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饶让巷 打开今时结
■本报记者 刘烨华
■通讯员 徐晓曦 许宝怡
紫金县紫城镇老街区刘家祠一侧,一块石碑静静竖立着,上面刻着“饶让巷”三字。紫金县法院巧用饶让巷“礼让睦邻”传统美德,悄然在调解实践发挥重要作用。
李某与金某是多年的老邻居,房挨房、地连地。李某门前空地属金某所有,而金某屋旁的猪舍则归李某使用。10多年前,两家图方便,口头约定互换使用,却未曾立字为据。岁月更迭,这份无凭之约悄然埋下了矛盾的种子。2023年,因周边施工导致李某家门前堆满沙石,无法使用,他便将杂物一概搬至金某屋旁的猪舍里。金某母亲出面阻拦,双方争执骤然升级,李某口出恶言辱骂老人,金某闻讯怒不可遏,动手打伤了李某。两家的邻里之情,自此彻底破裂。
公安机关对金某作出行政处罚后,双方仍就赔偿事宜争执不下。最终,李某一纸诉状,将金某告上法庭。
龙窝法庭受理了该案,承办法官细致审阅卷宗,意识到这起看似简单的身体权纠纷,背后实则是两家宅基地积怨的爆发,若只判决赔偿,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见双方情绪激动,法官首先请来了李某和金某各自所在村的村“两委”干部,开展“背对背”调解。有了村“两委”干部的介入,调解现场得以“降温”,双方情绪有所平复。法官“趁热打铁”,组织众人一同前往争议地实地勘察,结合村委会提供的宅基地登记图纸现场释法,既明确了李某和金某各自的宅基地范围,也指出李某擅自堆放杂物、破坏和睦的不当之处。
“饶让巷的故事,大家都是听着长大的。饶一饶,是修行,让一让,路更宽。”法官借饶让巷典故中“谦和礼让”的内涵,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消解心结:“当年,两户人家为宅基地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各退三尺,让出了一条路,也让出了几十年的和睦。如今,你们也是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为一块地、一口气,坏了世代交情?”
法官的话说到双方的心坎里,态度终于松动下来。在法官主持下,李某和金某签订调解协议书,同意两块地按照宅基地登记的图纸履行,各自清除土地上的杂物,不再因此生事。金某也愿意补偿李某的医疗费、营养费、交通费等费用,并当场履行,李某则撤回起诉。至此,这场纠纷,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紫金县法院不断汲取“饶让巷”典故中蕴藏的调解智慧,相继打造饶让巷法治文化长廊、文化墙等文化阵地,通过设立“饶让”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不断优化诉调对接机制,并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领域全面推广“饶让调解法”,深度融入调解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2022年以来,紫金县法院运用“饶让调解法”化解矛盾纠纷534件,调解成功率51.3%。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