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喧闹场 如今静心地
市区公园展新颜 市民幸福感满格
■本报记者 杨宝如 通讯员 河城宣
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干净的步道上,老人们打着太极、市民跳着广场舞、孩子们欢快奔跑,清脆的鸟鸣取代了嘈杂的叫卖声。这样和谐的画面,如今已成为市区各大公园的日常景象。
曾经困扰市民的公园乱象已不复存在。去年,市城管综合执法局牵头开展城市公园秩序综合整治行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制定“排查—整治—巩固—长效”的全链条工作方案,打响了一场公园“焕新战”,让昔日的喧闹场逐步变身市民休闲放松的静心地。
宣传引导 应急处理
在整治前,河源文化广场的流动摊贩无序聚集,柠檬茶、小吃、玩具等摊位占据了公园入口、步道甚至绿地,将公共空间变成临时集市。
“以前傍晚想来散步,却找不到一块清净地。”经常在公园锻炼的市民吴女士说,步道上全是摊位,走路都得侧着身子,还经常能看到垃圾和油污。
此外,还有流动摊贩的叫卖声、喇叭宣传声此起彼伏,私拉电线、占用消防通道……这些乱象让公园几乎丧失了休闲属性,成为市民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专项工作组对市辖11个城市公园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一园一档”台账,重点统计流动摊贩的数量、经营类型、聚集区域、经营时间等信息,同时记录公园内存在的设施损坏、垃圾堆积、秩序混乱等问题,明确每个公园的整治重点和时限。
市城管综合执法局等部门采取“日常巡查+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对乱摆卖等问题进行专项清理。前期通过宣传引导,告知摊贩相关法规及其行为危害,对于依赖摆摊为生的困难摊贩,引导他们到市区红星东路夜市疏导点合法经营;对于拒不撤离的摊贩,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清理违规流动摊贩320多起,暂扣违规经营物品180余件。同时,建立应急处置专班,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值守,一旦接到公园养护管理人员或市民的举报电话,确保30分钟内到达现场处理突发情况。
建立三方联动
长效管理机制
如今的市区公园已焕然一新。曾经被摊贩占据的步道、绿地恢复了原本的功能,公园保洁团队加大清扫频次,对垃圾实行“日产日清”,公园草坪重新补种绿植。如今,市区11个公园的流动摊贩基本实现“清零”,垃圾清运量较整治前下降60%,绿地完好率提升至98%。市民满意度调查显示,95%的受访者表示“公园的噪声变小了,出行更安全了”。
为防止乱摆卖等问题“反弹回潮”,市城管综合执法局等部门建立“第三方养护管理单位+源城区城管综合执法局+应急管理工作组”的三方联动长效管理机制,持续以“还绿于民,还静于民,还畅于民”为目标,将每一个城市公园打造成“整洁、安全、舒适、和谐”的公共空间,为河源“公园城市”新名片注入更多活力。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