡厅、温泉酒店、禾悦庄、龙骨乐园、心型稻田等网红打卡点,每年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超20万人,引领全村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智慧蔬果梦工厂以樱桃番茄(“粤字号”特色产品)为主导产业,先后投入18亿元,引进了先进的水肥营养控制系统、灌溉设备及温室设施,实现绿色无污染标准化种植,每年收益达1亿元。
李明康表示,陂角村将继续抢抓“百千万工程”机遇,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乡贤返乡创业、村民自主创业,持续复制推广村企合作共赢模式,依托富镇强村公司等平台大力发展集体产业,进一步打开整村全域旅游新局面,谱写陂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线故事
湘妹子刘晨晖与航嘉共成长
为迈向百亿产值新征程继续奉献
在航嘉工业园三期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一座座崭新的标准化厂房迎风矗立,一条条宽阔的大道向外延伸,这让刘晨晖回忆起刚来航嘉工业园的情景。“刚来航嘉工业园的时候,门口还是一片黄土,人烟寥寥,交通不便,想去最近的饭店吃饭都要开车十几分钟。”刘晨晖说。
2009年,刚毕业的刘晨晖从湖南来到河源,进入航嘉工业园,成为了产品研发部门的一名普通员工,主要负责台式机箱的研发。经验不足的她,一开始总是碰壁,但她毫不气馁、边干边学,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专业课程培训,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为自己“充电”。工作忙碌之余,刘晨晖也不曾停止学习的脚步,她根据工作需求上网课、找老师,向前辈、同事们虚心请教,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刚开始,我什么都不懂,经常向前辈和同事请教,他们也很照顾我,耐心地教我。”刘晨晖说。
14年来,刘晨晖见证了航嘉工业园从小到大,直至如今三期即将竣工的历程。她也从一个小小的产品研发员,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商务经理。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航嘉工业园一定能迈入百亿产值新征程,并实现上市的目标。
近年来,航嘉工业园附近开发了巴伐利亚庄园、春沐源小镇等景区,各种农庄、网红夜市也逐渐发展了起来,前来游玩的市民及游客络绎不绝,赣深高铁的开通更是让刘晨晖深切感受到河源的宜居和便捷。最终,她选择在这里成家立业,扎下根来。
说到未来的规划,刘晨晖表示,将努力精进专业能力,不断向前,与航嘉工业园共同成长,为河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观察有感
贴心为民办事 建设幸福源城
市政协委员黄芬梅:
第一站来到了河源市唯一的县(区)级标杆行政服务中心——源城区政务服务中心,虽然大厅里挤满了人,但秩序井然。工作人员热情主动,考虑到了为民办事的方方面面。比如,有免费的复印窗口、“办不成事”的反映窗口,还有异地办理、网上办理等便民服务。这让我深切感受到源城区在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方面所做的努力。我相信,源城区建设宜居、宜商、宜游的幸福源城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河源市惠到万家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石文:
这次采访,参观了源南镇白田村和埔前镇陂角村,这两个村庄有各自的特色产业。比如农业、旅游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作为农业企业管理者和自媒体人,我不禁想把这些美好的变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振兴的魅力。同时,我也希望当地政府部门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王嘉豪:
近年来,埔前镇陂角村在农旅结合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无论是蔬香园,还是春沐源小镇,我都能感受到它们的生机与活力。在发展农文旅结合的过程中,陂角村充分利用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打造宜居乡村,把自身“变美”的同时,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同时,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为河源其他乡镇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希望陂角村在保持原有乡村风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吸引力,打造成为一个都市郊野度假胜地。
《羊城晚报》记者吴奕镇:
此次调研,采访团走进现场、听取介绍、了解情况,近距离感受到源城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变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东城幼儿园。作为一所投入使用不久的公办幼儿园,该园不仅有齐全的教育设施配套,还能够将新的教育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实属不易。见微知著,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充分了解了源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民生实事等多方面的成效,感受到了源城推动各项工作“表”与“里”的匹配、“内”与“外”的发力、“上”与“下”的共振,更感受到了源城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的责任与担当。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邱权亮:
当前,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不足、幼儿入公办园难的问题成为许多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新建成的公立幼儿园,源城区东城幼儿园有效缓解了源城区学前教育学位不足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良好的学校环境、完善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能够让孩子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记者评说
顺“市”而为 大有可为
一批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项目,反映出源城高质量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日益显著。作为河源的中心城区,源城区与市相互交融、不可分割,“市区一体”是源城区最大的特点、最大的区情,也是最大的优势。顺“市”而上,打开产业发展空间,源城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如何顺“市”?应不止在地理位置上,还在于“产城融合”的脚步中,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理念,强化城市功能,完善交通、用水、用电、燃气、通信等基础性生产要素配套,加快教育、医疗、文体、公交等公共服务生活配套,促进人口集聚、产城融合,提高产业园区承载力和土地价值,才能吸引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落户。采访中,不少企业亦表示,落户源城,除了看中源城工业园区位、配套资源等明显优势外,还看重源城的居住生活环境。
冬日暖阳下,漫步田野间,这真是一种美美的享受。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渴望通过休闲度假来缓解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基于此,源城区因“市”利导,立足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全力打造“静谧山水·蔬香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每逢周末,数千名“周末游”“周边游”游客涌入春沐源小镇、疏香园等景点,不仅为当地带来了人气,更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收益。
行走在源城,最大的感受是脚下这片热土,正迸发出不竭的发展动能,涌现出令人惊叹的争先势头。采访中,“最好”“最优”“引领”等声音不时出现在耳畔,并且这种“优秀”仿佛成了一种自然,这也许是对源城人民勇担千钧重任的最好注脚。吸引人才、集聚产业、集群发展……敢于争先,勇立潮头,源城正以空前的干事创业热情,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总策划:曾淑梅
■总统筹/总执行:杨建平
■采写统筹:范建国 赵锋
■编辑统筹:李天鸿 刘远朋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谭绍丁
陈思芬 陈星 李建华 廖司弦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林科
■本版稿件统筹:谭绍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