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东源县2023“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如火如荼

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3-06-30 10:07:40 来源:河源日报

■今年农历正月十一,上莞镇新轮村的“省级非遗”——“追龙”民俗活动火爆场景。本报记者 杨坚 摄

■今年农历正月初三,漳溪畲族乡中联村的“省级非遗”——“汶水塘捕鱼节”热闹场景。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5月20日,东源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客家山歌展演活动现场。资料图片

■6月10日,东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展演活动在万绿湖龙凤岛游览区举行。资料图片

■5月27日,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之蓝大将军出巡节在漳溪畲族乡下蓝村上演,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年以来,东源坚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2023“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切实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持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赋能“百千万工程”高效推进。

【谋划篇】 书写好非遗赋能全域振兴答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源文脉延绵、薪火相传近1600年,孕育了独具东源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移民文化、绿色文化和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东源县文广旅体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挖掘整理并核定公布的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五大类别26个项目。其中,省级5项,包括康禾贡茶制作技艺、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畲族蓝大将军出巡节、汶水塘捕鱼节、上莞镇新轮村追龙;市级12项,包括客家山歌、香火龙、熟米酒制作技艺、石坪茶制作技艺、客家米粉制作技艺、中联村周姓六月六显烈宫巡游、客家盐焗鸡制作技艺 、仙塘“柳溪书院”开笔礼、射弩、陀螺、蹴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种类包括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源一笔弥足珍贵、潜力无穷、活力无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助力。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用好用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非遗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中的独特作用,全面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让非遗在推进全域振兴中大放异彩、相得益彰,这是摆在东源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和一份时代答卷。

东源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2023“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全面提振文旅市场信心、促进文旅消费复苏释放活力、增添动力,为东源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激活新动能与新活力,书写好非遗赋能乡村振兴这份时代答卷。

【任务篇】 高质量完成三大项十大类任务

为确保2023“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东源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副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非遗保护工作;迅速研究出台《2023年东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进一步明确2023“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的目标、任务、责任与措施。

根据《方案》,东源非遗保护工作任务共有三大项十大类:一是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和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力争今年新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以上和代表性传承人5名以上。二是稳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强分类保护、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和推进合理利用,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力争今年认定县级非遗工坊1家和开展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1条以上。三是不断加大非遗宣传普及力度。促进广泛传播、促进“非遗”进校园和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东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计划建设1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

东源将上述任务进行清单分解,明确牵头单位、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要求各责任单位树立责任意识,对标任务清单抓好落实;定期召开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对照存在不足和短板,立行立改,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建立非遗保护档案资料收集汇编制度,做到“不漏一处、不误一数”,夯实非遗保护工作之基;加强经费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要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行动篇】 激活全域振兴“一湖春水”

今年正月初三,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中联村举办了省级非遗——“汶水塘捕鱼节”民俗活动,吸引了6000多名游客前来观看,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百万人次,热闹盛况登上了央视新闻和学习强国APP;正月十一,上莞镇新轮村的省级非遗——“追龙”民俗活动异常火爆,现场参与的群众和游客超万人,逾10万人通过河源日报视频号、抖音号“直播河源”栏目观看活动,央视新闻和人民网报道了这场盛大的民俗活动;正月十三,骆湖镇江坑村的县级非遗—— “追龙”等系列民俗活动,让外出乡贤、游客感受到了久违的热闹、团圆、喜庆的新春气息。

春节期间,一场场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传统民俗活动在东源广大乡村轮番上演,浓浓烟火气息的新春传统文化活动又回到了群众的身边、乐在了群众的心坎上。

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能够回归群众的生活,是东源深入开展2023“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非遗文化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与新活力的生动实践与成效体现。

今年以来,东源以开展2023“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为抓手,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移民文化等资源,通过挖掘特色、塑造品牌,充分发挥非遗赋能作用,大力推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让非遗在景区得以保护、传承、推广,丰富旅游业态和游客体验,推动文旅市场深度融合发展,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和全域振兴。

一场场非遗传统民俗活动,极大地丰富、活跃了东源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生活新风尚,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文化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有力推动了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一场场非遗传统民俗活动成为乡亲联络感情、凝心聚力、共商振兴的桥梁与载体,极大地激发了外出乡贤、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激活了乡村全域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一湖春水”。

4月8日、15日,东源先后在上莞、康禾两镇成功举办“2023年河源春茶开采暨东源仙湖茶文化节(茶旅文化节)招商推介系列活动”,吸引超百名茶企代表和上千名游客参加,现场共签约招引项目8个、投资总额达8.3亿元;5月27日,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之蓝大将军出巡节在漳溪畲族乡下蓝村火热上演,吸引了四方游客前来围观,特别是《蓝大将军招兵仪式》《畲乡·蓝》等民俗节目表演和竹竿舞、龙接凤、打糍粑等民俗文化活动体验区,更是为现场的观众朋友送上一场特色文化盛宴。

【案例】 打造万绿湖风景区专属文化“IP”

“歌声悠悠传湖响,情韵并茂随人唱……”5月20日,东源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客家山歌展演活动在万绿湖镜花缘游览区如期举行。展演活动创新采用徒步“送歌”进景区模式,沿途伴随着风景如画湖光山色,别开生面地与来往游客进行热情亲切互动,一路歌声悠扬动听,客家风情盎然荡漾,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赏,让围观参与体验的游客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的海洋之中。

据悉,此次活动是东源县文广旅体局精心策划组织的2023年东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展演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弘扬本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让游客朋友们能够“零距离”体验客家传统文化,为非遗“活”起来开创新局面、开辟新路径。

“五一”假期,万绿湖风景区在龙凤岛举行全市非遗项目主题展演活动,遴选10个我市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开展了5场次的主题展演,让游客真切感受河源非遗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丰富景区节日活动内容、提升了旅游品质,为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助力添彩,有力推动了景区强劲复苏。据悉,“五一”假期,万绿湖景区共接待游客约35.87万人次,同比上升139.97%。

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东源将全力以赴推动万绿湖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持续开展好“东源非遗年”系列文旅活动,积极打造富含东源特色的非遗活动进景区品牌,推动东源“非遗”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增添游客文化体验感,打造万绿湖风景区专属文化“IP”,擦亮东源旅游的文化名片,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彭冰 詹秋萍

    上一篇:山河之间挥洒汗水 青山脚下艰苦奋战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