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遭受网络暴力,该怎么办?

2025-08-06 11:02:00 来源:河源日报

互联网普及带来便捷交流平台,也滋生了网络暴力。它如无形“围猎”,以侮辱、诽谤、人肉搜索等方式严重伤害受害者身心,影响其正常生活。遭遇网络暴力,不应默默承受,而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为此,广东达伦(河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彦红进行了相关普法。

记者:现实中存在的网络暴力有哪几种类型?

李彦红:第一类是言语攻击,即在网络平台用攻击性、侮辱性语言辱骂、诅咒、嘲讽他人,贬低人格,如微博评论区人身攻击;第二类是谣言诽谤,即编造私生活丑闻、违法犯罪等虚假信息并传播,误导舆论、损害名誉,如散布“出轨”“贪污”等谣言;第三类是人肉搜索与信息泄露,即非法收集并公开他人身份证号、住址等信息,干扰生活甚至引发线下骚扰;第四类是恶意P图与传播,即篡改、丑化他人音视频制成侮辱性内容进行传播以羞辱他人,如合成不雅图像发布。

记者:实施网络暴力行为有哪些法律后果?

李彦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如某用户编造某公众人物“学术造假”的虚假信息并广泛传播,导致其声誉严重受损,可能构成诽谤罪。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将他人的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在网络上随意传播,导致他人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就可能触犯该罪名。

记者:遭受网络暴力后,该怎么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李彦红:面对网络暴力,需冷静并按步骤处理:首先要全面留存证据,及时截图、录像或备份暴力内容及相关信息,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的要保存内容和来源链接,还可公证增强法律效力;其次要向网络平台投诉,要求删除、屏蔽等以阻止传播,同时保留投诉及平台回复证据,平台未及时处理可追责;若行为严重,如严重侮辱诽谤、信息大量泄露并受威胁,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其依法处罚或立案侦查。此外,若造成较大精神或经济损失,可提起民事诉讼索赔,构成刑事犯罪的可提起刑事自诉追责。(梁昕)

    上一篇:我市小将夺得季军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