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从“锈带”到“秀带”

——东源县工业开发区党工委党建领航激活“沉睡”土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9-29 10:41:03 来源:河源日报

“去年10月投产,当年就拿下3800万元营业收入、缴纳100万元税收,今年预计营收能突破1亿元。”近日,广东信大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手持亮眼成绩单,讲述企业落地东源工业园区后的“成长加速度”。

这家2022年6月成立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投产即见效”,背后蕴藏着东源县工业开发区党工委(下称开发区党工委)以“党建+用地整治”为破局的关键密码——通过把党支部建在项目一线,党员干部带头攻坚,成功盘活闲置10余年的达蒙安防项目用地,以土地转让为企业“筑巢”,让“沉睡”土地重新迸发产业活力。

东源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11平方公里,加速开发3.5平方公里,谋划25.5平方公里的拟规划区,发展空间广阔。但此前,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三块硬骨头”,一度制约园区扩容提质。为此,开发区党工委将党建作为“红色引擎”,把党的领导贯穿用地整治全过程,从机制构建到精准施策,一步步为园区发展打开新局。

党建筑基强堡垒:

高位统筹织密网,破解整治“最先一公里”

用地整治要见实效,机制保障是关键。为破解用地难题,东源县委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土地整治全过程,建立健全“县委统筹、县政府落实、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13个部门“一把手”为组员的工作专班,让“上下一心抓整治”的合力快速凝聚。

在此基础上,开发区党工委按照“全面覆盖、分类管理、分层负责”工作思路,创新实施“五定”网格化管理模式(定领导、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时限),将所有整治提升对象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同时,在关键岗位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要素保障攻坚队,党员干部带头啃硬骨头,成功推动解决困扰开发区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在机制发力破解核心梗阻的同时,政策激励的配套跟进为用地整治注入了更多动能。开发区党工委深知,仅靠行政推动难以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必须通过政策引导让企业从“要我整治”转变为“我要整治”。为此,开发区党工委牵头出台《关于支持企业盘活利用低效用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县工业项目建设奖励办法》等文件,从用地指标倾斜、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多方面给予支持,用正向激励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整治的积极性,为开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强心剂”。

党建领航摸家底:

分类建档绘蓝图,锚定整治“清晰路线”

要破解用地难题,首先得摸清“家底”。开发区党工委组织党员干部带队深入园区各产业,逐地块排查、逐企业走访,将开发区用地问题精准划分为三类,建立起“一地一档、一企一账”的翔实数据库。

记者了解到,863.3亩批而未供土地主要分布在盐东物流园等区域,因征地补偿纠纷、规划调整滞后等历史遗留问题长期“躺平”,仅盐东物流园就有21个地块因坐标偏移无法供地,直接影响重大项目落地。

“家底”摸清后,开发区党工委迅速牵头制定《东源县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后续整治工作划定清晰路径,确保用地整治工作有效推进,助力开发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建赋能优服务:

搭建桥梁暖民心,打造营商“温馨港湾”

用地整治的同时,开发区党工委始终以党建为纽带,围绕企业需求搭建服务桥梁,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

今年8月12日,一场特殊的网络“直播带岗”公益招聘活动在东源举办。由省产业园区协会联合东源园区,通过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平台开展公益招聘活动,观看人数达46万人次,参与招聘的6家企业共收到230份简历,成功招进18名员工,企业“招工难”问题逐步破解。

今年3月26日,“广东园区之家东源产业园区产业生态服务站”正式揭牌,这一粤东西北首个、全省第三个园区之家产业生态服务站,正是开发区党工委牵头搭建的服务平台。

服务站由东源产业园区携手广东省产业园区协会共同组建,融合30余家省级商协会、300余家专业机构资源,构建“两顾问”(中小企业服务经纪顾问+政府公共关系顾问)和“四全”(全方位、全链条、全系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动园区服务从单一政务代办到生态化赋能的跨越式发展。据统计,自今年7月以来,服务站的党员干部已带队走访30余家规上企业,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解决发展难题。

此外,开发区党工委还依托“一中心一站两协会”服务体系,架起四座助力企业发展的“连心桥”:依托工业园企业服务中心架起“政企连心桥”,建立“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反馈评价”闭环机制,累计解决企业项目落地、融资对接等问题3000余项,实现政企沟通“零距离”、服务响应“零时差”;依托园区之家生态服务站架起“资源赋能桥”,推动园区服务从“单一政务代办”向“生态化赋能”跨越;依托东源县企业联合会架起“产业协同桥”,创新推行“轮值会长制”,通过产业链对接活动促成会员企业合作项目,带动关联产业产值增长一亿多元;依托东源县对外贸易与跨境电商行业协会架起“开放合作桥”,依托广东省贸促会资源组织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研修、国际展会等活动,助力传统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党建聚力破难题:

靶向处置解民忧,推动用地“提质增效”

有了“问题清单”,更要“靶向解题”。开发区党工委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实效化”要求,针对三类用地精准发力,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益。

针对批而未供土地,开发区党工委创新推出“历史问题清理+招商前置”双驱动模式,一边组织党员干部上门沟通、化解遗留纠纷,一边组织招商工作队提前对接优质项目,最终完成863.27亩土地供地,成功协调精选项目用地招拍挂,引进利恩等28个项目;面对供而未用土地,开发区党工委建立“一企一档”动态监管机制,党员干部主动上门,用“提醒+服务+置换”三措并举推进工作——累计向拖延动工企业发出23份动工提醒书,协助德同兴电子等11家企业办齐证件,对无意愿开发的地块,通过土地转让实现“腾笼换鸟”;在低效用地处置上,探索“激励+倒逼”双向模式,出台《低效用地奖励办法》,推动霸王花等7家企业增资扩产,引导鸿晋实业等6家长期低效运营企业转型工业物业或股权转让,让“低效地”成功变身“高产田”。

党建领航强招商:

创新模式聚合力,激活发展“强劲动能”

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开发区党工委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协同合作,打造高效招商生态,让更多优质项目扎根园区。

在招商机制上,开发区党工委坚决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完善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成立县属国有招商公司,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化招商格局。在招商渠道上,牵头设立产业细分领域招商专员,既深耕深圳、东莞等传统招商区域,又将目光投向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大力开展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在招商模式上,重点用好用活总规模达15亿元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对接优质产业赛道,实现“以投促引”;在项目落地上,用好“项目推进自画像”“项目推进清单”等机制,安排党员干部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等方面需求,大幅提高项目推进效能。

据统计,2021年以来,开发区党工委共新签约落地项目53个,总投资额达128.6亿元,为园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如今,在党建“红色引擎”的持续驱动下,东源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提前3个月完成三年整治任务,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三年总任务,完成率达112.5%,排名全市第一,并获得200亩建设用地指标奖励,东源县也因此被市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工作专班评为先进集体;党建引领下的园区培育出高峰科技等3家“当年投产当年上规”企业,凯祥源、铁甲科技等标杆项目建成投产,带动就业5000余人;累计推动52个项目升级改造,计划总投资84亿元,全部达产后将显著提升园区经济能级,为东源产业建设“大会战”注入强劲动能。

■统筹:李成东 张臻玮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黄玉花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上一篇:播撒阅读与科技种子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