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高效能 绘就乡村新图景
和平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通过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从省定贫困村到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华丽蝶变。
■翠山竹海森林公园位于和平县上陵镇,于去年10月建成开放,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和平县城风光
核心提示
盛夏时节,和平县万物繁茂,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条条道路宽敞平坦、一处处乡村生态宜居、一件件实事温暖民心。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这片发展的热土上,正书写着一个个党建引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故事。近年来,和平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引擎”,聚焦“强县促镇带村”目标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组织发动党员群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品质,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城乡融合纵深推进、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促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加坚实。
A
城乡风貌焕新颜
走进和平县阳明镇,一栋栋农房错落分布,外立面经过统一整治,赤膊房、裸露房消失不见,白墙灰瓦的客家建筑风格展现出村落别样的韵味,令人眼前一亮。
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阳明镇将城乡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做、冲在前,为全县风貌管控工作树立了典型标杆。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改造需整治房屋746栋,其中铁皮棚整治318栋、外立面改造428栋。
依托全镇171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群服务阵地,阳明镇结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组织党员群众共商共议城乡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违规临时建筑、残旧铁皮棚“立刻拆”,对赤膊房、裸露房的外立面“马上改”行动,并号召各党支部常态化开展相关主题党日活动,结合每周三“村庄卫生清洁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踊跃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带头主动拆除自家的残旧铁皮棚、临时建筑物,整治自家房前屋后环境,以实际行动引领群众积极参与。
阳明镇还组建“镇村干部+网格员+社工+党员志愿者”宣传小队,在各村民小组召开群众座谈会,推行“三卡一书”(入户记录卡、政策明白卡、施工安全卡以及倡议书),向群众宣传改造政策和要求,共同抵制违法乱建行为,累计入户宣传约1500人次,发出倡议书约4000份。
此外,该镇实施“两表两调度”措施,并成立督导组对进度较慢的村进行督办。“两表”是指责任包干表、行动进度表,“两调度”是指镇委书记、镇长分别主持专题调度会、推进会,协调解决行动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行动开展至今,该镇共召开专题调度会超20次、专项推进会超30次。
近年来,和平县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深入开展城乡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大力整治重点区域风貌,累计完成房屋整治提升7656栋,并全面完成高速、高铁、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等铁皮棚拆除、裸露房提升任务,示范效应凸显。
在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该县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实施“清洁乡村·净美家园”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和保洁覆盖面保持100%;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累计完成1215个村民小组和86个居委会的治理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同时,深入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累计拆除危旧泥砖房3.69万栋,清拆面积约415.37万平方米,216个村清拆存量泥砖房超80%,全面提升城乡生态品质,擦亮生态宜居“和平名片”。
B
乡村绿化增颜值
漫步在和平县上陵镇,平整的道路蜿蜒延伸,两旁绿树成荫。村民们精心打造的小院里增添了不少绿植花卉,一处处小绿地诗情画意,绘就舒适惬意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在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徒步,远处青山叠翠,近处竹影婆娑,迎面吹来清凉的山风,让人神清气爽。
这幅美丽乡村画卷,正是上陵镇扎实推进绿美乡村建设的生动写照。上陵镇坚持党建引领生态振兴,通过示范带动绿化美化,动员镇村党员干部带头开展“五边四旁”植绿增绿和主题林建设等行动,充分开展宣传动员活动,不断增强当地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引导群众参与到绿化美化提升工作中来,推动乡村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去年以来,全镇累计植树17947株,建成主题林5个,镇村风貌焕然一新。
环境变美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乡村从干净整洁向生态宜居升级?和平县用“绿美行动”给出了解决方案。该县以城乡生态品质提升为目标,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累计种植各类树木37.2万株,打造主题林210片、支部林700余片,古树公园和翠山竹海森林公园2个示范点建成开放,国家级中华穿山甲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完成主体建设,打造村级“美丽庭院”10120户,建成森林城镇1个、绿美红色乡村1个、绿美古树乡村1个、森林乡村2个,绿美和平底色持续擦亮。
此外,该县还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坝上风光·翠山竹海”和“合水田园”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串联起4镇21村,重点打造“坝上八景”和“合水六美”,并在沿线谋划创客工坊项目31个,布局打造“地产地销”菜篮子供销农场示范带,建成粤赣门户美丽廊道,形成和平特色百里风光。
C
农文旅打造金招牌
6月21日,“跨粤黔山万水·遇见和平”2025年村超全国赛广东和平赛区在和平县北楼岗体育场开幕。和平特色采茶戏、墩头蓝舞蹈、香火龙、猫头狮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与贵州民俗同台竞彩,吸引场内外观众近4万人次。场外同步举办的展销会吸引近百家企业进驻,累计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拉动消费约2000万元。各大酒店、景点更是提前推出系列文旅配套措施,以赛事流量撬动旅游消费,以农文旅融合激活县域经济,实现“文体搭台、经济唱戏”的良性互动。
和平“村超”的破圈出彩,是和平县探索富民兴村新路径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和平县坚持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持续强化产业协同,走出了特色鲜明、三产联动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该县深度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河美共赢篮球联赛、村超等“体育+”活动带旺了人流、带火了文旅;水背古村阳明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林寨镇兴井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建成开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旅体验。去年接待旅游人数7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1亿元,较2022年分别增长37.1%和26.2%。
强农方能兴旅,厚植农业根基是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的前提。和平县扎实推进产业兴县行动,持续壮大特色农业,不断夯实发展根基,为全县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猕猴桃、腐竹、丝苗米、油茶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提质增效,丝苗米产业园两条大米加工生产线建成试产,和平县猕猴桃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6.38亿元、同比增长4.2%,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D
乡村巨变看今朝
涓涓细流穿过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两岸的树木繁密茂盛,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勾勒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境。阳明广场、休闲长廊、荷花观赏栈道等休闲设施,田园花海、亲子采摘、儿童游乐等特色体验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水背村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通过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市场主导、集体搭台、群众主体、社会联动”的协同发展模式,推动乡村资源高效转化为发展动能,着力构建“业兴、景美、村富、人幸福”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实现从省定贫困村到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华丽蝶变。
水背村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成立强村公司并吸引4家农业企业进驻,以专业化运营盘活闲置资源,村内土地、古建筑等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并同步参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企业投资—资源盘活—村民受益”的可持续发展链条。目前,该村修建硬底化道路2公里、灌溉水渠1.5公里,改善生产条件,惠及周边150余户村民。
该村充分发挥纽带作用,高效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协作平台。通过建立“技术人才库”,分类管理建筑工匠、园林绿化技术工、水电木工等102人,为市场主体定向输送用工,解决企业用工缺口,带动51户村民就业。同时,村集体强村公司积极承接垦造水田、河道清淤等微利公益项目,发挥就近就地用工优势,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减轻村委会负担。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8.88万元,同比增长20.7%,实现村企互利共赢。
水背村的“逆袭”,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水背村通过资源入股、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发动群众深度参与乡村建设,共享发展成果。在资源入股方面,该村近半数村民流转耕地1000亩至企业,年均获租金收入超30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在就近就业方面,该村引进的古树缘产业园带动村民务工近2000人次,年人均增收3200元;在自主创业方面,该村开办农家乐、私房菜、特产店等近20家,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水背村还创新治理机制,推行“上岗积分制”,将环境整治、矛盾调解、防灾救灾等行为量化积分,村民凭积分兑换奖品并参与分红,引导村民充分发挥“千里眼”“流动哨”作用,促进乡风文明。去年,村民总积分增长48.4%,发出价值约6万元的洗衣液、食用油、卫生纸等奖品,大幅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实现全年“零上访、零违建”,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助力大坝镇获评全省首批“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此外,水背村通过内外联动扩大社会参与,对内积极发动群众直接参与乡村运营决策,对外依托帮扶资源,联动媒体宣传古村景区。去年,该村接待游客超过28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农特产品销售等关联产业营收突破3000万元。同时,以文化赋能经济,组织修复王阳明巡检司遗址,建设阳明文化研学馆,打造研学基地和特色民宿,去年吸引研学游客3700人次,推动“中国传统村落”品牌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
如今,在和平县党群同心同向、实干笃行的推动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未来,和平县将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改革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凝聚发展合力,激发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组稿:本报记者 陈星 叶春雨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下一篇:没有了