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博士的“芯”路历程
——记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衣新燕
■本报记者 林梓楷
■通讯员 程子跞 廖婷婷
在河源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人才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半导体专家、河源市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衣新燕博士的“芯”路历程,正是河源这片热土上以才智赋能产业的生动注脚。
从带着技术蓝图扎根河源,到带领团队攻克体声波滤波器核心技术,实现国产替代并批量应用;从企业初创时的艰难破局,到如今成为支撑本地半导体产业的中坚力量……多年来,衣新燕用深耕半导体创新的工作实践,深刻诠释着“人才引擎”如何为河源的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结缘河源】
政策护航破局量产
“当年公司起步阶段在外市拿地建产线很有难度,而河源国家高新区的诚意与潜力,让我们毅然选择扎根这里。”谈及团队创业起点,衣新燕感慨。2015年,正值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加上相比广深更低的综合成本,成为衣新燕团队落地的关键。作为河源“英才卡”和河源国家高新区“人才卡”政策的受益者,衣新燕切实感受到了人才服务的温度。“带上这两张卡,在河源可免费游览万绿湖、巴伐利亚庄园等景点,往返广深的高铁票每年可报销1万元,享受便利的政务服务……”有了这些细致的暖心支持,衣新燕更能安心在河源开展科研攻关。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从实验室的小试到大规模量产,衣新燕团队曾面临“三重关”。当资金短缺时,他们全力拿下融资机构累计投入20多亿元后,才得以建成月产能8000万颗的产线;当产品良率低迷时,他们通过工艺优化将产品良率从30%提升至95%以上;当市场认可度低时,他们带着自主研发的SABAR®滤波器挨家拜访,以“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比国外提升20%、成本降低30%”的优势打动中兴、华勤等头部企业。历经四年攻坚,2024年,该公司终于成功打入国内前五大客户供应链,在国产替代上贡献自己的“芯”力量。
【科创赋能】
技术突破筑牢根基
依托河源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和毗邻广深的区位便利,衣新燕与创始人团队在半导体领域持续深耕,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其中海外专利50余件,自主研发的基于单晶AlN的薄膜体声波滤波器(SABAR®)成为国产替代标杆。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无数次试验。为了打破国外垄断,团队实现从材料到工艺全链条创新。在材料端,团队首创“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让核心压电材料性能跃升。工艺端方面,则独创倒装键合转移工艺,使整体生产流程成本降低30%。目前,这款滤波器已批量应用于手机、智能手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每年为终端企业节省大量成本。凭借硬核技术,团队还斩获第13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一代信息技术全国总决赛成长组第一名,成为河源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值得一提的是,衣新燕团队也为河源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助力,系列创新产品直接供给本地知名企业,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的本地化链条。
【反哺热土】
擘画产业人才新篇
“河源成就了我们,我们更要扎根这里反哺这片土地。” 衣新燕始终将企业发展与河源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在绿色发展上,企业自建污水处理站和废气处理系统,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在产业协同上,计划推动上游企业落户河源,深化与本地华冠、西可等下游企业合作,助力构建半导体产业集群。
“建议继续做大做强人才驿站,这是为人才提供交流和进步的好平台。”提及青年人才培养,也是衣新燕经常关注的重点之一。他建议青年学子:“打好学业基础,尤其要培养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可以优先选择半导体设计与工程专业方向,为我国半导体芯片事业贡献力量。”他向广大河源青年学子寄语,希望半导体专业的河源学子能回到家乡,一同助力家乡半导体产业建设,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预计公司2026年将月产能从2500片扩至6000片,计划2027年申报IPO材料;持续攻关技术,力争将国外品牌市场占比从80%压减至50%以下,实现核心元器件全面国产替代。”展望未来,衣新燕团队目标清晰,理想远大,正以科创力量为笔,书写着高层次人才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