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市生态环境局

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生态答卷

2023-08-15 10:11:50 来源:河源日报

db4c7782a36ee20c515f817c604cef2c_hyrbs0815003_001_01_s.jpg

■河源文化广场一角。河源以“生态”之笔,勾勒出“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画卷,宜居宜业宜游。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4be208ead301293e53e95a7f18eceb5c_hyrbs0815003_001_02_s.jpg

■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检查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 资料图片

52acc4ba0faaf9128b9f2aafe9720bba_hyrbs0815003_001_03_s.jpg

■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实践活动,吸引众多家庭参加。本报记者 陈星 摄

ce5228b6b396f0a805dd596dd8b05e42_hyrbs0815003_001_06_s.jpg

■东源县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为珍稀、珍贵的动植物的保护繁衍提供了保障。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今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这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国生态日的设立,激励了河源人民建设绿美河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市生态环境局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部署要求,持之以恒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在全市上下和生态环境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市先后获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广东省生态宜居城市”等;连续多年在全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2年为“优”,排名全省前列。

2022年,河源空气质量优良率(AQI)为96.2%,PM2.5均值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自2019年以来稳定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

2022年,我市1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环境质量全省排名第一,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新丰江水库、东江干流水质分别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Ⅱ类标准,东江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

全市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97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排名全省前列;成功创建1个县级(连平县)“国家生态示范区”、5个省级生态示范镇、22个省级生态示范村、478个市级生态示范村,东源县入选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只此青绿 绘就绝美山水画卷

旭日东升,阳光洒在万绿湖上,波光粼粼,抬眼望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河源以“生态”之笔,勾勒出“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画卷,让市民宜居宜业、让游客流连忘返,这一切都离不开市生态环境工作者的精心呵护。

为切实保护好新丰江水库这一“政治水”“经济水”“生态水”,市生态环境局针对新丰江水库集雨区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持续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去年,全市共排查养殖场282家,发现存在环境管理问题或环境违法行为的养殖场(户)186家,并督促全部完成整改。今年对新丰江水库集雨区及重点考核断面流域畜禽养殖污染开展专项整治,共排查畜禽养殖场(户)123家,责令整改17家、立案处罚7家、责令搬迁清理或拆除关闭3家。市生态环境局对东源县船塘镇非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案的东莞4家涉事企业等赔偿义务人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2059万余元,应急处置受污染土壤和危险废物9290.28吨、山坑水119.14吨,修复被污染损害地块4000余平方米,与赔偿义务人成功磋商签订赔偿协议,目前已赔偿到位1299万余元。

我市成立了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班,印发实施《新丰江水库及其主要支流水环境(降氮控磷)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制定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编制《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三年实施方案》等,扎实推进新丰江水库及其主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监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和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水质保障工程建设,切实做好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工作。

得益于此,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优良,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先后获评“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和“中国天然氧吧”“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等荣誉称号。

作为粤东北生态屏障和粤港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河源肩负着保护生态的重任。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尽责担当、齐心协力,大力实施生态优先行动,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上半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78天,优良天数比率达98.3%,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二,环境空气6项污染物指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国考、省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前30名,是全省唯一上榜的地级市,1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均为100%,其中新丰江水库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东江干流断面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以绿为底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如何判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墨桶如何处理?能否将油墨桶自行清理后进行资源回收”“是不是所有盛装过油墨的包装桶都必须作为危废处置”……

今年6月起,市生态环境局将每月第二个周五设为“局领导服务企业接待日”,面对面倾听企业的意见建议,帮助企业了解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和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知识,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升治污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六五”环境日前夕,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送法规、送技术、送服务入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帮扶活动,精准地将企业生产发展的帮扶政策“讲清楚、送到位”,进一步引导企业管理人员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自觉履行环保主体责任,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此外,市生态环境局成立服务产业转移主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动建立常态化帮扶企业机制,出台了《河源市助推高质量发展暨促进产业有序转移的生态环境保护支持措施》《河源市生态环境局服务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方案》等文件,积极搭建助企平台,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为守法企业开环保“绿灯”;在项目环评审批中,落实告知承诺、环评豁免、容缺后补和简化环评编制内容等惠企便利措施,做到环评审批即报即受理;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台账管理和“一对一”服务,提前介入指导解决制约项目落地的环境问题,充分发挥环评优化经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市生态环境局源城分局的帮助下,项目投产时间提前了近2个月,间接经济效益150万元以上。”钢结构件项目建设单位环评对接负责人许友志说。今年6月,特区建工钢构(广东)有限公司新建12万吨钢结构件建设项目。该项目属于省重点项目,市生态环境局源城分局提前介入指导,积极加强与企业及环评编制单位的沟通指导和服务,并开辟“绿色通道”,节省了项目落地的时间和成本。

河源人与山水和谐共生的探索未曾止步。今年3月,我市召开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启动会,此前印发了《河源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考核指标要求,基本建成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到2035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幸福和谐美丽河源。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生态文明领域最高的综合性国家级荣誉。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拿到这块“金字招牌”,对我市提升生态实力、实现“绿富”双赢、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具有重要意义。

向绿而行 勾勒美好生活底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为河源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这次我带孩子一起参加骑行活动,是想从小培养他们低碳出行、保护环境意识。”市民潘先生参加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的2023年河源市全国低碳日主题实践活动。他表示,生态环境部门应多开展低碳实践活动,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自觉选择绿色出行。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6月,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了2023年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碳中和宣传活动,大力倡导园区企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使园区企业能更好地理解、支持、参与碳中和,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从而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2023年河源市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实践活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年河源市“六五环境日”增殖放流活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河源市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等多场环境保护活动,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组织开展50多场次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组织4家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16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帮扶指导广东省紫金白溪自然保护区积极申报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氛围更加浓厚。

近年来,我市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推动形成勤俭节约、合理用能的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从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生活方式的变革,到节约资源、降碳减污等生产方式的变革,全社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更好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组稿:本报记者 陈星 通讯员 赖志刚

■制图:吴丹


    上一篇:乡村体育热 村民动感足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