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95后”大学生邱鹏辉钟海涛盘活撂荒耕地近千亩
“沉睡”的土地“活”起来
■本报记者 曾敏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近日,在紫金县柏埔镇大鲁村的田野里,农机轰鸣,“95后”大学毕业的邱鹏辉、钟海涛正驾驶着旋耕机在田间穿梭。
轰鸣的马达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也唤醒了邱鹏辉、钟海涛心中那片“希望的田野”。2022年初,邱鹏辉、钟海涛分别辞去广州、深圳的工作,一同回到柏埔镇,承租邻村土地,盘活撂荒耕地近千亩,让“沉睡”的土地重新“活”起来。
种田计划终成现实
2018年,邱鹏辉从广州科技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广州从事粮油贸易工作。“前些年回到家,看到家门前耕地上的野草比人还高,心里五味杂陈。”他总是和朋友钟海涛开玩笑,要不一起回家种田好了。
钟海涛亦深有同感,两人回乡碰面时,时常谈及此事。“但是我们对种田毫无所知,必须做好计划,才能成功付诸实践。”钟海涛说,此后两人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种田知识,了解土壤结构,并走访种粮大户,熟悉耕田步骤、要点。
光是农耕知识,邱鹏辉、钟海涛就学了两年。2022年初,两人一同回到柏埔镇后,将返乡种田的想法告诉了镇政府工作人员。“村里老人种不了多少田,青壮年又大多外出务工,撂荒耕地多了也有火灾隐患。”钟海涛说,镇政府非常支持他们,将撂荒耕地统一打包流转到村“两委”,随后他们流转了大鲁村、东升村近千亩撂荒耕地。
然而,开荒并没有想象中简单,面对长满乔木的荒地,他们租了挖掘机,一点一点将乔木、石块挖出,经过3个多月的作业,土地逐渐变得平整。去年8月,他们的第一批秧苗终于种下。
未来将开垦更多荒地
规划地块、划分机耕路、修水圳、做田埂、覆平土地、放水、检验田块能否蓄水……想起去年开荒的经历,邱鹏辉、钟海涛印象深刻,他们因为经验不足,尝试人工直播,但是亩产只有500多斤,远远低于预期。“没想到种田会这么难,我们几乎走访了紫金县所有的种粮大户,向他们‘取经’。”邱鹏辉说。
这对怀着热忱回到家乡种田的“兄弟”,目前已投入资金80多万元。据悉,一到农忙时节,他们需要雇佣村民一起育秧、插秧。去年,他们提供了40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每人薪资成本170元/天,助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从嘉应学院计算机系毕业的钟海涛,之前在深圳从事无人机植保服务工作。“过去的工作经验让我意识到科技种田的重要性,尽管我们现在资金不足,但还是想朝这个方向努力,开垦更多荒地,夯实粮食安全。”提及此,钟海涛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接下来,他们将学习更多种植技术,努力把撂荒耕地种得更好。“我们要让农民们看到种地也能带来安稳的生活,让土地不丢荒不撂荒,这就是我们返乡种田的意义所在。”邱鹏辉、钟海涛如是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