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河源市林业局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提升林业工作成色 厚植生态发展底色

2022-09-30 09:45:03 来源:河源日报

2d8398ab3a44ac7655ce23ba2fca2e8f_p1_s.jpg

■图为连平县内莞镇自然风光。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乡村绿化美化等,美丽画卷在河源徐徐展开。

afba29be37d67297a322d954f4acf29d_p2_s.jpg

■在河源,油茶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绿色产业。近年来,市林业局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da9fe5987a1236e4c2ef901c71626151_p3_s.jpg

■我市生态持续向好,图为在广东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兰科新物种。

20e15342253a541849d630c10ce4220e_p4_s.jpg

■图为东源县曾田镇自然风光。经过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奋斗,河源森林覆盖率排名全省前列。

核心提示

昔日山高水远、无人问津的荒坡早已披上绿衣,取而代之的是排名全省靠前的森林覆盖率;曾阻拦发展脚步的大山,如今已成为林业产业的摇篮,油茶、森林康养等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沉甸甸的河源林业成绩单,书写着一批批林业干部的奋斗足迹,也凝聚着一代代河源林业人的使命担当。

回望来时路,不忘初心;踏上新征程,不负使命。为了呵护森林资源“幸福不动产”,用好“绿色提款机”,近年来,市林业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持续抓好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等工作,聚焦林业资源培育、管护、利用,在增绿、护绿、用绿上下足功夫,奋力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而不懈奋斗!

经过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接续奋斗,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全市森林覆盖率73.18%,森林蓄积量6619.19万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积超1718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超1812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油茶、生态旅游、新业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今年8月,市林业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健全林长体系 激活体制之“能”

全面推行林长制,不仅仅是释放生态红利惠及民生,更是一项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

去年,我市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主要抓手,认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高质量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全面构建公园城市和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提升依法治林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基本建立林长制配套制度体系,初步搭建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

目前,全市设立林长4753名,落实监管员2022名,聘请护林员3812名,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体系。共签发林长令10道;四级林长巡林共12763次,其中市级林长巡林9次,县级林长巡林144次,镇级林长巡林2576次,村级林长巡林10034次。“通过推行林长制,将进一步厚植河源生态优势,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市林长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加快推进林长制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推动实现“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打造青山绿水 铸牢生态之“魂”

绿色,是河源的底色;生态,是河源的命脉。

只此青绿、不仅青绿。放眼河源大地,一幅清新亮丽的生态画卷铺陈在河源的山水之间,青山绿水滋养着城市品质,让人沉迷流连——

步入河源客家文化公园、东江湾公园,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湖面如镜、溪水潺潺,加上颜色各异的花朵馥郁芳香,景观意境十分深悠……公园,已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点。

青山环绕、森林拥抱、林城相依、林水相融、林园相映……当前,我市正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字号”标志着河源林业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广大群众可享用到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创新义务植树方式方法,大力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形成了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美丽画卷在河源正徐徐展开。

美丽画卷有数据“打底”。河源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广场85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1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39.0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2.62%,基本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2019年以来,完成营造林总任务146.75万亩。完成省级碳汇林抚育50.08万亩、高质量水源林新造林抚育37.35万亩;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与提升0.08万亩;在河源客家文化公园等地区建立总面积10.43万亩的义务植树基地411个,使爱绿、植绿、护绿、兴绿成为河源新风尚。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参加植树666.41万人次,义务植树尽责率97.31%;义务植树2405.4万株(含折算株数),人均完成植树3.6株;2019年来,累计完成乡村绿化美化327个;成功创建广东省森林小镇1个、国家森林乡村23个,成功推选认定省级森林乡村43个。

坚持保护优先 统筹治理之“策”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林业局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一棵古树,就是一个“绿色活化石”。2021年以来,市林业局对全市古树名木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牵头制定《河源市古树名木和城市大树管护工作方案》,邀请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专家顾问充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研究、抢救复壮等保护工作提供对策建议和技术指导。编制印发《河源市古树名木》画册,全面展示河源市古树名木保护成效和优美风貌,提升群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认同。今年6月,按“一树一码”的要求,我市全面完成全市2229棵古树名木的新版保护牌悬挂工作。

同时,我市积极开展“鸟节”“爱鸟周”“世界湿地日”和“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主题日宣传活动,免费对外开放湿地宣教中心和湿地学校,开展科普咨询宣传,举办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培训班,不断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的意识。规范人工繁育活动和行政许可审批,定期或不定期对宾馆、酒楼、旅游景点、市场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乱捕滥猎和非法经营候鸟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全市285家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殖场全部得到妥善处置。推动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殖业处置补偿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得到了省领导的赞扬和推广。

2021年来,我市还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规占用林地、违规乱砍滥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及林区秩序稳定。全市林业系统立案查处林地、林木违法案件246宗,涉及公民、法人246个,涉及林地99.8公顷、林木183.6方,补种树木13055株,收缴罚款279.4万元。

率先制定标准 巩固森林之“根”

河源是林业大市,是广东重要生态屏障及珠三角重要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近年来,市林业局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立足生态功能实际,率先在全省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工作规范,建成预警体系,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林业建设逐步走上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进一步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创新举措,采取“一提高三率先”措施,切实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墙”:即提高队伍工资待遇;率先在全省出台强化森林防火机制的工作方案、率先在全省建成市县镇三级森林监测预警体系、率先在全省出台森林防火宣传检查站工作规范。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机制:2019年至2022年,全市累计投入20189.3万元,完成松材线虫病防治作业面积约411.3万亩,清理病枯死树85.7万株,飞防喷药防治松墨天牛约24.4万亩;开展疫木专项检查监管活动174次,出动森林公安、资源、森防检疫人员900人次,累计检查企业(单位或个人)532家(个);印发《河源市松材线虫病防治项目施工质量监督管理规定(试行)》,2021年底实现发生疫情面积和致死松树数量“双下降”,发生面积压减0.58万亩,病死树减少11.3万株,松材线虫病蔓延扩散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多年来,森林火灾宗数和受害面积大幅下降,没有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特别是清明、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假日实现“零火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2021年连续两年得到了省林业局的通报表彰,并多次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培育发展动能 夯实产业之“基”

龙川县赤光镇南龙村内,蜿蜒的山路两旁,绿意盎然的植被一望无际。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油茶果挂满枝头。这里,种植了近6000亩油茶树。油茶企业发动周边村民入股,带着他们致富,投资兴建的旅游项目——绿油花果树小镇,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1年申报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该村油茶基地是河源推动油茶产业三产融合的缩影。

有了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近年来,市林业局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导向,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油茶树种植和实施油茶树低产低效林改造,全面提升油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林下经济,积极探索生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

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我市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不仅获得企业、群众的好评,也助推林业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为河源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林业力量。近年来,全市创建省级特色经济林项目11个、创建省级林下示范经济基地14个、林下示范经济县3个,评定市级林下示范经济基地23个。东源顺景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广东汇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入选省级森林旅游特色线路6条,入选省级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7个。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站在新的起点上,河源林业再出发,将以勇立潮头的使命担当和矢志不渝的坚实行动,攻坚爬坡、奋勇争先,交上一份厚重的林业高质量答卷!

■组稿:本报记者 刘昕

通讯员 曾少劲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署名除外)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