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篮球转动大治理
——河源探索“体育+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2025年“多彩假期·共促成长”暑期关爱未成年人系列活动,通过“一球带五课”创新模式,结合篮球公益培训,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推出“10个小达人”系列活动。
■市第一实验学校教学现场。暑假期间,我市篮球公益培训活动如火如荼开展。
■8月13日,省篮球联赛河源队球员缪家达走进东源县第四小学,在2025年河源市中小学生暑假篮球公益培训活动现场,手把手教学员们打篮球。
8月27日,河美共赢“多彩假期·快乐篮球”嘉年华活动现场,2025年河源市中小学生暑假篮球公益培训班的20名学员,在教练带领下展示“运球+传球+定点投篮”组合动作,展现培训成果。
今年暑假,该公益培训活动以“志愿服务+公益培训”模式在全市开展,覆盖255所学校、开设505期课程,吸引1.38万名学生参与。同时,通过“一球带五课”创新模式推出“10个小达人”系列活动,10大主题吸引超480人报名,为暑期注入运动活力。
此次活动旨在贯彻“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打造安全健康的暑期运动平台。活动不仅助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让暑假充实有意义,还实现家校社多方联动、资源共享,共同守护未成年人成长。同时,以篮球为纽带,点燃群众运动热情,培育篮球沃土,增强基层凝聚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
以篮球为媒搭建乡亲助力平台
2025河美共赢篮球联赛通过创新形式与多元内容,不仅丰富了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更成为连接乡亲、凝聚乡情、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
8月19日晚,2025河美共赢东源国投杯·乡镇男子篮球联赛总决赛第二回合比赛在东源县体育馆打响,蓝口镇队以71比62击败仙塘镇队夺得冠军。东源乡亲为冠军球队赞助了一桌菜和一头猪,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了解,每场比赛赛前,对阵乡镇的球员们互赠家乡特产,一袋袋干货、一罐罐手信,既是友好的问候,也是推介家乡文化的方式。
赛事期间,主办方联合东源手信开设“打斗四”主题直播间,乡亲与村干部化身“家乡推荐官”,不仅带观众同步观看赛事,更细致介绍各乡镇的特色好物,展示“东源一桌菜”,每一件特产和菜品背后都有乡亲和村干部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生动讲述,让观众在看球之余也能了解东源各乡镇的独特风情,为乡镇特产打开新的推广渠道。
“比赛让乡亲们的心更近了,又激励了球队的士气,队员们都铆足了劲。”东源县仙塘镇一名村干部说。
去年以来,东源县以河美共赢篮球联赛为契机,动员在外经商或经济条件较好的乡亲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2024河美共赢篮球联赛期间,东源县仙塘镇各村收集村民“微心愿”,镇党委政府汇总列出清单,在外经商或经济条件较好的乡亲主动“接单”赞助。比赛得1分兑现100元,各村篮球队的总得分越多,村里获得的赞助款也就越多。这些款项全部用于修缮村道、文化广场、小公园等,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篮球赛事为乡亲提供了共享欢乐、共叙乡情的平台,增强了凝聚力。
“体育+”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日,在深圳上班的龙川人李先生专程赶回来观看2025河美共赢篮球联赛龙川大区赛总决赛,为家乡球队加油助威。
作为我市重要的体育赛事之一,2025河美共赢篮球联赛吸引了众多篮球爱好者参与和关注。我市致力于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并带动文旅消费,推动体育与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据了解,龙川大区赛比赛期间,各乡镇不仅比拼球技,更是拼经济、拼文旅特色。各个分赛区以此项赛事为依托,把农特产品“端”出来,将特色产业、文旅资源“亮”出来。
每到比赛日,一边是精彩的篮球比赛,另一边是人潮涌动的农特产品展销区;一边是呐喊欢呼的球迷,另一边是被糍粑、牛筋糕等小吃吸引的“吃货”。
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河美共赢篮球联赛带旺了夜市经济,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展现了各个镇街文化魅力、产业发展优势和美丽风貌,不仅丰富了辖区居民的文体生活,更是激发了市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情,带动了农文旅消费,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
据了解,源城大区赛依托中心城区区位优势,通过“商圈联动”宣传,以“体育+商业消费”为宣传核心,源西街道赛区将赛事主赛场选址客家文化公园西门、上城街道赛区冠名“翔丰YEC杯”,联动翔丰商业中心等商业圈,策划“观赛享福利”活动,赛事期间周边商圈客流量进一步增长,实现“赛事宣传+城市消费”双向赋能。
河美共赢篮球联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河源将探索“体育+”融合发展新路径,推进篮球联赛等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农业、商贸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推动赛事进景区、联商圈,结合“一桌菜”、文旅周、非遗民俗、水果嘉年华等活动,以赛促融,带动农文旅产业联动发展。
培养农村团结向上精神风貌
近日,家住东源县的王女士带着儿子来参加暑期篮球公益培训活动。运球、传球、投篮、分组对抗赛……孩子在训练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在团队协作与竞技对抗中培养了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暑期篮球公益培训不仅凝聚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学校、企业等力量,还有志愿者、家长的合力支持。
在王女士看来,家长十分愿意让孩子参加培训,活动不仅成为孩子们强身健体、提升体育技能的平台,更以体育为媒,凝聚乡村力量,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谢嘉威是东源县第四小学教师,也是暑期篮球公益培训教师志愿者,他介绍,为了让孩子们尽可能在培训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技能,他们还在训练中融入篮球礼仪和团队协作教育。
培训期间,教练还会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们讲解防溺水、中暑急救等安全知识。
暑期篮球公益培训以体育为媒,为农村青少年搭建了运动与成长的平台,不仅提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与技能,更能通过团队协作、文化交流等形式,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推动构建和谐乡村社会关系
近日,在2025年河源市中小学生暑假篮球公益培训活动中,来自和平县东水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李小亮,在教练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运球、传球、投篮等篮球技能。
“参加篮球公益培训班对我很有用,不仅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还让我交到了新朋友,将体育运动融入暑假生活,使暑假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李小亮说,篮球公益培训课让他远离手机和电视,强身健体,也增加了与家人的沟通时间。
据介绍,暑期篮球公益培训作为基层治理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通过体育活动搭建互动平台,在丰富乡村儿童生活、促进代际沟通、增强乡村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关系注入了活力。
李小亮的奶奶周女士介绍,公益培训秉持“免费原则”,有效解决农村家庭“暑期看护难”问题,让家长无需担忧孩子“宅家玩手机”,得以专注农务或务工。
另一位陪同孩子参加培训的家长表示,孩子们在篮球场上训练,家长在场下分享育儿经验,一定程度促进了邻里和睦。
此外,在培训中,各村儿童通过团结协作,加深了了解和沟通,收获了友谊与成长。
暑期篮球公益培训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通过体育的包容性与趣味性,让农村社会关系在互动中更趋和谐。未来应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完善课程设计,使其成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
记者手记
暑假篮球公益培训
留守儿童的别样夏天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群体关注度的提升,公益培训作为解决其成长问题的重要方式被广泛实践。
今年暑假,河源举办“多彩假期·共促成长”暑期关爱未成年人系列活动,结合暑假篮球公益培训活动,通过“一球带五课”(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品德教育、市情教育、安全教育、权益保护教育”五大主题教育课)创新模式,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推出“10个小达人”系列活动,以“实践体验+创意输出+成果传播+福利兑现”四大环节,打造“沉浸式”成长课堂,让学生以城市为课堂,以实践为课本,在行走中学习,在创造中成长。
近日,学生小熙与远在深圳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向父母讲述参加“一球带五课”10个小达人系列活动之军体拳术小达人活动的感受与心得。
活动期间,小熙体验水上皮划艇、学习心肺复苏应急知识,走进军营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沉浸式”体验军营生活,一天的行程让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交到了新朋友。此次“一球带五课”10个小达人系列活动让小熙的暑假变得丰富多彩。
暑期篮球公益培训作为留守儿童关爱模式的创新实践,既响应教育部“丰富假期生活”的政策要求,又通过体育载体实现“看护—育人—发展”的多重目标。建议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专业支撑与长效机制建设,让更多留守儿童在运动中收获健康、友谊与成长,为留守儿童构建关爱服务体系,成为关爱行动中的有益尝试。
■统筹:张平 刘泽广 ■组稿:本报记者 张平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杨李维 李何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