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解析诈骗罪 律师支招防骗

2025-10-29 10:41:53 来源:河源日报

近年来,针对老年群体的“保健品诈骗”“以房养老骗局”“冒充亲友借钱”等案件频发。为帮助群众识别诈骗行为,筑牢日常防骗防线,为此,广东达伦(河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彦红进行了相关普法。

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如何定义诈骗罪?

李彦红: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知,并基于该错误认知自愿交出财物的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构成诈骗罪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核心要件:1.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即通过欺骗手段误导被害人。2.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核心意图是将被害人的财物据为己有,而非用于正常交易、借贷或服务等。3.被害人因受骗遭受财产损失。被害人需因相信欺骗内容,主动交出财物(如转账、现金交付)。

记者:生活中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有哪些?

李彦红: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套路,往往精准抓住他们的核心需求与心理弱点——既利用健康焦虑、情感空虚、财产规划需求,也利用对权威与熟人的信任,甚至利用老年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例如:有的先以免费测血压、送米面油等拉近距离,再将普通糖丸包装成能治高血压、甚至癌症的“神药”,通过夸大病情进而制造恐慌,哄骗老人花数万元购买;有的以“房产抵押领高额‘养老金’,且百年后房子仍归子女”为诱饵,诱导老年人签署复杂文书,暗中完成房产过户,拿到钱后便停发“养老金”,甚至逼迫老年人搬家;伪装成子女、孙辈或远房亲戚,用陌生号码打电话,谎称“突发车祸要交医药费”“在外欠债被扣留”,再以“怕爸妈担心、别跟其他人说”为由,催促老人通过转账、汇款快速给钱。

记者:老年人日常如何避免被骗?

李彦红:1.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后务必开启“来电预警”功能,可自动拦截诈骗电话、识别诈骗短信;遇到可疑账号(如陌生交友号、投资号),可通过“风险查询”功能核查是否为诈骗账号,提前避坑。

2.给银行卡设“安全锁”。为名下银行卡设置“夜间交易锁”(晚上10时至次日凌晨6时禁止转账)。同时,设定每日消费或转账限额(根据日常需求设定,避免大额资金被骗),即使不慎泄露信息,也能减少损失。

3.遇到疑问先核实,收到陌生信息、可疑链接(如“积分兑换”“账户异常”链接)时,不点击、不回复;遇到“高收益投资”“亲友急事借钱”等情况,先通过子女、家人或拨打96110确认,再做决定。(梁昕)

    上一篇:为师生解锁“消防安全锦囊”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