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国家高新区城市文化活力园地对外开放
群众吃得舒心 摊贩经营安心
■城市文化活力园地内设220个摊位,让流动摊贩拥有宽敞的“新家”,极大满足了园区附近居民用餐需求。本报记者 王亚娇 摄
○本报讯 记者 王亚娇 特约记者 李晓 通讯员 丘超裕 近日,河源国家高新区新建的城市文化活力园地对外开放,内设220个摊位,让企业员工有个安乐、安全又多元化的用餐场所,让园区流动摊贩拥有宽敞的“新家”,极大满足了园区附近居民用餐需求。
“民声”变“民生”
满足园区群众用餐需求
“炒粉炒面好吃实惠”“自选快餐,12元4个菜”“特色烧烤”“紫金八刀汤”……22日下午6时许,河源国家高新区振业深河湾临时疏导点(科技大道与兴业大道交会处)附近人头攒动,各类美食香气扑鼻,住在附近的居民与企业员工等食客陆续前来觅食。
“听说这里有商家开业了,下班了有点累,就带着小孩过来吃个晚饭,回家就不用做饭了。”附近居民陈女士说,这里用餐还挺丰富的,晚上过来逛逛也挺不错。
高新区城市文化活力园地毗邻西可、永勤、愈富等多家企业,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居民和其他厂区的务工人员消费,周边潜在消费群体超过2万人。
“给我来一份糯米饭。”两个在企业上班的女孩对着摊主老板说道。她们原本就是摊主的“回头客”,看到摊主出摊,马上要再买一份晚餐。据该摊主介绍,原来她就在园区企业附近卖早餐,得到了很多顾客的喜爱,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准备把晚餐一起做起来。“可能会更忙一点、累一点,但是会更充实,也能多赚点。”该摊主说。
“经营”变“精营”
提升城市烟火气与秩序
流动摊贩管理一直是基层治理的一大难点,存在无证经营、占道经营等多种问题,对交通安全与环境保护都有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生产经济不断发展,区域内企业用工需求显著增长,但配套餐饮服务未能同步跟进,导致企业食堂供不应求。这一供需矛盾使得大量员工选择周边流动摊点就餐,而流动摊贩存在经营场所卫生条件不达标、食品安全管控薄弱等问题,给员工饮食安全带来较大隐患。对此,河源国家高新区以疏堵结合的方式,平衡“城市文明”与“城市烟火气”,为流动摊贩“筑巢安家”。
今年4月,河源国家高新区印发流动摊贩疏导点建设工作方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模式,打造两个流动摊贩疏导点,共建设摊位350多个,统筹兼顾民生需求与城市治理,打造规范化、便民化、可持续的流动摊贩管理模式,切实提升高新区城市品质与营商环境。
据了解,高新区城市文化活力园地供应早、中、晚餐,摊位统一装有遮雨棚,空地可以摆放桌椅,水电由管理方统一提供,群众就餐不仅方便,而且更加安全、舒适。此外,该场地除规划不同的餐饮专区外,现场还设置了便民停车区、休闲娱乐区、舞台区、人力资源平台区等配套设施,在外围进行绿化装修,从细微之处彰显服务温度。
“吃饭还有棚,不用再担心太阳晒、下雨淋了,真好。”到该场地就餐的李先生说。
吸引人流是筑巢安家的第一步,如何留得下人,才是这一措施“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为了做到场地有序经营,管理运营方加大现场管理人力、物力投入,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维护现场秩序,为场地运行保驾护航,并加强日常宣传,引导摊贩守法经营、文明经营。
接下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将进一步完善联动监管体系,加强摆放范围、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垃圾处理、交通秩序及消防、治安管理,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服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