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留存 精神永继
■从香港营救脱险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张友渔、茅盾、高士其、千家驹、胡绳等。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整个过程无一人受伤,无一人被捕。这一壮举,蜚声海外,世人称颂。这场大营救被称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得到了国际和国内各界人士的赞扬。营救不仅巩固和发展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对文化界来说,没有这场大营救,整个中国的文化史可能会被改写。“这为10年后绝大多数文化界的名人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台湾,而是汇聚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埋下了伏笔”。老隆福建会馆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伴随着文化精英的名字以及大营救中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而历久弥新。
营救滞港文化名人“百余人”
这场大营救是成功的。但具体营救出来的人数,有多种资料和多个版本。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游海华梳理过4种相关的数据:一是千人以上,如茅盾说“几千文化人安然脱离虎口”、杨奇说“抢救了1000多个知名人物和民主人士”、廖沫沙说“不下1000人”;二是300人左右,如王作尧说是“著名民主人士、知名文化人300多名”、李健行说九龙一路“胜利地抢救了近300名文化人安全脱险”、1946年中共广东区委会说“抢救出来的有三四百人”;三是800人左右,如廖承志和曾生说是七八百人、尹林平说“800多人”;四是数字含糊,无法分辨,如连贯说是“几百名”,《美亚杂志》说是“几千人”,包括营救的文化人、知名民主人士、国民党人士和国际友人等。《东江纵队史》《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东江纵队志》等的说法则比较统一,均认为营救了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目前,河源相关史料也采用了这一说法。范长江、夏衍等并未从东江游击区撤退。
1942年2月,留在香港岛领导疏散工作的总负责人刘少文致电中央书记处,电文云:“全体同志及朋友,在战争中均已离战区,安全撤退,现韬奋、茅盾、乔木等百余人已安全到东江曾、王部,长夏(范长江、夏衍)等一部分人去澳门,再分别前往苏北及内地,何香凝、柳亚子等乘民船去汕尾寄居村间,现在疏散工作已大体结束。”电文中提到营救出来,并到达游击区的香港知名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有“百余人”。据游海华综合各类史料估算,此一数据最可信,营救出来并到达东江游击区的香港知名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有百余人。也就是说,从老隆一带经过的文化人士,不足百人。
“保卫祖国 为民先锋”
这场成功的大营救行动,在中东江纵队史和中共地方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大营救行动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邹韬奋题词“保卫祖国为民先锋”赞誉东江纵队。廖沫沙在《东江历险长留念》一文中,如此形容香港大营救:“把他们从敌人的虎口中安全地抢救出来,这不但是我们党的一项伟大功绩,而且在历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一次严峻、艰巨的大撤退。”
这次大营救,留存了当时中国的文脉。《国殇 第六部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一书中,作者方明认为,抢救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异乎寻常的成功,取决于中共中央对抢救文化精英的高度重视,中共一直都非常重视知识精英的引领作用,比如当乔冠华后来通过廖承志等向党组织正式提出入党申请时,周恩来指出:“批准一个乔冠华入党,可以团结一大批知识分子。”香港党组织执行中央抢救文人的指示坚定不移和沿途的周密安排是行动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营救和护送过程中,各个交通站衔接紧密、周到细致,使文化名人们钦佩之极。实际上,这也为10年后绝大多数文化界的名人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台湾,而是会聚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埋下了伏笔。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广东党史》原主编王国梁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时的形势下,抗日主张、统一战线都离不开爱国民主人士与进步文化名人们的推动。但国民党当局却对进步文化人士恨之入骨。共产党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历史责任、伟大的远见和胸怀,为国家保护了一大批精英人士,使之得以为今后解放战争、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同时,这次大营救也为参与其中的广东抗日游击队、地下党组织等人员提供大练兵、大考验的机会,提升战斗素养。”
2007年,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王祝福发表的《1942年香港秘密大营救评述》认为,这次大营救行动可以说是对中共在南方国统区的地下工作和华南抗战斗争的一次考核。应该说,考核的成绩是相当优秀的。同时,我们从中认识到,在中国革命的艰苦斗争中,如果没有白区(在这次行动中,既指国统区,也包括日占区)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类似于秘密大营救行动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简直就不可能开展;如果没有武装斗争,没有根据地的建设,即使是游击区的开辟,则这种行动的开展将是没有希望的,只能是永远疲于奔命。
传承红色基因 老隆福建会馆成“国保”
曾作为“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的老隆福建会馆,于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是广东与“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事件有关的8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处“全国重点”之一。
在龙川县的红色革命史迹中,福建会馆尤其引人注目。一方面,它红墙绿瓦、古色古香,自清初至今,已存在了二三百年。另一方面,它曾在民国初年以来,数次见证历史人物在此做出有着不同影响的历史举动,曾是党的早期革命活动重要场所之一。1923年春至1925年秋,彭湃曾两次在这里宣传革命思想。1949年6月2日,龙川县人民政府在此宣告成立。几十年来,“福建会馆”曾分别成为老隆镇政府、老隆镇人民法庭、老隆镇机关幼儿园、龙川县老隆镇塑胶厂的办公用地。福建会馆具有建筑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1986年被龙川县政府认定为龙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7月公布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公布名为: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老隆福建会馆)。2013年公布为广东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10年被定为第三批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经战火洗礼与岁月沉淀,福建会馆完好保存至今。但由于其间曾被作为其他用途,加上年久失修,馆内一度破败,龙川县进行过数次修缮维护,近年来分别做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缮。2011年,当地政府斥资完成了对福建会馆的保护性修缮工作,并于当年8月起免费对外开放。开馆至今,福建会馆已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重要史料和大革命时期当地其他革命史料的陈列室,成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更新展陈 精神永继
2021年底至2022年7月的大半年时间里,龙川县对福建会馆再度进行全面修缮,重铺瓦面、更换木梁、更换二楼木楼板,重新油漆木构件等,并对“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进行重新布展,高规格对展陈设施改造升级,主要是通过一楼的展陈还原、再现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龙川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对2011年和2021年的展陈有提升、优化,目前本次展陈的提升优化仍在继续,突出主题、声光电、互动体验等效果,尤其对历史真实、历史细节进行更为严格细致的把关、审核。此次展陈将重点突出“老隆中转”过程,打造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示范点,更突出、更全面地讲好营救文化名人故事。老隆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伴随着文化精英的名字以及大营救中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而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凌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