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专家学者采风河源三地

赏万绿美景 观河源文史

2023-09-25 09:54:56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专家、学者到龙川县采风。 本报记者 杨坚 林科 肖斌

23日,参加萧殷学术研讨会暨《萧殷全集》新书发布会的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前往万绿湖景区、萧殷的故乡龙川县、河源市博物馆等地采风,在秀美山河里领略河源的人杰地灵,重回先辈故居缅怀这位文学战士,从文史遗迹中了解河源的悠久历史。

河源风光带来文学灵感,

精心创作讲好河源故事

23日上午,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作家走进万绿湖景区,在龙凤岛、镜花缘观光欣赏、采风创作,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用镜头记录美好、定格瞬间。经过一天的采风,采风团成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不虚此行,希望以后能再来河源,汲取精神养分和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与河源有关的作品,让更多人知道河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了解河源的美丽景色。

“河源充分挖掘了自然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让文艺工作者在观赏完景色后会有更多的联想,能够让文艺工作者通过旅游文化资源与文化传统有更加深入的对话,这是河源做得很有价值的工作。”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表示,河源的文艺作品发展可以围绕河源的人文资源进行挖掘创作,让更多的人知道河源、了解河源、爱上河源。

“河源的自然风光让游客心胸豁然开朗,也给文艺工作者带来心灵的滋养。”广东省作协兼职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王十月表示,万绿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给本土作家的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同时也给河源作家的作品塑造提供了故乡的文学情怀。他希望以此次采风为契机,把对河源万绿湖的自然人文景观的亲身感悟作为素材运用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认真采写所见所闻,书写河源万绿湖的风景风情,讲好河源故事、中国故事,创作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龙扬志认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万绿湖创作基地的设立,是河源用实际的方式将广东省的文化资源和地方的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典型案例,这对于生态文学的建构和绿色理念的倡导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河源感受万绿湖的人文氛围。

寻觅萧殷成长活动足迹,

向老师学习为青年人铺路

“这是萧殷像中做得最好的一个!”在龙川县老隆镇的萧殷公园里,萧殷的女婿卢任民对着公园里的萧殷雕像感叹道。当天上午部分专家、学者先后来到萧殷的故乡龙川县佗城、位于龙川县老隆镇的萧殷公园,重走萧殷老师当年走过的路,缅怀这位文学先辈。

“这是我第二次来佗城了,再次回到萧殷老师出生的地方,踏着老师的足迹,感慨万千。”广东省新闻出版技师学院党委原书记黎服兵是研究萧殷的资深学者,他坦言,自己走上文学和编辑之路,正是在萧殷的指导和支持下成长起来的,他表示自己会向萧殷学习,也努力为青年人铺路。

研究萧殷资深学者陈家基参与了编撰《萧殷全集》,此次来到龙川寻觅萧殷成长、活动的足迹,他感到很亲切,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当看到龙川这些年的变化,看到政府部门重视萧殷文化的保护很是欣慰。

河源文化实力“吸睛”,

学者传唱河源故事

“请到河源看恐龙!”这是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曾庆江参观完河源恐龙博物馆的第一感受,他表示没想到馆藏数量如此之多,说明史前时期河源的生态环境很好,要进一步挖掘和推广史前文明。市博物馆展出的四角楼、八角楼等客家围屋模型也深深吸引了曾庆江的目光。“回去以后我要写2篇关于河源文化的文章,将河源故事传唱出去。”他说。

广东省政府原参事李钟声特别关心河源恐龙博物馆的发展,此前他曾围绕河源恐龙博物馆展开专题研究,向省政府提交了3份调研报告。“看到河源恐龙博物馆发展这么好,我特别开心,”他表示今后将继续尽自己的能力,让更多人熟知河源恐龙。

(本报记者 邹茹玉 曾敏 见习记者 曾競)

    上一篇:萧殷学术精神传承至今价值犹存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